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早晨,是在报晓声中醒来的。但报晓的并不是公鸡,而是寺院里的僧人。 在北宋的开封,“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方,日间化缘。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南宋的杭州也一样,“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各分地方”。 这些报晓的僧人,在报晓的同时还兼报天气:“如果是晴天,就报‘天色晴明’,或报‘大参’,或报‘四参’,或报‘常朝’,或言‘后殿坐’;如果是阴天,则报‘天色阴’,下雨就会喊‘雨’。” ▲城楼上的白衣更夫,晨起鸣钟,日落鼓响,不仅决定着城门的开放时间,也是商户百姓活动的根据。 这样的天气早报,虽然比不上现代社会的天气预报,但还是有一定的实用性的。事实上,南宋杭州的市民生活已经有点儿离不开“天气早报”了,为什么呢? 当值的公务员需要知道天气如何,好早做准备;人们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安排日程。大概正因为“天气预报”对于市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报晓者“虽风雨霜雪,不敢缺此”。 待起床后,人们便起床洗脸刷牙,准备迎接元气满满的一天。等等,刷牙?你没有听错,在宋朝已经出现了牙刷和牙膏。 宋朝的牙刷,叫“刷牙子”。通常是由一块长木条制成,上面打上小孔栓马尾毛使用。而牙膏,则是由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制成。 ▲刷牙子 看来,宋朝人的口腔健康是不用担心了。 洗漱更衣完毕后,人们便会到早市去吃早点。那早市上都有啥吃的?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临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如煎白肠、羊鹅事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还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 ▲小拱桥旁的小吃铺 而且,不管什么样的天气,每条大街小巷里的早市都照样开张,卖早点的都是听到钟声或报晓声就开始做生意,各色早点应有尽有。只要花上一二十文钱,就可以吃上“灌肠”、“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 ▲护城河桥头是一家饼铺,店主正在烙饼,饼子摊了一桌,外形很像现在维族人爱吃的馕。 现代人吃完饭总会买份报纸,或者打开手机看看新闻,这宋朝人也不例外。据《靖康要录》记载,“(开封)凌晨有卖朝报者”。这里的“朝报”并不是官方出版的邸报,因为邸报是免费发给政府机关的报纸,不会进入市场。报贩子叫卖的“朝报”实际上应该是民间雕印与发行的“小报”,只不过假托“朝廷报纸”的名义而已。 宋朝小报上刊载的,大多是“内探、省探、衙探”这些报料人提供的时政消息,什么叫内探?那是皇家大内传出来的消息。省探、衙探也好理解,是从尚书省,中书省,或者各级衙门传出来的消息,可信度80%以上。 内容呢,包括“撰造之命令,妄传之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还有“意见之撰造”,相当于今天的报纸评论。听见没有,连御史向皇帝反映百官问题的奏章都有。 早点过后,自然得散散步消消食。现在正值元宵,若是在宋朝,东京市民们便会结伴游园探春,史料记载:“上元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游人赏玩。” ▲柳浪闻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 东京周边百里之内都是公园,有玉津园、学方池亭榭、一丈佛园子、王太尉园、孟景初园、快活林、麦家园、王家园、东御苑、李驸马园、金明池、宴宾楼、集贤楼、莲花楼等等。 在宋朝,这些园林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都是对市民开放的,无需担心门票的问题。 而且,在宋朝还有专门陪玩的“闲人”,其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导游。他们陪富家子弟“游宴执役”、替雇主打探“游湖酒楼饮宴所在”,以此来混口饭吃。 溜达了一圈,这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要说这宋朝人,可真的是会吃。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100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知否》中,就反复提到一个地方,叫做“樊楼”,这樊楼到底是什么地方? ▲《知否》中提到的樊楼 樊楼是京城酒楼中最上档次的,一天可接待上千名客人,非常豪华。樊楼也是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因为樊楼太高,以致登上顶楼,便可以“下视禁中”,看到皇宫大内的景色。 ▲孙羊正店,这是汴京72家经朝廷授权的正店之一,也是《清明上河图》中最大的大酒楼,“正店”即酒店。 当然,这些酒楼的菜品自然也是一流的。“角炙腰子、鹅鸭排蒸、荔枝腰子、还元腰子、烧臆子、入炉细项、莲花鸭签、酒炙肚胘、虚汁垂丝羊头、入炉羊、羊头签、鹅鸭签、鸡签、盘兔、炒兔、葱泼兔、假野狐、金丝肚羹、石肚羹、假炙獐、煎鹌子、生炒肺、炒蛤蜊、炒蟹、炸蟹、洗手蟹之类,不许一味有缺”。 ▲“脚店”是供人临时歇脚的客店 还有各式酒水提供,如时楼有“碧光酒”,和乐楼有“琼浆酒”,遇仙楼有“玉液酒”……如果不喝酒的话,还可以选择“汤”或“熟水”。“熟水”相当于今日的广式凉茶;“汤”则相当于今天的果汁饮料。 ▲香饮子,即饮料 到了下午,若是逛倦了园林,则可以到东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去逛逛,那就是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院子里能容纳上万人,各地来京城做生意的商人都可以在这里交易。 ▲大相国寺,开封 近佛殿,主要销售毛笔等文房四宝,是个文化市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也是个文化市场,可以淘到珍贵的书画金石文物。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婚后就经常跑到大相国寺“淘宝”。她在文章中曾回忆道:“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赵明诚,字德甫)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李清照与赵明诚 不知不觉,夜色降临,宋朝人的夜生活就此开始,也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繁华夜生活就此开始。因为,在宋朝以前,有着严格的宵禁制度。 如唐朝的夜禁时间是从“昼漏尽”,也就是白天计时的沙漏中,沙子漏光了,击鼓六百下之后开始的,即一入夜就开始禁止行人出门,到次日“五更三筹”结束,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单位,大约从晚上7点至次日早晨4点为夜禁时段。 在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即使夜禁制度仍然保留,也已松弛下来,甚至名存实亡,市民的夜生活不再受限制。你如果在东京便会看到,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而玩乐的地方,则是通宵不绝。京城有一条马行街,由于彻夜燃烧烛油,熏得整条街巷连蚊子都不见一只。 如果逛街走累了,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吃点美食,喝杯饮料,除了昼夜迎客的酒楼茶坊,宋朝夜市上还有各种饮食小摊,叫卖各色美食, “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又有沿街头盘叫卖姜豉、膘皮子、炙椒、酸儿、羊脂韭饼、糟羊蹄、糟蟹,又有担架子卖香辣灌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除了逛吃,瓦舍勾栏每晚都有演出。瓦舍勾栏,是宋朝的娱乐中心。瓦舍之内,设有勾栏、乐棚,东京城内规模最大的瓦舍,内设“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而最大的勾栏“象棚”,居然“可容纳数千人”。 勾栏中日夜表演杂剧、滑稽戏、讲史、歌舞、傀儡戏、皮影戏、魔术、杂技、蹴鞠、相扑等娱乐节目,“夜点红纱栀子灯,鼓乐歌笑至三更乃罢”。北宋后期名动一时的艺人如丁仙现、张七圣等,也会到东京的瓦舍演出,相当于今天的大明星“走穴”。 待兴尽而返,这宋朝人的一天也就此结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