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可发酵的底物有: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
EMP途径整个EMP途径( Embden- Meyerhof- Parnas pathway)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认为是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释放的准备阶段,只是生成两分子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甘油醛-3-磷酸。第二阶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并形成两分子的丙酮酸。 在EMP途径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在消耗ATP的情况下被磷酸化,形成葡糖-6-磷酸。初始的磷酸化能增加分子的反应活性。葡糖-6-磷酸再转化为果糖-6-磷酸,然后再次被磷酸化,形成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裂解成两个三碳化合物:甘油醛-3-磷酸及磷酸二羟丙酮。 在第二阶段,甘油醛-3-磷酸转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的过程是氧化反应,辅酶NAD+接受氢原子,形成NADH;同时,每个甘油醛-3-磷酸都接受无机磷酸根磷酸化。 HM途径HM途径( 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是从葡糖-6-磷酸开始的,即在单磷酸己糖基础上开始降解的,故称为单磷酸己糖途径。HM途径与EMP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HM途径中的甘油醛-3-磷酸可以进入EMP途径,因此该途径又可称为磷酸戊糖支路。HM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1分子葡糖-6-磷酸转变成1分子甘油醛-3-磷酸、3分子CO2和6分子 NADPH。一般认为HM途径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大量的还原力( NADPH)和中间代谢产物。 ED途径在ED途径中,葡糖-6-磷酸首先脱氢产生葡糖酸-6-磷酸,接着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产生1分子甘油醛-3-磷酸和一分子丙酮酸。然后甘油醛-3-磷酸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 磷酸解酮酶途径是明串珠菌在进行异形乳酸发酵过程中分解己糖和戊糖的途径。该途径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途径称为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途径称为HK途径。 有氧呼吸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作用形成丙酮酸,在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在厌氧条件下转变成不同的发酵产物;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简称TCA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酶活性调节的方式:
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二碳化合物的同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