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江南

 马正仁图书馆 2019-02-18

古严州府治(今梅城)东行三十里,便来到被誉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秀富春江七里泷——“小三峡”中段,南岸有个村庄叫江南村,因为村里多为马姓,所以又称江南马家,素有“城东第一家的雅号。

江南环境幽美。村背山面江,村后群山连绵,树木茂盛;村前五六棵千年古樟每间隔一二十米一字儿排列着。樟树根部五六人才能合抱,树高约五六十米,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人在江面的行船上,只能从树间隐约可见村的白墙乌瓦、飞檐翘角,那情景,仿佛游在画中,令人陶醉不已

江南历史悠久。江对岸是胥口村,相传春秋时,伍子胥避楚平王谋杀,投奔吴国,在此渡江,因此得名。“子胥野渡”也成了严州著名八景之一。北宋年间,马氏留信公自三都和溪马宅迁居江南,在此繁衍生息,已有三十多代,历时也已千年。

江南那规模浩大的卵石工程,最刻骨铭心。从胥口村可看到对岸形似三把宝剑的三条石码头。这“三把宝剑”还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民间传说呢。有一天,对岸胥口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座形似母猪的山,人们就叫它母猪山。它不仅要喝春江和胥溪的水,还要吃江南的食,这对江南人来说极不吉利,要被这头庞然大物喝光吃穷的,于是请人策划就地取材用卵石铺筑了这“三把宝剑”,直刺对岸。这头母猪从此再也不敢喝富春江水了,更不敢把头伸到江南,吃江南村的东西了,南岸的财富保住了。其实这形似“三把宝剑”的近百米长的三石码头,是江南人进出的主要通道,到区里县里都要通过这码头横渡富春江而去。更重要的是江南村近二万亩青山所生产的大量薪、碳、茶叶、林木等物品,都是由此下船,销往桐庐、富阳、杭州,又通过这石码头源源不断地把生活品和货帀返回村里,滋养江南人。

石码头上方的淇头堰坝和连接三条石码头的几百米的长堤(江南人称“绳”),都是用大块的卵石砌筑而成的雄伟的水利工程。

下坞口的石拱桥,厅街头的石护栏,石级和顶着整个村子的石坎,村里那石子路以及上坞的拦水坝,梯田全是卵石建筑。这些坚固的石建筑向世人展现了美丽、壮观的卵石文化画图,不仅显示了江南经济的富和文化底蕴的深厚,更是表现了江南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

江南的民居建筑则更能显示经济富裕和人文景观。一个七、八十户人家的山村,却拥有“马氏宗祠”、“婚厅”、“丧厅”、“顺家厅”、“关老爷厅”和“水厅”等六座大厅,这在别处实为罕见。

“马氏宗祠”又叫“祠堂厅”。它地位特殊,建筑最雄伟。跨进大门即可见四根直径70-80厘米,高8米以上,形似四大金刚的黝黑的大柱子,顶着整个厅穹。正堂后设有神台,每当过年时,从庙里抬来的菩萨就端坐在这里。前方还有一张元宝桌,上供香火祭品。东西两侧半空中的阁楼供放列祖列宗的神牌和龙灯的龙头龙尾,除此外就是可容纳三百余人的空旷大厅。

大厅前是用淳安县茶园青石板构筑的天井,供大厅采光用的,可提高白天看戏的效果。天井前便是飞檐画壁的戏台,形状和大小如北京颐和园的戏台,台顶的绘画也如出一辙。整个戏台分前后两部分,东西两门,演戏时门帘一挂,后台是演员休息和化妆的地方,前台演戏。一般演的都是婺剧,剧本有《桃园三结义》《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东》《空城计》《秦香莲》等。每到年初二,就开始做戏,白天做,晚上做;下雪做,下雨做,风雨无阻。看戏的来自本村的,邻村的和走亲戚的。家家户户忙忙碌碌,供水、供茶、供饭。看戏不花钱,谁都可以看,愿几场就看几场,愿看多久就看多久。那是全村最热闹的日子。

“婚厅”、“丧厅”和“顺家厅”一般都是为举办婚丧喜事时用来设宴的。每个厅可分别设宴三、四十桌,可见厅堂规模不一般。

“关老爷厅”和“水厅”因长年失修,解放前后均一一倒塌,只留遗址。“水厅”用青石板构建的水池,到我们六九年迁移时还完整的保留着,据说当年有泉水注入,上有石板桥,可养鱼观赏,看来当年这“水厅”设计也是非常考究的。

江南民房都是砖木结构的徽式楼房,建材考究,宽敞明亮,外表秀丽,古色古香,富含明清特色。最古老的民居要数"怀德堂"的五间老屋,从它构建天井的青石板磨损程度,被虫蛀的斑斑点点的柱脚均可看出年代之久远。

民国时建的许多住宅更是宽敞明亮,规格较高,"走马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座始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豪宅,工程浩大,据说单是平整屋基就用时三年,前后共耗时达十年。它坐北朝南,建在十多米高石坎上,这就平添了它的雄伟,;它东西宽约三十米,南北深约四十米,正南是两米左右宽的大门,门前有两尊大石狮,屋顶墙上有飞鱼形雕塑。东面和西面各有三扇边门,屋顶都是马头墙。屋内并排五间,开间约五六米。设有门厅、中厅后厅;有左右门房、左右厢房和左右后房,门房和厢房、厢房和后房之间都有穿廊,通往东西两边四扇边门,布局对称。门厅、中厅和左右厢房当中有个长约十几米宽约五六米的大天井间隔着。后厅靠北墙还有一小天井。门房、厢房和后房,都有浮雕壁画。门厅的四根大柱和中厅的四根大柱及梁上,尽是雕梁画栋,用的都是镂空的圆雕手法,取材都是历史人物典故,记得当中有一幅就是“关羽义释曹孟德。据传说,单单一只“牛腿 又称“柱头”),雕刻师就花了七十多工,精致豪华可见一斑。地是淡黄色的混凝土地,工艺特别,全村仅此一家,十分坚固、光滑,那是我们小时候打陀螺的最佳地方。东西两边后房里各有一扇边门,各有一架又长又宽的楼梯通往楼上。楼上围绕天井一圈是宽阔的回廊,借用“走马灯”可回旋的特征来称有回廊的楼房,或许就是“走马楼名称的来历。回廊四周都是房间,靠墙的房间,都有洞窗,十分明亮。房顶有天花板,隔冷隔热风隔音。由于该建筑外观威严端庄、整齐高大,内部富丽堂皇,井然有序,且地势较高,所以至今仍被保留着,供游客们观赏。

一九六九年迁移前拍摄的《江南村全景》照片,更可佐证江南村辉煌的过去。

江南人的文化生活是经济富裕的又一佐证。年初二开始做大戏,年初五迎(音同尼)龙灯,叫角龙,一节一节的,全长13节。头、尾每年由各户轮流担任。腊月十三开始调龙灯,串门走户,“龙来了,龙来了,”家家出红包,户户喜洋洋,实在是又一番闹景。清明节,去路途较远的苧坞祭祖坟,每人发白洋一枚,年年如此。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古樟树下乘凉。盛夏的午后或是傍晚,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来到厅街头古樟下的石护栏上一坐,暑气便顿消。尤其是在劳动一天的晚饭后,往往是男女老少几十人聚集到这里,一边或坐着或躺着乘凉,一边听着年长者话西游、评三国、聊聊斋、说岳传。有的儿童听着听着就进入梦乡,直到夜深家人来找时,已经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一九六九年初,富春江水电站建成,江南人“为大家丢小家”挥泪告别富丽的故土。

如今江南村遗址多半已被淹没在富春江水库,它的儿女已迁居远离故土800里之外的湖州市西苕溪两岸的弁南。

半个世纪将过去了,故乡那青山,那碧水,那祠堂,那古樟,那明清建筑,那铺石弄堂,依旧历历在目;十八弯挑柴,荞麦坞采茶,蛇龙种麦,里湾祭祖,依旧记忆犹新;祠堂里看戏,古樟下乘凉,泥塘里抓鱼,草坪上摔跤,依旧在梦境出现。

江南,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哟!

 

作者: 马正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