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秦纪一》(六)

 liuhuirong 2019-02-18

(六)

燕将攻齐聊城,拔之。或谮(音怎去声,说坏话诬陷别人)之燕王,燕将保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为书(写信),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为陈利害曰:为公计者,不归燕则归齐。今独守孤城,齐兵日益(增加)而燕救不至,将何为乎?燕将见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嫌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被侮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杀)我,宁我自刃!遂自杀。聊城乱,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王,欲爵(赐爵位)之。仲连逃之海上,曰:吾富贵而诎(音驱,屈)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半民:可惜这个燕将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这是个多么让人扼腕感慨的悲剧英雄啊!“泣三日”,谁能理解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没有祖国、没有归属的英雄的无奈呢?

鲁仲连,一个义不帝秦的高士,二十年后,又一次立功显名,又一次“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在那个“征伐逐利”的乱世,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漆黑的夜空中那样的明亮、显眼,这和其后的刺秦的荆轲成为战国最后时段的最振聋发聩的两声“绝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十》说:“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倜傥”、“高妙”、“澹荡”是李白的人生价值目标,也是他同鲁仲连引以为同调、知音的根本。
  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子顺的话是说,君子是后天习得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

半民:魏安僖王,见识浅薄,井底之蛙,不过一俗人罢了,一个首鼠两端,屈膝侍强,而他国有难,见死不救还想趁机捞一把的小人。而这样一个俗人、小人居然大言不惭的以己之心揣度起鲁仲连这样的高士,只能更加显示出自己的粗鄙。他的所谓“自然”,不外乎“趋利避害”的人的本能,而人作为动物之一员当然据此本能,无可厚非,可是,人之所以为人,绝不仅人身上的这点动物性,而因为人身上的更多的动物所不能企及的“人性”,更光明的“天使的一半”,魏王显然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些。

庄襄王元年壬子,吕不韦为相国。
  东周君为诸侯谋伐秦,王使相国(吕不韦)帅师讨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周既不祀(八百年之周,至此再无祭祀血食了)。周比亡,凡有七邑: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以河南、洛阳十万户封相国不韦为文信侯。
  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

二年癸丑,日有食之。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半民:又是一轮征战攻伐,又是一番势如破竹的攻城略地,此时的秦对于六国,差不多可以用“席卷”二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