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论精神分析中客体小a的概念

 陶然一方 2019-02-18
           摘要:在拉康的思想中,客体小a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符号,在英语版本的翻译中译为“object(little)a”,同时在台湾的翻译中普遍译为“小对形”。但是拉康坚持此词应该保持为一种不被翻译的状态,这样就能够获得它原本作为代数符号的身份。客体小a这个符号是拉康著作中出现的第一个代数符号,它最初是在1955年讨论L图示时介入的,它同时也永远是小写格式与倾斜字型,使之与显示其所指涉的是小彼者,同时又相对于大彼者。
  关键词:L图客体小aR图部分客体
  一、L图示中的客体小a
  在L图示中,大彼者所代表的是一种无法化约的彼性,而小彼者就根本不是一个另外一个彼者,因为在L图示中,它基本上总是以一种反身性而可相互交换的关系与自我联接的。按照埃文斯词条的解释:在L图示中,小彼者与客体小a是以一种无区别的方式命名自我(ego)及其分身,而且这显然是属于想象界的。也即可以作出这样一种理解:在L图示中,大写的S代表主体不可名状的和愚蠢的存在状况,小彼者是主体的言说对象,也即是他人或他人的自我;客体小a则是主体的自我,这样就构成了小彼者和客体小a之间是一种无区别的命名的。
  在L图示中,主体想要和外部的大彼者发生关系时,但是却并没达成目的,它在碰到客体小a—小彼者这一轴线后就被回送到作为镜像的小彼者上了,这就表明了主体的真理总是被盗走这样的一种机制。但是主体并非是作为可鉴别的且具有可视形式的对象降临在这里,而且主体不能以将自己的姿态固定在主体地方的形式来理解,主体总是飘散的、居无定所的、非己的,主体也总是暗含着可能理解的不可理解性。因为客体小a把主体送到了想象轴(客体小a—小彼者)之上,并把它作为自我(小彼者)寻找出来。
  从大彼者到主体的象征之轴就逃向了想象之轴(客体小a—小彼者)上,这也就注定了主体借助于客体小a来接受他者的信息。主体自身将其外形映照在想象之轴,即主体被还原为这样的一种状态:把自我配置、安置在客体小a的位置之上,即把作为自我的想象的碎片的客体小a配置在小彼者的地方。
  拉康区分出一个非语言的小彼者,即做了本是“空无”的自我的主人。这种小彼者开始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影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o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的。并且已经暗合将来他的那个没有被象征化的客体小a。小彼者总是与感性的他人面容为伍的。可是,我们切不可将拉康的他者简单地比做他人。小彼者固然以形象为介体,但它并不是另一个或者其他的人!在此,小彼者是那个“它”的缺失,以后,大彼者(象征性语言,拉康用A来表示)将是物与人的缺失和死亡。在这里,客体小a可以看做是大彼者留下的痕迹。
  二、R图示中客体小a的过渡
  正如黄作在《不思之说》中所讨论的一样,在R图中,拉康着重讨论了处于想象维度中的现实问题。图R实际是两个三角形的组合IOM构成的是想象三角形,如同婴儿、石祖、母亲这一个三角形一样;IMP则构成象征三角形,即儿童、父亲、母亲。中间miMI所构成的四边形就是现实的领域。m代表自我,i代表镜像,M就是原初对象即能指母亲,I代表理想自我i。
  由于图R包括了图L,故M的位置同时也是小彼者的位置,小彼者是主体言说的对象,I的位置就是客体小a的位置,是主体的自我。四边形miMI中的mi就是镜像关系,是最初的自恋关系,也是一切想象关系的基础。从I(客体小a)到M(小彼者)代表了一种拉康称之为“爱欲攻击性的”自恋关系,说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就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从m到I代表了最初自我的形成,到最后与父亲的认同,产生自我理想;而IM最初代表着母婴关系,想象自恋关系的典范,是后来主体自我与他人自我(客体小a)关系的基础。
  自我与镜像想象认同的经验,不仅打开了想象的维度,而且,在原本混沌一片的实在秩序中,想象与实在分离了开来。母亲这一能指引入了象征秩序,从而使想象秩序得到了界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样的一种介入:挫折(想象的损害),关于挫折,主要涉及母亲的缺席带给婴儿的经历,其对象是一种实在对象,譬如母亲就成了实在的母亲,乳房就成了实在的乳房;而此种对象之缺乏需要有一种代理来填充,那就是象征母亲,也就是作为他者的母亲能指。
  三、“象征界”入侵“实在界”
  在1964年名为《精神分析学的四个概念》中,他集中探讨了客体小a这一问题。在谈到弗洛伊德已经描述过的“Fort!........Da”游戏中儿童手中的线轴这一对象时,在这游戏中,线轴的出没代表母亲的在场与缺场,儿童乐此不彼地玩这一游戏,一方面说明他已经坦然接受了与母亲分离这一事实,因为儿童自己能把分离当做自己能控制自如的一种游戏来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已经找到了某种替代之物,以此来克服由母亲的缺场所带来、造成的裂口。游戏中的线轴就是用来填充这一裂口的替代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线轴扮演的正是这种角色,它代表了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对于这种东西,而不是线轴本身,拉康将之称为客体小a。
  拉康同时也将美少年阿尔基比亚德被苏格拉底所迷惑的那种Agalma看作为一种客体小a,因为那是我们所有人无人拥有的品质,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正如拉康所谈到的“阿尔基比亚德欲望的不是美,不是禁欲,不是与神的认同,而是唯独这一对象,他在苏格拉底身上看到的那种东西,苏格拉底让他离开它,因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并没有它Agalma。拉康也在《移情》讨论班中将Agalma等同于欲望对象。在随后的地方他又谈到“这种对象,在精神分析经验中,如果你们要以什么方式称呼它,那么,你们可以称之为乳房、石祖或大便。”
  拉康将被划斜线而消失的主体拉回欲望根源的客体小a命名为欲望的对象。客体小a以失去的资格出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主体则因这些消去的对象搭桥,反论式地要与被抛掷在一直彼岸的完美世界的存在保持关系,给主体一个幻想的空间,同时也给主体已经所遭遇的支离破碎的现实一种永远在那里的希望。
  但是,客体小a则本身不是一种能指,或者说,练一种能指都不是,关于客体小a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来表示它。前生殖阶段的部分对象可以说是礼物的对象,它们可以作为礼物而被给出,可以与躯体相分离,譬如儿童眼中自身的大便,客体小a服从礼物权利的法则,它意味着一种欺骗,欺骗你将之视为去填充缺乏这一裂口的礼物,一种驱使你去欺骗的缺乏。在第十一个讨论班上《精神分析学的四个概念》,他指出:乳房、大便、注视和声音就是客体小a。随后他在第二十个讨论班《继续…..》中,他将客体小a分为四类:吮吸的对象、排泄的对象、注视和声音。(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200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