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邓光头 2019-02-18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有这样一家人,祖辈和父辈曾在这里发奋求学、传道授业、挥洒青春,“最小辈”孙可心的经历也离不开川大,川大第一幼儿园、川大附小、川大研究生……

她说:“川大对我与其说是一所大学,不如说是一个‘家’。”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外公王庭科、女儿孙可心、爸爸孙小松

外公

50年代的“老川大人”

1955年,王庭科17岁,考上了川大历史系。他选择四川大学和家庭有很大关系,“上个世纪20年代末,我的父亲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川大前身),受家庭影响,我对川大的历史传统比较了解,学校在当时就是四川首屈一指的著名高校,也是全国的著名高校”。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刚毕业时的王庭科

徐中舒、缪钺、蒙文通……实力强劲的历史系汇集了一大批知名专家。“能进历史系我非常自豪。有一次历史系‘大能们’在一起开会、聊天,光是看到他们我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王庭科说道。

王庭科读书的时候,学习方式很传统,“最主要的还是课堂学习,听老师讲课、做笔记,课后进图书馆看书,不过那时候我们跟老师有很多面对面的交流,我觉得跟老师是很亲近的,我还去过缪钺先生、徐中舒先生的家,请教如何做学问、写文章,而感觉现在学生到老师家里去的机会很少。”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可心与外公在绿杨村

1961年毕业后,王庭科留校任教到2003年退休。这期间,他经历了两次角色转换,第一次是从学生到老师。

“作为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学关,站稳讲台。因为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要上好课,必须认真备课,认真思考,也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处理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让学生兴趣盎然。”王庭科这样谈道。

例如讲四渡赤水时,他会挂一张长征的地图,用教鞭指着地图讲。以至于85级同学在30年后的同学聚会上还记得他上课时说的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王庭科认为作为高校教师,还必须有科研的“腾飞”。他专攻中国现代史,红军长征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曾于80年代初出版了《红军长征研究》一书,被誉为“国内第一本研究红军长征的学术专著”。

“我这辈子最欣慰的事情就是,我还挺会上课的,学生们也喜欢我。”王庭科说。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合校前的成都科技大学校门

从教师到校领导,是第二个角色转换。1994年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校后,他担任第一届副校长,分管文科教学和科研。

对王庭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川大艺术学院的组建。以前老川大是没有艺术系的,但是他非常认同李政道关于科学和艺术关系的一句话——“科学与艺术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科学,一面是艺术”。“我认为如果四川大学没有艺术学院,这个综合性大学是不完整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艺术修养,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他大力主张:川大要建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是在原来的劳动路小学(现在的川大附小)留下的一个平房里白手起家,刚刚建起来的时候条件很差,设备稀缺。“学校开会的时候,有人说我就像艺术学院的院长一样在那儿讲话,为他们争取条件和经费,现在看到艺术学院发展这么好,感觉很欣慰。”王庭科说。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退休后在东区听荷池留影

王庭科退休后,作为教学督导组的组长参加了川大“523实验室工程”建设,到很多实验室去调查。“当时我们概括实验室的环境是:破烂不堪,惨不忍睹,像制造专业的实验室机器上面还有‘大清帝国造’的字样,相当老了。”

“523实验室工程”实施后,实验室条件不只是“改善”,而是完全“变了样”。同时,他认为这些年来,川大的知名度、国际交流、教职工待遇等方面都显著提升,“以前川大教职工的待遇是成都高校倒数一二的,现在已经是名列成都高校前茅。”

不仅如此,如今学校真正把本科教学提高到了中心位置,给予足够重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小班化教学,都是近年提出来的。学生进入教学,学生参与讨论,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王庭科感慨道,“现在的川大,简直是‘突飞猛进’。”

爸爸

“7字头”的最后一届学生

1979年,“爸爸”孙小松考入川大物理系半导体专业。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7字头的最后一届学生”,说起当年求学时的情景,孙小松满是感怀:“我们进校后,看到77级和78级的师兄师姐们学习很积极刻苦,他们经历过文革,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看着他们上课,我们就觉得也应该像他们一样认真上进”。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在香港求学期间

不过,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一样,孙小松坦言自己也有贪玩的时候。他求学的80年代,校园娱乐活动很少,“看录像就像过年一样开心,二教电教室放录像时往往一票难求,每天盼的最多的就是停电,一停电就有理由不上自习出去玩。”

那时,孙小松任校足球队中锋,并拥有一批粉丝。学校之间经常打比赛,现场往往人山人海。虽然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运动场,但当时的球场条件与现在的球场不能比,“跑道是碳渣的,球场也是泥土的,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踢球很苦,身上摔得‘千疮百孔’。我本科四年没有生过病,但经常去校医院看外伤。”提到这里孙小松哈哈大笑,“之前我也是四川省教师足球队的一员,虽然现在年龄大了,比赛踢得少了,但还是会坚持健身,就算年纪再大也还是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在香港城市大学读博期间(后排中为孙小松)

在完成川大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后,孙小松在川大教了四年书,1996年公派前往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香港的各方面条件都比内陆好一些,经济和科研实力都更强,但孙小松也感受到学业和经济的压力,“不努力学习就没有奖学金,就要自己交学费,虽然几万块不是人生的全部追求,但这的确会成为压力。”

那时候川大本科出境念书的比较少,一般都是读完硕士或工作之后才联系。香港的同学知道能从大陆出来的都是很优秀的“人精”。“我们也带动了香港地区大学的学习气氛。”孙小松笑着说,“我们这批年轻老师大概都30出头,想出去深造的不少,也都在联系。只要认认真真想要留学深造,一般都能成。”

在港期间,孙小松亲历了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当天,我们跑到港督府、港岛庆祝香港回归”。说到爸爸去香港求学,孙可心回忆道:“96年我爸去香港留学之后,每次他走我都会很难过,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就问我妈‘香港回归了我爸是不是也回来了?’”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可心与爸爸在双荷池前

学成归来,孙小松继续担任教师,还曾担任材料学院十二年的教学院长。和岳父王庭科一样,他喜欢用面对面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这才应该是教书育人的方式,‘耳提面命’这个词表达的就是这种教育理念。”

从90年代任教以来,孙小松见证了川大方方面面的变化。“以前所有学生都是自己拿碗打饭,几乎所有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衣服上都有‘饭羹儿’,因为粥会溢出来撒到衣服上,干了之后就会留下痕迹,我们就把它叫做‘四川大学第二校徽’。”而现在学生去食堂吃饭,只需要吃完饭后把餐具、餐盘放置回收区,“碗都不用洗了”。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一家三口在东门

“那时候洗澡也很麻烦,现在的学生只经历过‘洗澡排队两小时还把恋爱谈了’,没有经历过‘有时候有热水没冷水,有时候有冷水没热水’。”现在望江东区的一个小土丘和如今商学院的停车场都是以前的澡堂,算上东五旁边的澡堂,孙小松在川大光澡堂就经历了三个。

而作为学校足球队的主力,他在洗澡上拥有“特权”,“以前我们运动队给学校建议,解决运动队的洗澡问题,学校专门划出了一小块区域给运动队,让我们训练完就可以洗澡。现在寝室都有了热水,完全不用担心洗澡的问题了。”

女儿

21世纪的川大人

在川大长大的孙可心和学校一直紧密相连。她一出生,周围就围绕着“一堆川大人”,妈妈曾在川大无线电系学习,外婆虽然没有在川大读书但是是校医院的医生,爷爷和奶奶都曾是川大化学学院的学生,爷爷还是川大化学系的教师,姨父毕业于计算机学院,姑父毕业于华西口腔医学院。

小姨的川大经历是家里最“丰富”的,本科就读于川大外语系,研究生就读于川大法律系,现在在川大艺术学院教书,跨了三个学院,“120周年校庆的时候她去了三个学院参加庆祝活动。”孙可心笑着说。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这张照片里全是川大人

爸爸在香港读博士时,孙可心还在念幼儿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吃酸辣粉。因为爸爸不在身边,每天都是妈妈接她放学去外婆家吃饭。接到可心,妈妈都会在九三路的小吃摊吃上一碗酸辣粉,但总对她说:“这个辣,小孩子不能吃”。到后来那条街拆了,孙可心终是没尝到一碗垂涎已久的酸辣粉。

对了,那条街,就是现在的文华大道。孙小松介绍说,合校前是九三路,以前路两边全是吃的。现在的体育馆其实是2000年四川省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才修的。

合校后拆掉两校的围墙,修建了文华大道。虽然没了酸辣粉,但南门和小北门慢慢弥补了缺憾,变成新川大的吃货天堂。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可心在工学图书馆前

孙可心本科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生学的是出版硕士。她考研复习和考试都是在望江东二教,旁边就是桃林村——她成长的地方。听导师说起才知道,她读的出版专业是外公做副校长时大力支持创办的专业。“感觉是一个轮回,冥冥中的缘分。”

今年毕业,外公和爸爸也穿上了导师服,陪孙可心拍了一张颇有意义的“毕业照”。

三代川大人,又一次同框了。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特别的毕业照

研究生毕业后,孙可心现在在航空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机上杂志的编辑出版,“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创作,研究生读的也是出版专业,也算是把专业和兴趣都应用到了工作上。”

“虽然目前还在川大生活,但是意义不一样了,更多的是川大校友、川大家属的身份。”孙可心说道。对她而言,那些老建筑更能勾起她幼时的回忆,也让她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儿。

我家的历史,川大的故事

和外公在幼儿园“母校”前

对于孙可心来说,川大不仅是她求学的地方,更是她曾经、现在以及未来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她见证了川大的100周年、110周年和120周年。“希望川大蒸蒸日上,有更多的优秀学子为她添砖加瓦,未来再铸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