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诗家】诗品与品诗•讲座之三/顾左右而言它

 eq二泉映月 2019-02-18


顾左右而言它

          ——谈《山道上的脚印》


我是由工业题材创作走上诗坛的。那年代,提倡深入生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说实在的,要从单调、枯燥的齿轮和锻锤中捕捉到诗情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胜任的。诗人必须熟悉工厂和工人,并且眸光锐利、文思敏捷,掌握较丰富的表现技巧。数年的艰辛探索,最大的收获是:工业那片砂轮磨砺了我的思维、目光和文笔。

当我的创作领域由工区走向自然后,立即感到一种解放的自由,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于是,我在一首诗中欢呼道:“在山中,随手抓一把都是颜料啊!”由此,我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

初初跳出工业,走进森林,在视点上仍然离不开劳动场面。记得在山中,初次看见烧炭时还是很新奇的,由此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毛书中的那个张思德:烧炭时汗湿的古铜色脊背,出炭时黑得只剩下眼白和牙齿。但诗不是政治。将一段段臂膀粗的青冈柴焖烧成冈炭,的确够辛苦的,可如何去表现烧炭工人呢,我不愿沿用写工业题材的老路子,所以没有立即动笔,而是坐在山岩边陷入沉思。

思无所获时,便抬头看风景:山里的景色令人荡气回肠。诗云:“有山皆秀色,无壑不清幽。”当时,我好奇地想:这些美景与烧炭工人有关吗?他们有闲情逸趣去品味造化的神奇吗?

一边是美景,一边是艰辛,二者看似不相关连,春景与他们无关、秋景与他们无关、夏景与他们无关、冬景……写到这里,我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心不由自主的沉入了悠悠古意。是的,只有雪地上才能留下他们的脚印。这时,是技法又一次帮了我的大忙,那就是“顾左右而言它”。可谓一通百通,我只字不提烧炭的场面,只字不提烧炭工人的艰辛,而是用最形象,最鲜活的文字去渲染山中的四季,可以说,将山中的季节表现得越深动,诗便越成功。因为这是反衬,因为烧炭工人无缘享受这些美景!他们给世界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劳动场面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写活了烧炭人的艰苦,以及的奉献精神。



(附原诗)


山道上的脚印

柳条扬过絮了

桐花打过苞了,

季风已给植被上过三遍色了

——生气蓬勃的春日,

他,没有上道。

花艳得快凋了,

果熟得快落了,

浓荫已把石板路洗得发青了。

——姹紫嫣红的夏日,

他,没有上道。

枫树变急躁了,

溪水变含蓄了,

乔木向山外发出最后通牒了。

——天高云淡的秋日,

他,没有上道。

昼缩到最短了,

夜拉到最长了,

寒潮把虫鸣鸟啼冷冻起来了。

——大雪封山的日子,

他出山了,背着炭……

(诗原载《星星》1984、9)


(责任校对:钱定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