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怎么陪,孩子能自觉高效完成作业?第四节

 子观心理咨询 2019-02-18
本文作者:常州子观心理工作室 心理咨询师姚建华 




帮孩子建造自己的“发电站”,做动力满满的“小火箭”

  继续《如何陪,孩子会自主高效作业》第四节:《帮孩子建造自己的“发电站”,做动力满满的“小火箭”》。
  什么是“发电站”呢?一个能够持续输出动力的系统。
  什么是动力呢?百度上解释说:动力是一切力量的来源。也就是支撑着我们去做事情的力量源泉。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动力不足;做作业像挤牙膏,父母或老师挤一点出来一点,不挤就没有——没有动力。
没有父母或老师喜欢做那个挤牙膏的人对吗?其实孩子也不愿意做那个被当做牙膏来挤的人。
  那么,父母怎么做,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动力系统,能让TA自己动力满满地往前跑呢?
  在这里我们邀请家长朋友们留意一下:您家孩子什么时候像一艘动力满满的小火箭呢?您可能会回答:打自己喜欢的游戏啊、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啊、玩喜欢的玩具啊······大家注意到没有,这里有一组相同的词组“自——己——喜——欢”!
  没错,我们都知道:兴趣,能生产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家长们就会苦恼:这道理我也懂啊,可是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对学习对作业感兴趣呢?就像他玩游戏、看电视一样,那多省心啊。
 
 

如果我说,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对学习都是充满兴趣的,您信吗?

我说出这句话是有证据的。您可以回忆一下哈,您家孩子小的时候,三四个月大的时候,不睡觉的时候,是不是睁大眼睛到处瞄,有些孩子甚至有明显的喜欢出去不喜欢呆家里的表现;到七八个月大的时候,会坐会爬了,是不是满屋子转,没有个停的时候;再大点,会走路了,更是到处犄角旮旯地翻,不厌其烦······他们在干嘛呢?我们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会看一些育儿书,知道孩子这是在探索,在满足好奇心!好奇是人的本能:对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充满好奇!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学习这件事情,应该是对孩子充满诱惑力的。

但现实中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学习对作业不感兴趣了呢?除了大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之外,我们来看一看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引导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先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女儿的小故事。我女儿今年3岁,最近她有好几次跟我强调说:妈妈,我还小,我是小姑娘,我还没有长大呢,所以我不用去幼儿园!我很好奇,很多小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大姐姐”或“大哥哥”,希望别人说自己是大小孩了,可是我女儿很明显是不想要长大的样子呀,而且她对幼儿园生活都还没有任何的体验,怎么就会不想去幼儿园呢?

然后我开始观察。

我发现最近她爸爸喜欢跟她讲一句话:宝贝儿,你现在长大了,都是大姑娘了,马上要去上幼儿园了,所以······

比如她哭的时候,爸爸会跟她说:好了,宝贝儿,不要哭了,你看你现在都是大姑娘了,马上要上幼儿园了······

她不吃正餐想要吃零食或者想要爸爸陪但爸爸正在做事情的时候,爸爸也会跟她说:你看你都是大姑娘了,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要听话······诸如此类。

大家看哈,在爸爸这里,女儿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如果我长大了,我就不能哭了,不能吃自己想要吃的零食了,也不能要求爸爸陪了,而且听起来去幼儿园似乎也不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那还是不要长大、不要去幼儿园比较好。

所以大家看,在孩子还没有体验过学习和作业之前,家长们已经在无意中给孩子进行了概念的“植入”了。这个植入其实对孩子的影响还蛮大的,先入为主,就像是你在一张白纸上确定下了这整幅画儿的基调。

 

 

那如果说在孩子入学前您定下的是基调,那么入学后的日常,您的引导就相当于是催眠了。

下面回忆看看您日常是怎么跟孩子去讨论学习和作业的?

您传递给孩子的是,学习和作业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呢?还是学习是一个不容易但必须完成的任务呢?

讲到这里想起我的一个小来访者,他告诉我说:爸爸说的,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吃苦,只有吃苦才能出成绩!所以他就觉得学习还有作业的过程就是“吃苦”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那是特别难熬的!爸爸会给他准备很多课外作业,但是他的作业速度却越来越慢,甚至连老师布置的必须完成的作业都有困难了。

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没有盼头,怎么做都做不完的,而且整个过程都是“苦”的,不仅毫无乐趣,而且非常压抑,没有一点动力了。

第一次咨询结束的时候,我给到爸爸的第一个建议是:回去跟孩子商量一下,把不喜欢的课外作业暂时停掉,而且作业时间和过程交给孩子自己来安排。

第二次咨询的时候,我会问孩子:作业的过程中,有没有好玩儿的部分?孩子开始很认真地回忆和思考,结果找到很多个作业过程中让他觉得很快乐的点,比如挑战一道难题后很有成就感;朗读背诵英语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像唱歌剧一样好听······我们看哈,这个时候,作业对这个孩子来说,就不是煎熬的过程了,是有一些好玩儿的了,孩子就会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其实这个孩子后来成绩进步很大,最主要的是整个状态都轻松自信了很多,他有一次跟我说:老师,原来你说的是真的啊,快快乐乐的也是可以出成绩的!

  
  

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的还有另外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过早过度学习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

比如我的一个好朋友的孩子,其他都OK,但一提学习就头大,对学习和作业非常抗拒,后来我了解到,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那好朋友送孩子去上珠心算,但是孩子非常不喜欢,不愿意去,她非逼着孩子去,后来孩子不仅抗拒珠心算了,连上幼儿园都抗拒了,就这么一路走下来了,家长陪得异常艰难,也痛苦不堪,而孩子其实更煎熬。所以,学习和作业就像吃东西,七八分饱是最舒适的状态,长期过饱,不仅伤身体,还可能导致“厌食”。

以上我们讲的是如何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带来的兴趣。  


  
 

那么除了天生的好奇心带来的兴趣之外,后天我们可以人为做些什么,能激发孩子对学习和作业的兴趣呢?

学习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一生的。在入学前和毕业后,学习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主动选择,比如学习走路学说话,职业需要的再学习,退休后的兴趣学习等等,而学龄期长达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孩子们的选择空间是非常有限的,长期单一高频高强度的学习,难免产生厌倦,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的助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对课堂的设计灵活生动,家长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引导,例如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用玩词语接龙、故事接龙等游戏来学习语文;用玩扑克的游戏学习数学;用观察的的方式学习自然等;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去参加演讲、竞赛、职业体验等主题活动的方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能帮孩子“发电”,产生动力的是梦想。梦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爱迪生为了“发明一种柔和灯光的电灯”,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诺贝尔为了将烈性炸药变成安全炸药,冒着随时死亡的危险进行了无数次试验,在雷管被发明之前,他的五位助手和最小的弟弟都因此丧命。

  想起我曾经在一所小学里约谈的一个五年级小男生,他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调皮生,成绩也是班级里垫底的,是被老师送来咨询室里谈话的,一进门就低着头准备挨批听训话的样子,当然我并没有批评他或者讲道理,我带着好奇地问他:我需要做一个有趣的小调查,你可以帮我吗?

  他很诧异,随后点了点头,我说:先谢谢你!我可以问一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吗?很快他耷拉着的双眼就变得亮起来了,他很开心地跟我讲,他长大后想要养兔子,地点都选好了,在老家爷爷奶奶屋后的山上,因为那里空气好,地方足够大,小兔子们可以自然生长······

  后来我们从养兔子自然聊到了当时他的学习科目上,因为我们发现,要养好兔子,还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比如兔子的养殖技术、成年兔子的销售、公司帐目的管理、工人的管理等等,那现在正在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知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孩子怎么样了,当时做了两次回访,老师反馈说:这个孩子虽然也还调皮,但变得认真学习了。

 

当然,梦想不一定是很久以后的未来,它也可以是眼前的小梦想,比如在比赛中获奖、去喜欢的地方旅游、吃一顿大餐、成绩提高两个名次等等等等。

梦想不一定都会实现,也不必必须实现,但梦想的存在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它就犹如一盏神灯,会吸引孩子们心生动力,不断前进。

所以我会经常跟我的来访者们聊梦想,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我喜欢这样去问他们:我很好奇,你最喜欢的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第三个能给孩子带来动力的是成功的体验。

有人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回忆说,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功的体验会有这些功效:第一,成功的感觉可以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二是成功的感觉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内在潜能,增强自信心;三是积极的情绪和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可以为孩子学习新知识提供良好的状态,并且提高了孩子搞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在孩子学习和作业的过程中,比起结果,家长朋友们更需要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什么?是成功?还是挫败?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在他的学习和作业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比如,当孩子求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跟他讨论具体的思路、方法,而不是骂他“笨”;当孩子经过努力取得一点点小进步小成功的时候,我们可以立刻给予鼓励“哇,你成功了哎!”“你今天比昨天快了两分钟哎!”······您的这些引导和鼓励都将是孩子生成内在动力的营养元素。

 

最后,能给孩子带来无穷学习和作业动力的是:善于发现快乐的视角,以及灵活创新的方法。

曾经有一个初中的女生告诉我说,她非常讨厌学英语,但是她却很喜欢看英文电影,有一次在英语课堂上实在无聊,就尝试安了一个电影角色在英语老师身上,把自己想象成电影里的另一个角色,这样感觉还挺有趣的,以后每当她觉得枯燥的时候就用类似的方法,不仅时间好过多了,而且一段时间过后成绩也提高了不少;还有一个特别喜欢书法的孩子,他告诉我说他写作业时,将自己的每一个字都当做练习书法来写,很过瘾,也很享受;另一个喜欢画画儿的女孩儿,特别不喜欢学数学,后来她突出奇想,解数学题的时候用画的方式来打草稿,觉得挺好玩儿,感觉数学作业也没那么讨厌没那么难了······

我相信,教会孩子随时随地在过程中寻找快乐,并创造快乐,不仅能为学习和作业提供动力,也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

(本系列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