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说2019年的国评品种

 朱1971 2019-02-18

各位同仁,你注意到了吗?近日网络上热转:“国家局公布了对2019年度中药饮片的国评品种,包括有补骨脂、血竭、半夏、防风、山茱萸、淡豆豉、附子等七个品种

今年国评品种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呢?自然是这几个品种在市场上发现较易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同时,对上述品种中应当关注的检验项目要点也做了提要警示:即补骨脂(含量测定及检查项)、血竭(掺杂使假)、半夏(掺杂使假,主要伪品为南星)、防风(家种品种性状不合格)、山茱萸(浸出物及检查项)、附子(性状及含量项,需要考虑对照品断货的问题)、淡豆豉(性状及薄层)。

下面笔者借此也来叨叨,讨论一下这几个品种的市场状况及购销管控要点:

1、补骨脂:目前几乎均为越南进口药材,其表面多为黑色或黑褐色,少有灰褐色的,原国产的多为灰褐色(笔者小时候种过补骨脂,那时候叫“故子”或“破故子”)。在理化指标上,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只要是注意净度和饱满度,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常规项必须也要控制好。

下图:进口补骨脂

2、血竭:血竭这个品种特别难搞,其均为进口药品,来自于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其品牌与规格也较多,常见的品牌有皇冠、手牌、双A、三A、A-1等;其形状有略呈类圆四方形、方砖形或板片形。其来源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品”。此品掺假极为严重,弄不好会是纯伪品,因此,没有把握不要“粘惹”

下图:皇冠牌血竭(源于网络)

另外就是注意龙血竭了,龙血竭不同于血竭,其来源为“为百合科剑叶龙血树的树脂的加工品”,多为块状。如果当血竭卖,就有危险了!

3、半夏:半夏是非常常用的一个品种,其目前的混淆品主要是“掌叶半夏”也就是“虎掌南星”的较小的。其实这个也好辨别,只要仔细看,它和半夏是截然不同的,正品半夏类圆形,芽基部位与底部不在一条垂线上,或有侧芽(侧耳),则侧耳偏上;掌叶半夏多扁平,芽基部位与底部在一条垂线上(较正。另外说明一点,如果是加工成出口级别的就会相对偏正了),多有侧芽(侧耳),则侧耳多于主球茎侧面。如果说加工成饮片的鉴别点,此处不详谈(有兴趣可参考笔者前面写的'半夏真伪鉴别与炮制提要'),我们是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那么你把原料(个子)的关把好就可以了,自然也就不会有问题了。如果加工制品,清半夏要注意控制白矾的比例;姜半夏用好生姜;法半夏制后注意清洗干净

下图:半夏(山西)

下图:掌叶半夏(虎掌南星)

另外的易混淆品就是水半夏了,原料注意两点,1是其芽基部位偏在一侧(不在正上部),下部较尖。把握好这两点也就没有问题了,你也就不怕什么“国评”“国抽”了。

下图:水半夏(去了尾)

4、防风:防风也是一个大宗常用品种,但真正的野生关防风价格较高,目前价格高达200多元,而产于海拉尔及内蒙古的栽培防风也达100多元,而产于河北、安徽等地的栽培防风,则又因秧播与子播的不同而价格也不一样,子播偏高一点,价格在19元左右,秧播在15元左右,可见价格悬殊。因此,一些低端的用户就会选择用河北或安徽的栽培品。不过,按2015版《中国药典》的含量标准检测,也都是合格的,关键是,其变异较大,性状不符合药典的描述,所以,2019年的中药饮片的国评也是选择评价的重点。

下图:关防风(野生)

下图:关防风饮片(野生)

下图:栽培防风(河北秧播)

作为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建议,最好使用海拉尔及东北及产的野生品,起码要用内蒙古的栽培品。

5、山茱萸:山茱萸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你只要是从产地来货,无论新陈,控制好含核量不要超3%,其它按法典炮制加工检验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放心的去销售了。提示一下,一般情况下,新货做生品卖,陈货做酒萸肉卖是比较科学实用的。

下图:山茱萸(半年货)

6、附子:附子多以加工品用,常用的是黑顺片或白附片,由于其检验的对照品不易购买,切价格昂贵(据闻,一批原料化验下来,仅对照品价值就大3.8万多元),因此,部分企业未来降低成本,可能会合批,因此,就会出现一定的风险。

另外,由于地方习惯性的问题,比如说北方常将小附子的加工品做川乌用,将附子的母根川乌的加工品做制草乌用,这是与标准严重不相符的,因此,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一定要弄清楚附子、川乌的药用部。避免出现性不符的问题。

再强调一点,有的人专业知识不足,有时候对白附子片和白附片搞不清,如果把白附子片当成白附片,那就大错特错了。难免要上假药公告。当然,更是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下图:生附子

下图:黑顺片

下图:白附片

下图:川乌药材

下图:制川乌

还有就是,避免使用九头乌头加工。请注意其性状的鉴别。

在此提示一点,如果你对此产品的销售上不了量的话,建议放弃这个品种的经营。

下图:九头乌头

7、淡豆豉: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很多企业的GMP证书上没有认证“发酵”项以及发酵环境,但客户又有需求,因此常常在市场上购买销售,殊不知,市场上的淡豆豉除了受发酵技术、发酵环境、发酵条件等因素影响外,很多可能是用加工“制何首乌”时提取过的黑豆发酵加工而成。甚至不用辅料。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市场上卖的“淡豆豉”,表面多白衣(霜),皮部多开裂,干枯瘦弱,闻之有一股臭气。按标准应该是“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的。

下图:市场上的淡豆豉

《中国药典》收载的加工方法是:“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如果你发酵条件不好,温度过高,通风不佳,自然会出毛发臭;如果是用煎煮提取的黑豆加工,自然干缩廋瘪;如果不用辅料(桑叶青蒿),自然其薄层斑点难以显现。

这个品种实际常有问题的应该是在浸出物上,可是《药典》的【检查】项中竟没有浸出物检查项,估计这也是《中国药典》的缺陷,按常理是应该有【浸出物】检测的。

建议,对此类品种,如果你GMP正书上有“发酵”工艺的,就规规矩矩的按标准方法加工生产,如果没有的话,还是不要经营这个品种为好


另外简述一下什么是“国评”,“国评”就是对所抽检的品种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也就是即对所抽检的品种质量标准的评价,又对生产企业生产产品以及企业的质量管控情况的评价,三是对所属监管部门管理情况的评价。对所抽品种检验质量的结果,会对企业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谨慎对待国评国抽品种,提高自己所生产品种的质量。无绝对保险系数的绝不放行。


公众号'国药探真'致力于对中药材传统的经验知识的探究,中药饮片炮制知识的承扬,弘扬中医药文化,以及对标准、时弊的讨论。如果您是中药人,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关注一下!如果您对中药传统鉴别术语感兴趣,可以参阅《中药传统鉴别术语图解》一书。

如有失误,还请各同仁海涵并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