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红宇镜头里的大太行

 SQZtiger130 2019-02-18

  ◇本报记者 张华敏

  如果说,美国的“黄石公园”因为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被世人所知,那么王莽岭的雄奇壮美也因为我市摄影家秦红宇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004年,秦红宇首部大型专题画册《太行至尊·王莽岭》发行,在摄影界引起很大轰动,雄冠太行的王莽岭风光由此“飞”出晋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更多游客所认识和关注。如今,秦红宇新作《大太行》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十年间,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王莽岭之外更为广阔的“大太行”,巍巍太行山犹如一幅壮美画卷,徐徐展示在世人面前。

秦红宇摄影作品《风骨太行——坂山》。

太行山的儿子

  “我生于太行,长于太行,少年时代与摄影结缘,青年发愤,数十年如一日,沉醉于我所钟爱的摄影艺术,游走于家乡太行山上。以我的相机瑟藻截取自然于万一,把我对于大自然的无限感恩尽力融入方寸之间。”

  秦红宇出生于陵川,祖籍河南林州。童年时代,他经常随父亲、叔父行走在通往林州的山路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变换无穷也因此在他幼小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少年时代,当志愿军的叔叔回家送了他一件珍贵的礼物,一台上海牌折叠相机,也正是这台相机开启了秦红宇的摄影人生。

  从部队转业回到高平,秦红宇对相机爱不释手。他先后在高平报社、高平县委通讯组当过专职摄影记者,也是那段时间,他深感自己知识不足,于是在武汉大学进行了深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了他摄影的专业水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总是会想起自己梦魂牵绕的家乡,想起那山,那路,那云,于是他一次次拿起相机踏上了家乡的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拍下太行山美丽的景色,秦红宇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凑足了钱,买了10万余元的617mm长画幅林哈夫相机。有了这台相机,他的创作便进入了癫狂状态。为了拍太阳升起的瞬间,他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守候;为了拍夕阳中的山峦,他在夜色中扛着沉重的机器归去;为了拍雪景,刺骨的寒风中,他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为了拍山顶的劲松,他冒着生命危险,攀过山岩。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春来秋去,跋山涉水,不知疲倦。王莽岭的山,太行山的水,山涧中的花,悬崖边的草,锡崖沟的农民,都被他深深感动。

  除了心爱的相机,在秦红宇的口袋里还一直装着两个本子,一个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些专业术语:光圈、速度、地形地貌、时间、季节、天气情况,旁边还画着草图;另一个本子上则写着一些随言、感想。他告诉记者,在王莽岭拍摄时,他经常去同一个地方多次,将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只有通过多次实践,才能逐渐寻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画面。在拍摄过程中,秦红宇遇到了很多险情,记者听得心惊胆战,但他却讲得平静淡然。从他坚毅的神情中,记者能深深感受到他那执着的信念,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前行的决心,正如秦红宇所说:“风光摄影家是大自然的使者,我是太行山的儿子,对于摄影我无怨无悔。”

王莽岭摄影让他一举成名

  “我是搞摄影的,没有太多能耐,但我愿意通过我的镜头把自己的家乡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晋城。”

  谈起秦红宇,就不能不提他的代表作——大型专题画册《太行至尊·王莽岭》。2004年9月,他的作品在平遥国际摄影节荣获《人说山西好风光》大赛金奖,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最佳宽画幅摄影艺术奖和艺术铜奖;《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都用大篇幅专题刊登太行山、王莽岭作品,他的太行山风光片还被制成巨幅广告灯箱,在北京人流最多的地铁展览近半年,首开摄影师在地铁内办展览之先河。

  谈起创作初衷,秦红宇说是源自1999年冬的一次偶然的观展。那天,他在中国美术馆观看了《中国风光》展后,无意中又在中国书城看到一本《美国奇观——大峡谷》的画册,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拍摄王莽岭的念头便在心中扎了根。因为童年时代不止一次走过陵川通往河南林州的山路,对大自然的惊奇早已深深地印入他幼小的心灵,直到长大后他能够用照相机镜头阅读太行山时,王莽岭的奇伟壮美,它的波诡云谲,无限风光,它的安详宁静,博大深邃,更是带他超越童年的印象,走向自然的深处。

  出去拍片时,家人总是叮嘱他要带上两件物品,一是手机,一是收音机。因为在大山里总是没有信号,收音机是他最好的伴侣。除了听腾格尔的《天堂》、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些他百听不厌的歌曲外,收音机最主要的用途并不在此。秦红宇说,收音机最重要的用途是:“如果我发生意外,收音机的声音可以作为线索,留给寻找的人。”听着这些,再看到他腿上烙下的伤疤,记者深深为之动容。秦红宇说:“对于王莽岭,我满是回忆,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记录,美就活生生存在,摄影是再现,我不奢望我的镜头能让瞬间成为永恒,但我希望这些凝固的美的瞬间能够成为迈向永恒的步伐,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我的作品了解王莽岭,了解太行山,了解晋城,了解山西。”

把镜头对准整个大太行

  “放弃两个字是十五笔,坚持两个字是十六笔,放弃和坚持之间只差一笔。”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王莽岭的风光,是远远代表不了太行山的。于是秦红宇开始更加深入的研究,把镜头对准了太行山。刚开始他还局限于拍风光,但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仅仅是风景照片不足以体现大太行的博大精深。怎样从“王莽岭”过渡到“大太行”,太行八陉在此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所谓八陉,即太行山脉的八个交通孔道。地势险要的太行山,如同一道天然长城,雄踞于华北平原和山西黄土高原之间,纵贯北京、河北、河南、山西,成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八陉古道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对于太行八陉,秦红宇充满了感情。他说在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和叔父步行两天走白陉古道到河南辉县薄壁镇看望亲戚,白陉古道的古朴自然深深吸引着他,后来拍了王莽岭,心中便对八陉有了构思,于是一边拍,一边学习,一边观察,从文献上找资料,了解太行山,把握它的文脉,知道它的地理和历史。

  拍摄太行八陉,秦红宇有很多想法,也历经不少艰难险阻。他告诉记者:“山的险峻与雄壮,八陉的深邃,这种雄壮之美,大气之美,非长画幅、大画幅不可。记得在平顺县井底拍挂壁公路时,因为公路在整一山体巨崖上开凿,困难非常大,我被当地人民的精神和走出大山的渴望深深震撼了,近距离拍没气势也不全面,我选了对面山崖,真是距离产生美,环境、山势、绝崖中的挂壁路因此一览无余。记得当年拍天井关碗子城,白天看就是荒坡上的一孤堡,很难表达它的控遏关系,于是选择夜晚拍摄,夜前布好光,等山下常平、沁阳城的灯光亮起来后,再等过往车辆的灯光,夜色中的碗子城屹然独立,古关隘位置的重要性也因此显而易见……”拍得越久,秦红宇对太行山的了解就越深,对大自然就越敬畏。山里放羊的羊倌,玩耍的孩童,采药的老人,秦红宇每遇到一个人都认真对待。终于,经过近十年的资料收集,实地用心拍摄,在多位朋友同行的帮助下,他的新作《大太行》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站在历史和人文的高度,重新审视太行八陉,把这个融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民居古堡、大美山水,战争的分分合合直至民族的大融合的地理交通要道,谱写成一部厚重的摄影史诗。

  从“太行至尊”到“太行八陉”,秦红宇用他精湛的摄影水平,把风光摄影的艺术表现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给大家展示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大太行,展现了“巍巍太行山,天下之脊,莽苍苍八百里,沟壑纵横,表里山河,千峰争雄,峡深谷奇”的雄奇景象,他将摄影的记录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他用最特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深沉的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