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管理学科, 其应用非常宽泛, 比如煤矿瓦斯应急预测、预警、处置, 化工事故预防、响应, 冶金行业炼铁高炉爆炸预防及应急处置等方面。行业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应用平台及成长平台, 这也给从事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人士提出一个难点:必须熟悉相关行业的技术背景, 比如对于煤矿瓦斯抽采及防治的应急, 需要应急管理人员对基本的煤矿瓦斯技术、采煤知识有所掌握。但是, 目前应急管理在许多传统行业领域研究较少、深度不够、体系缺乏、执行不力, 理应引起我们深思。 在此依托煤炭行业优势背景, 立足应急管理学科实践教学, 试图做一简单探讨, 希冀能为应急管理学科发展或内涵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也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应急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关注, 从而使应急管理学科与行业发展接轨, 落地生根。 一、基本原则依托传统煤炭行业院校, 应急管理方向性建设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从而使平台的建设在学科、师资、团队、学生就业等功能层面和谐发展。 1. 现实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现实性指发展应急管理学科必须不能脱离地方实际情况, 比如国内相关院校应急管理学科或研究方向建设源于煤矿开采灾害, 应急管理专业的许多专家都是煤矿开采专家, 这就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可行性指建设应急管理学科必须有一定现实基础, 有一定学术积淀, 否则难以在学科技术体系层面有原始创新。 2. 国家、地方需求与学科布局相统一经过几轮院校调整, 许多行业院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上自主性更强, 在调整专业布局时更要注意学科建设需要面向国家、地方需求。一个没有现实需求的专业, 很难能有生命力, 也势必造成学生就业难。当然, 学科在面向地方需求的同时, 既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需要, 也要考虑学科整体布局的问题。 3. 学生就业与学科方向设置相结合应急管理具有学科交叉特点, 这是优势, 也是劣势, 就业问题令人棘手。所以在考虑就业问题的前提下, 设置学科方向彰显关键。要针对应急管理学科现实情况, 加强学生应急材料、应急装备等方面的技能学习, 这样学生学到真本领, 一方面满足地方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传统煤矿专业 (采、选、安全、测量等) 的地位。 二、影响因素应急管理学科方向性建设的影响因素较多,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 其主要影响因素涉及三个方面。 1. 学科建设重心偏离教学由于目前国家对不同层次的高校定位具有一定弹性, 许多普通院校纷纷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规划思路, 虽然初衷是好的——为了更好地提升科研水平, 使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但是一些仅具有教学基础的院校, 完全投入到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因其潜力及实力不足, 反而造成头重脚轻, 使其重心偏离教学, 许多青年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科研上, 教学及科研不能兼顾,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 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匹配不合理目前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学生所学与实际应用有一定出入, 一方面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充电”, 另一方面学科课程安排存在一定缺陷。学生大学4年, 基本上都是在校学习, 虽然安排了许多技能课、实习课, 这些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但由于脱离实际环境, 收到的效果甚微, 造成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要重新补充许多专业实践知识。应急管理专业像地质工程、临床医学专业一样需要更多的实践, 国内早期开展应急管理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基本都组织学生成立救援队进行现场营救培训, 比如灭火营救、包扎止血、心肺复苏, 对其实践能力提升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应多让学生走出去, 实行“3+2”或“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让学生真正运用理论去实践。 3. 应急文化氛围缺失早在20世纪, 应急管理就被许多矿业院校相关学者专家提出, 足见社会对应急问题的重视程度。但就应急管理学科发展来看, 由于一直强调学科实用方向建设, 忽视了应急教育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教材中对应急教育涉猎很少, 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就将应急教育课程列为必学课程。[2]我们也应该从小学、中学入手, 指导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虽然一些小学、中学已经开展了教育学生如何从地震、火灾中逃生的课程, 但是实践普及性不是特别理想, 尤其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长对自救互救等技能认识、了解程度不够。 三、思路与策略应急管理学科具有较强实践特点, 据此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更应依托一个或若干行业。我国著名技术哲学家陈昌曙先生说过, “一个学科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 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 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3]具体思路及策略 (图2) 归纳如下: 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的核心。应急管理学科依托许多行业平台, 设置行业技术课程与应急管理自身特有课程。煤矿类高校在设置应急管理学科课程时, 可以考虑将煤矿工程技术知识课程作为应急管理学科的行业技术课程;结合煤矿行业背景, 将应急管理自身特有课程作为补充, 应急管理自身特有课程包括应急志愿者组织管理、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避难所规划设计等。 2. 学科方向依托行业优势, 应急管理学科方向建设可以划分为两个主体:一是面向行业领域的, 既懂行业技术知识又懂应急管理技术知识的应用性方向;二是面向学科自身发展建设的研究型方向。对于前者, 煤矿类高校在进行应急管理学科改革时可以考虑两个方面, 对于应用性方向, 强化煤矿开采加工技术知识, 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中, 进行煤矿开采、选煤工艺、煤矿应急救援、煤矿应急管理等煤矿应急技术知识研究。对于后者, 应从学科整体把握, 考虑应急管理前沿知识体系, 比如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应急模拟技术等内容。 3. 科研行业背景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应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普通高等院校做好教学是基础, 搞好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在深入认识教学与科研关系基础上, 积极申请能促进学科发展的课题, 通过科研课题带动学科发展。还可以申请应急管理学科研究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具体操作途径包括:整合校内强势学科, 搭建学科科研创新平台;与企业 (政府决策职能部门) 建立联合技术研发 (决策) 咨询平台。另外, 还可以组织及参与应急管理学科相关学术会议等。 4. 招生、实习及就业衡量一个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是学生的入口、出口, 即招生、培养及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学科招生主要分为脱产及定向两类, 脱产以培养学生的学术与应用为主, 定向以在职进修为主。针对培养过程, 教育部已经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 已批准了许多试点学校及试点专业, 这对于应急管理学科的招生、实习及就业一体化都具有良好催化作用。作为高校, 更应结合自身优势, 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培养、就业。针对实习基地建立困难很多的问题, 需要做好外联工作, 与招生形成良性互动。实习基地建立渠道方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利用校友关系, 或者利用合作交流、业务培训形式等。 5.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衡量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 教材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扩大影响, 也使教师得到了锻炼、加深对学科的理解。结合行业背景, 应加强与企业联合编写教材, 这样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现场结合。这与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存在许多相通之处, 也为后续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实战机会。 6. 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师资, 就没有一流的学生。针对应急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特点, 应积极引进有国外工作和留学经验、出身于985院校, 具有不同行业学科背景, 如自动化、冶金、矿业、化工等方向的师资。围绕学科建制及师资队伍建设, 在一定学术积淀基础上, 针对行业开展系统研究, 如可以组建煤矿应急模拟、煤矿应急管理、煤矿搜寻救援等方向团队, 完善机制平台运作, 实施“边建设、边完善、边研究”原则。 应急管理学科的提法在西方已经逐渐成为管理科学中的显学研究, 而在我国才刚刚、甚至尚未被许多行业专家所认同。因而, 在借鉴西方应急管理学科认知的基础上, 更应依托一个或若干行业, 积极将其拓展为具有典型、明显工程特征的技术性管理学科架构。依托行业, 面向实践是建设专业特色、保持水平、面向应用的现实选择, 也是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方向性的突破口所在。 参考文献[1]席煜宸.煤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 (1) :160-164. [2]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英国、德国、瑞典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3) :118-121. [3]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06. [4]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gov.cn/fwxx/wy/2010-06/23/content_1635138.htm. 文章发表在《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