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石狮的前世与今生

 闲情偶的 2019-02-18


   狮子这种动物,外形十分威猛,在动物园隔着玻璃看都会有一种威慑力,这种威慑力让人毛骨悚然。这种感觉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环境里,人们更是畏惧狮子的威猛。狮子的威猛和老虎的凶猛截然不同,老虎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主要靠偷袭猎物为生,当然也包括人类,这种神出鬼没,偷偷摸摸的习惯,让人类的畏惧心增强的同时也对老虎的形象大打折扣。狮子就截然不同了,它游走于平原和草原之上,永远都是昂首挺胸,捕捉猎物正面攻击,脖子上丰腴的鬃毛和震人心肺的吼声无不让人在畏惧中有几分敬仰。并且狮子从不退缩的精神与漂亮的外形、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风一般的速度完美结合,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兽中之王。


      

   对狮子的敬仰自古以来就有,早在三万两千年前德国施泰德洞穴里智人就用象牙制出了“狮人”雕像。雕像有着人身狮头,这无疑是最早的艺术品。看他的表现手法和娴熟地制作工艺,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没有几千年的生产工艺缓慢进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作品的。还有埃及4500年前的狮身人面像,更是在体量和写实度上独领风骚。无论是狮身人首还是狮首人身,都能解读为人类从几万年前就开始羡慕并且渴望拥有狮子的所有优点。对事物的崇拜与向往就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并存的,把不同生物有意的进行组合本身就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一种形式。在日后不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狮子无疑就成了与宗教息息相关的动物,汉代以前中国是没有出产狮子的,在狮子没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的时候,老虎、螭、龙、熊等动物一直担任着守护安康和守卫灵魂的责任。

施泰德狮人

埃及狮身人面像


   中国人早在石器时期就已经学会了打造石器和制造工具,当时的石器只是生产工具,而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期运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生产出了精美轮廓的玉器。后来随着青铜和钢铁的发现,人们对于玉器的生产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玉器生产工艺和瑞兽造型的演变都成为日后石雕发现的基础。说起石雕不得不说霍去病墓前的石像生,这些石像生都用巨型花岗岩随形雕刻而成,简到线条和修饰牢牢的抓住了动物的特征,总结和概括性极强。这些守护陵墓,震慑威仪的石像生为日后中国石狮的雕刻和演变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霍去病墓生前石


狮子进入中国从严格意义上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传说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了丝绸之路,随之就有很多奇珍异宝被进贡到长安城,其中不乏有一些中国人没有见过的禽兽。狮子应该就是那个时候被进贡给汉王室,因而被饲养到上林苑供皇室欣赏。因为狮子的身姿、鬃毛、叫声十分威武,一时被皇家所喜爱。所以在陕西汉中张骞墓前就有了概念上中国第一对和狮子有关的石兽。这对石兽应该属于辟邪或者天禄的一种,在造型上s型身体、硕大的胸脯、钎细的腰部还有两肩的羽翼,已经完全可以看出狮子的身影,这是古代匠人因为没有见过狮子,只是根据描述将狮子和豹子、老虎、辟邪融为一体的产物,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包容性和延展性。


汉中张骞墓前石兽残躯


   到了东汉时期,石狮文化和中华文明高度融合,就连中华文明的图腾龙,都被在头颈相接处演变出狮子的鬃毛。同时狮子的造型更深一层融入到了中华文明中,除了独立的石狮造型已经形成,在麒麟、天禄、辟邪,螭、龙等传说中的瑞兽身上也可以找到狮子的踪影,甚至于很多都是直接在狮子的身体上加装其它动物的构建。随后的三国时期石狮的发现仍然延续东汉时期的风格。

东汉玉龙头部

四川雅安高颐墓石兽(东汉末)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东汉石狮

       

  到了两晋时期,西晋短短的51年统治,因为政府腐败,皇贵奢靡,加之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这个短命王朝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贵的文化财富。反而是随后因为常年战乱逃难到江南的北方移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高超的农业水平,当然还有石雕技术和石狮文化的发展带到了刚刚在南京建立王朝的东晋,并且在那里生根发芽。随后东晋灭亡,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史称南朝。这个时候佛教已经进入中国,但是在南朝并未普及,所以南朝的石狮艺术还秉承着两汉三国流传下来的习惯风格,天禄、辟邪、麒麟依然继承着纯正的中华民族上古文明传说中的瑞兽风格。

南京周边南朝时期陵墓石兽(莫理循.海达 拍摄)


第二阶段

       随着东汉末年佛教进入中国,有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北方十六国以后,北魏王朝建立,北魏瓦解以后,以洛阳为界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并行的王朝,再然后东魏被北齐所替代,而北周取代了西魏。这就是历史上的北朝时期。北朝时期虽然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但是老百姓和统治阶级有一个共同的信仰,这就是佛教。


       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佛教石窟艺术也开始盛行,从西域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东无数的石窟被开凿出来。石窟从河西走廊一句向东的过程是西域建陀罗雕塑风格和中国地域风格的融合过程。这种融合也奠定了不同历史时期佛造像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开启了狮子造像艺术第二次以护法狮身份重新进入中国的切机。


       这次狮子第二次进入中国完全摆脱了以往只闻其型不见其貌的尴尬情形。直接以建陀罗雕塑作品进入中国,所以北朝时期的石狮雕塑作品从形式都留有建陀罗时期的风格。唯一不同的是随着王朝的更迭,建陀罗风格逐步被淡化了,但是却没有消失,在北周和北齐的护法狮造型上依然有非常浓郁的建陀罗风格。


甘肃泾川大云寺藏北魏佛座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西魏护法狮

河南巩义石窟北魏护法狮

西安博物院藏北周造像碑护法狮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周护法狮


‍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南北长达三百余年来的分据被统一,华夏文明的种子再一次被点燃,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丝绸之路带来的国际交流和开放的贸易政策,使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财力和国际地位至今无法逾越。开放的文明必定会带动文化的融合,在这种背景下石狮文化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隋时期石狮还只是护法狮,整体的体型还不够硕大,但是造型上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北朝时期建陀罗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属于华夏文明特有的石狮风格。这种风格到了唐代得以更佳发扬,唐代石狮除了护法的用途以为,已经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墓葬、宗庙、寺院的重要部位,保护和震慑所有邪恶力量。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隋代护法狮

西安博物院藏唐护法狮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护法狮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走狮

山西省博物馆藏文殊菩萨坐骑造像

陕西乾陵石狮


    说到石狮,不得不说到关中石狮这个主题。关中,陕西的腹心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十三个朝代在长安建都,是中华文明发展中当之无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狮子从东汉的朝供进入中国,还是两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宗教造像形式进入中国,长安就是狮子到达中国的爆发点。中国古代狮子文化是沿着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首先到达关中平原,随后从关中平原开始开枝散叶普及中华的。


       关中石狮形成本土特有的风格,大唐的包容与开放起到立很大的作用,狮子文化的普及唐王朝首屈一指。首先,狮子本身就是一种群居动物,以狮王为首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这是狮子成为唐王朝统治阶级有意为促进王朝统治和宣告国际地位的工具,包含了强烈的统治思想和政治意义。其次,受前朝宗教思想的影像,狮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无可替代。是唐王室提高了狮子的地位,这也和这个提倡自由、默许民族融合、有着宽阔胸襟的王朝达到了高度统一。


       看今天全国各地石狮文化百花齐放、各显其长,这些特色鲜明并具有十足地域特征的石狮,追根溯源都受到唐代陵墓石刻中石狮的一定影响,唐代石狮文化为中华石狮文化奠定的基础。这些陵墓石刻以他不可动摇的体量和身姿影响着以后各个朝代石狮的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在唐以后一直到清末都是一脉相承,型变神韵未变。


       唐代陵墓从造型上看石狮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我们可以叫做起始期

(高祖李渊献陵以前),这个时期的石狮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石狮的特点和特征,造型中不失北朝的大气端庄也不失南朝的风雅劲健,无论是身型还是鬃毛的表现手法都有十足南北朝时期风格。



唐太祖李虎永康陵石狮(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院)

唐世祖李炳兴宁陵石狮局部

唐高祖李渊堂弟李寿墓门石狮(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院)


       

   第二个时期是成熟期(唐穆宗李恒光陵以前),这个时期的陵墓石狮因为大量的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老虎、豹子等兽类的概念,加上匠人们对狮子未曾相识只听其型的理解,这个时期的石狮彻底摆脱了南北朝时期狮子造型的束缚,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石狮类型,也为未来中华石狮艺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的陵墓石狮开始成为守卫陵墓的主雕塑,基本都是成对出现,多数为一雌一雄,史称牝牡之合。牝狮为雌狮,特点是闭口;牡狮为雄狮,特点是张口。在陈设方位上遵循男左女右的习俗,左为上,以示男性的地位,同时雄狮张口和雌狮闭口也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典型表现。(乾陵神道的一对镇墓石狮都是张口,为特殊案例)这个时期完全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和匠人的夸张手法融为一体,完成了石狮被驯服而不被束缚(铃铛、绶带、项圈还未出现)的精神境界,石狮造型的多样性又一次开始形成。不过细节如何变化,狮子威仪一点都没有减弱。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附近出土石狮(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院,昭陵附近出土,因为距离昭陵较远,学术界尚未定位为昭陵石狮)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乾陵石狮


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石走狮

唐睿宗李旦桥陵石狮

       

    第三个时期是下滑期(唐敬宗李湛庄陵以后),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开始走入了经济、文化、民生等逐步开始进入下滑期。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出现唐王朝逐渐开始衰落。陵墓石狮在这个时期也开始进入精神萎靡期,狮子的威严开始减弱,从镇墓神兽漫漫的过渡为守墓兽的精神状态,一个王朝开始陨落,一个王朝提炼出来的神兽也开始进入世俗,以至于王朝覆灭后狮子开始逐步民间化、世俗化。


唐敬宗李湛庄陵石狮

唐懿宗李漼简陵石狮


      

     唐以后中国的经济由盛而衰,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到了北宋,政治腐败,由于宋代对文人的尊崇达到了极致,(文治政府,尊重文士)导致整个国家柔而不强,石狮艺术也开始随之世俗化。对于狮子的造型开始出现了装饰性的铃铛、绶带、锁链、项圈等等装饰品。虽然看着工艺性开始加强,可是狮子这种猛兽确在工匠的精神世界里彻底被征服了,从镇守陵墓完全变成了看家护院被完全驯化的狮子。一个缺乏雄健气魄和勃勃生机的国家在他的石狮艺术上就能完全反映出来。虽然石狮已经变成看家护院的家狮,可是毕竟距离盛唐气象不太远,并且唐代陵墓石刻还完好无缺的树立在哪里,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朝关中地区石刻的文化。并且成为历代匠人学习的楷模。由于当时政治中心东移,留在关中平原的石狮实物并不是太多。

西安博物院藏宋石狮



       元代的蒙古贵族由于思想的落后,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石狮艺术的发展,但是由于蒙古族信奉佛教的缘故,宗教在普及的过程中狮子文化彻底被放开,开始出现在寺庙、官府、花园、等重要建筑里(关中地区发现的不多)。从而为明清时期狮子文化的彻底民间化和彻底世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没有找到有明确记载的元代石狮)


       明代朱元璋提出了恢复中华的口号,同时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使得大明王朝国力在一段时间里达到了强盛。关中平原在这个时期响应号召建设起了无数的高墙,现在的西安古城墙就是明朝建设的。随着经济的强盛和建筑不断的增加,使得石狮的数量开始倍增。这个时期关中地区的石狮种类开始繁复,造型也开始变得健硕。只是动态上开始变的在威严中有几分调皮。相信当时的石雕艺人们没有少去唐陵墓去学习石刻,不然明代石狮的头部造型怎么如此接近唐代石狮的头部造型。但整个身型无疑就是大型犬类的健壮身躯。


关中民俗博物馆藏明代石狮

西安小雁塔南门明代石狮

西安博物院藏明代石狮


西安博物院藏明代石狮

西安博物院藏明代石狮

明代石狮与唐代石狮对比图


     清代石狮艺术开始的全面世俗化普及,关中石狮工艺性已经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乾隆以前尚武,乾隆以后开始重文。这也是清代石狮造型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从大型猎犬形式的石狮向哈巴狗式石狮过度的过程。

西安博物院藏清代门狮

碑林博物馆貌门前清代石狮

三原县城隍庙清代门狮

西安博物院藏清代中堂狮

清代石狮与唐代石狮对比


       

    狮子文明是中华文明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变化见证了中华历史的兴衰与包容,在历史演变工程中他逐步的变成最亲近人类的一个特殊门类。他从神坛走向佛殿,从佛殿走向皇家陵园,再从皇家陵园走向民间,他至今为止依然在尽职尽责的守护着人类内心的世界

主题拴马桩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