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明悟好学 2019-02-18
    建议中国的家长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原文地址: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作者:好心情

    日本心理学家川正彦一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六岁的儿子去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起了好奇心,偷偷的摸索着下到坑里,手舞足蹈地尽情调皮了一阵子后,发现坑里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这回他傻了眼。于是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是他没有听到父亲的回音。其实,孩子知道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对自己的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的名字,还骂出了粗鲁的话,他的父亲仍然装聋作哑。这时,天渐渐的黑下来了,出于恐惧与无助,孩子的第二个反应就是哭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感到揪心,结果呢,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这样过了约十分钟,孩子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面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攀援的小树,终于,孩子艰难的爬了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悠闲地叼着烟,钓着鱼。我想,钓鱼是假,等待儿子是真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六岁的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的身边,言语中充满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这个故事了的父亲做的或许有些极端,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并不一定提倡,但再想想我们的家长会怎么做呢?到了一处野外,家长肯定会四处打探,肯定会实现发现了那个坑,然后给孩子下一道禁令:“儿子,那边有一个坑,别到哪坑里去,危险!”如果真的疏忽了,让儿子到了下面,儿子只需稍稍一叫,我们就会比他更急:“儿子,别哭,我来了!”

    我们现在的家长都差不多,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是百般呵护,风雨不侵,辛苦不沾,孩子也变的弱不禁风,四体不勤,一点苦也不能吃,一点罪不能受。孩子的头脑、手脚,被家长牢牢的捆绑着。不知大家有没有看到这样一幕:快到放学时间了,学校大门口,人如海,车如潮。年迈的爷爷、奶奶,年轻的妈妈,爸爸,不管是路远的,还是路近的,已经守在学校门前,攒动着黑压压的人头,蔚为壮观。随着放学铃声,孩子们走出校门,家长急忙迎上前去,笑容可掬的结果孩子的书包,把孩子抱上车,还税收抵给孩子一块面包,一根火腿肠,一只香蕉。回到家中,孩子更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吃什么、什么时候吃;穿什么、穿几件;干什么、如何干,等等,全由家长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享受……这是这代孩子典型的成长环境,即一切都有家长包办代替,家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的都替孩子想了,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代替孩子必须要进的种种义务。

    或许还有些家庭的孩子也会对家长的包办表示不满意,想要做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想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说:“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说的做,准没错。”就这样,在爱的光环下,孩子有如家长的木偶,选择权被无情的剥夺了,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机会。久而久之,在这样教育氛围下生活的孩子,再有主见也会失去自我,他们会产生思维和行动上的惰性,会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会养成遇到困难就找家长的习惯,他们这一代在未来竞争激烈的世界大环境中能有多强的生存能力?稍加思索,我们就能想到,这一到孩子的未来会有麻烦。

    孩子摔到了,就让他自己站起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做父母的不是扶他起来,而是更多的鼓励。孩子体验到了摔倒的痛苦,这时,也应该给孩子机会体验自己站起来的喜悦!痛苦与喜悦,都是孩子自己应该经历的,内心的各种体验,尤其是战胜自己的成功体验正是孩子的一次成长。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是孩子获得精神成长的原动力。谁能改变孩子的童年体验,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人生的蓝图。”而今天中国家长们所做的,正是在剥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权,没有了对生活的实践,没有了对各种事物的尝试,也就没有了内心对各种喜怒哀乐的体验,孩子将难以成长!

    睿智的所罗门王概括道:“耳朵是听的,眼睛是看的,两般皆易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刻骨铭心。”对于一个初涉人世的孩子来说,家长要敢于让孩子适时适地地“体验”,因为体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触角,是自我掌控能力的验证,是茁壮成长的积累,更是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