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陈正兴 2019-02-18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标签: 绿色建筑 绿色设计策略 夏热冬暖地区 行为绿色 气候学生态优先分类

2.4策略之四:围护界面的灵活性——引导人们用灵活的方式应对气候

建筑围护界面的灵活性,是为了让人们在建筑中有选择的利用自然条件。传统的手段是设置可开启的窗,但到了今天,因为建筑体量的增大,这种办法常常不能满足更大尺度的空间要求,于是机械通风的手段出现了。本文的设计策略,是希望以整个墙面的开放性实现更大幅度的建筑界面变化,带来建筑空间性质和人们身心感受的转变,让建筑具有更好的气候适应力。这种策略也向构造技术、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2.4.1在建科大楼的五层报告厅,我们在一整面外墙使用了高大的转门,当转门全部开启时,报告厅的一面完全开放,对面苍翠的山林扑面而至。从使用情况看,需要关闭转门打开空调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情况下,报告厅可以保证良好的舒适度,这个做法受到了各方一致的好评。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2.4.2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更把灵活界面的设计策略推向了新的高度。建筑有着梭形的轮廓和羽翼般的天窗,如同一艘启航的巨轮,在大沙河畔舒展着自己的身躯。

建筑独特的形式有其理性的诉求,一方面,设计旨在激活校园的公共空间:梭形的平面和宽大的柱廊希望打开中央广场与大沙河间的视觉通道,挖掘城市节点的空间价值;鲜花盛开的斜坡其实是建筑群二层步道的起点,实现与周边建筑更紧密的资源共享;与邻近建筑间的步行街设计则希望借助学生日常的行动流线,营造富有人气的室外公共场所。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另一方面,设计希望塑造不同以往的会议大厅和公共空间。影剧院和会议厅的环境质量,是过去建筑设计中不被重视的环节,它们总是与外界隔绝,让人们在封闭的环境中昏昏欲睡;如果长期闲置,甚至充斥着霉变的气息。

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作为铺垫性的一步,我们在建筑中部嵌入了一个露天庭院,借此引导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和采光。800人观众厅的三面外墙均设计了可以开启的高大旋转门,在朝向绿化庭院的一面,更是实现全景式的开放。在徐徐清风和柔和的自然光中,人们精神饱满中投入其中的活动,回头望去,庭院中满目绿色——这将是会议大厅中令人难忘的空间体验。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三面灵活的旋转门,可以根据气候情况选择开闭的位置和数量,从而有目的的引导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并增减风的强度。以上效果通过计算机风环境模拟可以清晰的看到。当需要人工照明进行舞台演出时,这些旋转门可以关闭,瞬时间变成一个标准剧院。

观众厅最高的顶部设置了电动开启采光口,引导着大厅内部的空气对流,并将阳光导入室内,经舞台上方的墙壁反射的漫射光照亮了观众厅。当建筑由会议功能转变为剧院功能时,顶部的遮光帘能自动的关闭。

会议中心的大堂也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外立面幕墙和庭院幕墙上方,我们设置有电动开启窗,让自然风经过庭院的引导实现对流。玻璃幕墙分隔开大坡道的室内与室外,一排高大的转门又在必要时将它们连为一体,空间关系的奇妙变化为举行不同的活动创造了可能。绿色庭院、中庭、大厅、坡道、自动扶梯、旋转门等,由多种的元素构成的共享空间,流动互渗、高低相望,呈现出游走式的丰富感。透过宽大的柱廊,灵活变化的立面是一道动态的风景,如同舞台般展示着内部丰富多彩的活动。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2.4.3灵活界面的另一个案例是淄博职业学院专家公寓,虽然是一座北方建筑,但其对该策略的使用富有特色,可以与南方建筑进行比较。建筑位于校园人工湖的东侧,设计希望以谦和的姿态融入自然环境。首先,我们借助两片连续的折板式屋顶分解了建筑的尺度感,并用覆土屋面将绿化向上延伸。绿化屋面增强了建筑的保温隔热能力,绿化屋面上南向的玻璃顶,在冬季接纳阳光,而在夏季以推拉门板封闭。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为了欣赏旁边的人工湖,建筑别无选择的朝向西面。那么,问题产生了,建筑在冬季需要经受寒冷西北风的考验,在夏季又不可避免的接受日晒。怎样应对这个难题?我们在西立面客房的外侧设计了灵活可变的“气候缓冲区”,西立面向后倾斜,建筑如同“躺”在蓝天之下。在冬季,倾斜的玻璃发挥其温室效应,营造出一个个 “阳光房”,阳光房对西面的寒风进行了充分的阻隔,并把温暖的气息传递到房间内部。人们可以坐在这里享受悠闲的时刻、沐浴温暖的阳光。当夏季来临,大型玻璃墙面向上旋起,在加以支撑并敷设遮光帘后,“阳光房”变成一个有遮阳棚的开放式阳台,它为室内导入自然风,并成为西晒的隔离区。人们继续在此,感受从湖面上略过的清风,欣赏落日的余晖。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作为一种原创的设计手法,建筑如同在冬天“穿上棉袄”,在夏天“撑开遮阳伞”,立面设计对季节作出了适应性的变化。

2.5策略之五:消极空间的再造——引导人们挖掘建筑资源、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现代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疏散楼梯间常被建筑师作为消极空间而放弃对其环境的营造,它们被放进黑暗的核心筒,用机械的手段排风、排烟。这样的做法除了耗费能源外,也把它们变成了人们最不愿接近的场所,除了满足特定的消防功能,它们别无它用。

2.5.1在建科大楼的一个初期方案中,我们试图再造这个“消极”的公共空间,通过改善环境让它被充分的利用。设计方案有着环形的宽大遮阳板和顶部 “捕风”张拉膜,以流线型的外观发挥着自然风的“湿周”效应。在西立面上,我们把疏散楼梯呈连续性的布置,并覆盖了通透的遮阳格栅,形成富有动感的建筑形式。对于一座自用办公楼,上下楼层的联系非常频繁,疏散楼梯的环境再造希望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让人们更多的利用它解决近途的交通。一个简单的策略,不但可以减少电梯的能源消耗,也引导着人们以健康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这个方案虽然在竞赛获得了首奖,却因为过于浪漫色彩的建筑形象,未能获得实施。但其西立面疏散楼梯外挂、标准层南北板块的划分、以及架空大堂等几个主要做法,都获得了认同,被融入最后的实施方案。

2.5.2建科大楼建成的疏散楼梯是对外敞开的灰空间设计,以通透的遮阳架阻挡西晒,沿途还不时布置小型的展览。从使用状况来看,在几层之内,大家非常乐意回归到步行上下的方式,认为效率更高、也更健康。在上下班及午餐前后,同事们在聊天中结伴而行,楼梯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得以重现。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之三)

除了疏散楼梯间,建筑中仍有许多被漠视的消极空间,如地下室、屋顶等等,如何挖掘它们的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3、绿色建筑—从“装修”走向“设计”

审视当代绿色建筑,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技术、措施都可以通过近似“装修”的方式拼合进建筑中,而与建筑“设计”关系不大。“装修”重在美学的修饰,而“设计”重在创作的思考。对于建筑师来说,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用形态和空间来实现“绿色”建筑,这种做法更低成本、更具有持续效果、更易读,也更富有建筑学特色。

以上的五个策略与建筑形态和空间塑造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建筑”空间来“建筑”人们的行为,从而在创作初期影响设计,让建筑“绿”在起跑线上。

以上的案例并非都是完整意义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并不能完全替代技术手段。但引导行为的设计哲学奠定了建筑的基础,从而让它可以兼容更多的技术措施,可以接纳更丰富的创意手段。

4、设计的源动力

今天的建筑学面临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设计常常需要平衡多种诉求,在建筑的城市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要素之间,不同的建筑师有着不同的优先追求。绿色建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否定其他,甚至要鼓励建筑的多元价值并存。

不论是杨经文秉承的“生物气候学”,还是查尔斯柯里亚所坚持的“形式追随气候”,都把建筑设计建立在气候学基础之上,从而诞生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在本文的案例中,我们积极面对形式与空间美学的正面价值,不同以往的是,我们用“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界定它们的立足点,让建筑诚实的面对气候与环境,并以此作为设计的源动力。

今天,也许我们只能基于可预见的技术水平,用经过了二次转化的人造物质修正建筑自身。在建筑营造科学出现本质的革新之前,我们也许不能达到真正的“绿色”,但我们仍可以无限的趋近这个理想。回归建筑的本源,我们需要用创意迎接挑战,创造丰富而有内涵的新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