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气穴论》探讨气穴、孙络、谿谷关系

 xyf4345 2019-02-18
       气穴又称腧穴,是中医人体结构理论和针灸治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素问·气穴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讨论这一概念的篇章。通过整理分析原文,对气穴和孙络、谿谷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气穴的结构特征由该部的孙络、谿谷共同组成,气穴是功能性概念,孙络是实体性概念,谿谷是结构性概念。气穴所处部位,其内在为谿谷肉会层次,有孙络往来其间,由是则气穴以谿谷为枢浅及皮、深至骨,籍孙络联通经络,和合中焦、冲脉之灌渗,汇行荣卫,进而与全身的气血循环相联系。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气穴的结构特性,说明《黄帝内经》对气穴的认识总结是在一个完整系统的人体结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明确气穴的这一结构特征,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现代医学视角重新解构,进而在新的理论水平高度重组人体腧穴的物理、数学模型,是中医经络腧穴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之气穴,即汉唐之孔穴,宋之腧穴,后世或称穴位、穴道,其临床应用尤以针灸科和骨伤科为著。腧穴治疗的传承历经千年,其在数量上不断丰富增加,在定位上日趋明确,如2006年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和2008年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但考察腧穴的定义,则多从字义、系统解剖学、取穴法、治疗学以及术数等方面给予解释,其在局部细微结构上的阐释仍存在一定的空白,由此给初学者或非中医专业的研究者带来认识上的模糊。本文依《素问·气穴论》原文,联系《内经》诸篇之相关条文,探究气穴之部位概念,及其与孙络、谿谷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以条文为线索初步总结了气穴的结构特征,以期为其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佐证和拓展思路。

气穴本义

        “气穴”一词首见于《内经》,分别出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刺热》中各1次,《素问·气穴论》中4次(篇名除外)、《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灵枢·四时气》中各1次,《灵枢·胀论》中2次,凡10次。该词在原文中无训诂释义,隋朝杨上善[1]注曰:“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故曰气穴也”。明朝张志聪[2]注曰:“穴乃气之所注,故曰气穴,而不论及于经脉也”。杨上善的注释说明了气穴是人体十二经脉之气所发所会的部位,此注强调了气穴之气与十二经脉气的共同之处。而张志聪的注解则进一步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指出气穴所处和经脉在部位上仍有距离,未有直接连续。《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气穴的结构层次尚深不及此,故曰:“不论及于经脉也”。
        在《素问·气穴论》中,列举了诸气穴所在之处,上至头顶,下达足踝,散布一身。由此可知,气穴遍身而居,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相对外层的一类结构,其间接联络深部经脉,为十二经脉气在体表发会之处,因之命曰“气穴”。
        另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可知往古先贤在谈论人身形态时所涉及到的主体结构中,气穴即据其一。《内经》针对这些结构除谿谷外均有单独作论,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脏腑和经脉深居于内,那么气穴、谿谷和分部则彰显于外,故而其后继曰:“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气穴与孙络、谿谷

         《素问·气穴论》本为专论气穴而设,但在其后文中出现了另外两个中医人体专属结构名词,即孙络和谿谷。此两词的出现无非3种可能:一为错简所致;二为概念容易混淆,特列于篇末以示甄别;三为关系极为密切,不连带叙述则难以完善其说。由是分析原文如下。
        1. 强烈的数字暗示 《素问·气穴论》开篇就提出“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之说,其后即言:“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引出数字之线索,并继续再次强调说:“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当后文言及孙络、谿谷时,
复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以呼应文首。所谓“穴会”和“亦应”之词,均旨在强调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尤以365之真数贯通三者相合相会之义!
        2. 契合荣卫之行 荣(营)卫之气皆源自于人体所摄入的食物,是后天之源化生。《灵枢·营卫生会》记载:“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人体荣卫气一内一外随经络系统贯行全身,而气穴所处亦布散周身,因而气穴所在即荣卫通行之所,《内经》虽未明言,其义实呼之欲出。另据《素问·气穴论》言:“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可知,气穴便是临床救治施刺之位。《内经》医术立九针之制,合五体病形分而刺之,和合荣卫,通行经络,以达扶正祛邪之用,各篇条文凡涉及刺灸之术,多无外乎协调荣卫,是为佳佐。
        《素问·气穴论》在提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之后,继言:“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说明孙络与气穴相会之处,是人体通行荣卫、疏导奇邪的部位。孙络的训诂文见于《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此条定义了孙络是络脉等分支结构,属于人体脉的范畴。当荣卫之气循行到了孙络一级的脉位时,如应在气穴,是为孙络穴会,是临床刺灸的重要位点。
        在孙络之后续论谿谷,原文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首先给出了谿谷的定义,进而提出谿谷会于肉分之间,此处同样是通行荣卫、会合大气的场所。所谓大气,参见《灵枢·五味》中“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可知,大气仍从属于行营卫之道的谷气精微之气,与营卫同质。因此,谿谷之会亦是人体通行荣卫之所,在其文后更指出“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之文,同示谿谷穴会,共通荣卫。
        据以上分析可得,气穴、孙络、谿谷等结构在涉及荣卫循行布散的活动时,三者相会,关系极其密切。气穴乃言于周身之荣卫,荣卫所行气穴之处,于络脉称孙络,于肉分则称谿谷。

讨论

         统观《素问·气穴论》,全文共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气穴所在,二是孙络谿谷穴会。本论和《素问·气府论》《素问·骨空论》《素问·水热穴论》等篇共称为《内经》叙述腧穴的论文,其突出特点是同时描述了孙络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本论以气穴立论,讨论了经络系统中的孙脉和五体肉分部位的谿谷,同时涵盖三大重要结构,是为论穴篇章的重心。
        1. 气穴及其标定的重要性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而且在刺灸治疗时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灵枢·四时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内经》的刺灸之术无论是治疗四时正病之邪,还是疏散奇病之邪,均以取得气穴为准。在《素问·气穴论》中尤以戏剧化的形式——黄帝两次言及“藏之金匮,不敢复出”——重复强调气穴的重要性,这种着墨手笔在整部《内经》中亦属罕见。
        由此,气穴的取准就成为了临床操作的重中之重。取准需要定位,定位依乎测量,《内经》理论关于人体的制量总论见于《灵枢·骨度》和《灵枢·脉度》。定骨体以决脉位的方法,现代医学的体表标志物法即为类同;由此衍生出的同身寸法,类似现代的拓扑结构,现代医学尚未使用。《内经》取穴多采用人体骨突标志或局部解剖标志结合同身寸法来定位。然而由于传承日久,后世众多医家流派有别,取穴手法同中有异,进而产生歧义,如悬钟(绝骨)穴的腓骨前后之争;又以现代腧穴校定辅以局部解剖定位带来的争议,如列缺穴的拇指肌腱定位之辨。
        目前华夏针灸医术已惠济天下诸邦,传统的取穴法在临床上仍占主流,然而其尚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发展需精确定位的要求。如是则对现代腧穴的标定,即标准化工作带来了障碍。这个障碍,究其根本仍是对于腧穴结构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中医使用千年的刺灸取穴,是纯粹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总结,还是在一个系统并细致入微的人体结构体系指导下得以认知的?我们只有探及腧穴的内部结构,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只有明了中医的腧穴内在结构,才能在现代医学的人体结构中予以确切研究。
        2. 气穴的结构特质 《素问·气穴论》以气穴立论,旁及孙络谿谷,其实已经后两者的角度揭示了气穴的结构特质。人体分部不同,各据其气,然能够周流一身的唯有荣卫气血。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二气环转周身,唯随脉行止。孙络或孙脉,是络脉的次级结构,其向浅表连通于皮部中之浮络,向深部借由络脉传注于经脉,本身又是中焦灌注,营气化血的位点,见《灵枢·痈疽》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其在经络系统中的位置非常独特,因此,成为用于调节营卫之气的位点。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即说明气穴所处部位布行孙络,因之堪为十二经脉气所发所会,故气穴所处被奉为刺灸之定准。
        谿谷定义为肉会,会于肉分之间,其不但为中焦出气所注,亦为冲脉所渗灌,见《素问·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谿谷通过冲脉、中焦与全身气血形成联系,又由于谿谷连属于骨,进而中焦、经脉中的气血对骨起着灌注营养作用;通过谿谷的联络作用,骨与人体的经脉、脏腑、气血津液产生了广泛的联系,其中以足阳明胃脉、足少阴肾脉及肾脏关系密切[3-4]。谿谷所处位置,为五体肉的层面,其浅表绝皮,深入附骨,横连冲脉中焦,因此,谿谷肉会在五体之中独具特质,故能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这个部位,同时也是邪气侵入人体后能够留客的地方,如果邪气进一步深入就会伤及到内部的骨,形成骨病;这个部位,分布于周身,是通过针刺疗法以激励正气、疏泄邪气的结构[5]。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同样说明气穴所处部位在肉的层面即为谿谷,为肉会。并且《素问·气穴论》在论述谿谷穴会的结尾还提到“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其意虽为小痹而设,但“循脉往来”即可证明谿谷肉会部位同样有脉往来于深浅二部,统前文孙络谿谷共气穴之会三百六十五,可推知此脉为孙络。

结论

         综前所述,气穴着眼于气,是功能性概念;孙络从属于脉,是实体性概念;谿谷定位于肉,是结构性概念。气穴的结构特征,即由该部的孙络、谿谷共同组成。气穴所处,其内在为谿谷肉会层次,有孙络往来其间,由是则气穴以谿谷为枢浅及皮、深至骨,籍孙络联通经络,和合中焦、冲脉之灌渗,汇行荣卫,得此方为灸刺之道。至此,《素问·气穴论》经义可彰,气穴之义可明。
        《素问·气穴论》的立论,标志着《内经》医学对于人体腧穴内部结构的认知程度,该文在详列人体气穴所处之后,分别从经络血脉和五体解剖层次论述了气穴的特质。通过分析本论,可以明确气穴内在的解剖结构特征,明确这一结构特征,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现代医学视角重新解构,进而在新的理论水平高度重组人体腧穴的物理、数学模型,是中医经络腧穴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