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之四百零七
古雅致臻——奉文堂藏中国古代陶瓷 21西晋 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上海博物馆及浙江省文物局分别有一件青釉蛙形水丞,与本器类似,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陶瓷全集(4)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海,2000年,编号131及132。 22西晋 越窑青釉熊形尊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南京博物院藏一例类似之越窑青釉熊型尊可资比较,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陶瓷全集(4)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海,2000年,编号82。另见东京国立博物院藏一例,刊登于《中国瓷器特别展》,东京,1994年,图58及59以及纽约佳士得曾售出一件,2000年3月21日,编号248。 23唐(五代) 青釉瓜棱形盖罐 此罐器盖与器身子母口相合,器盖中部下凹,并有一圆钮。器身肩部出棱一周,腹部上鼓下收,瓜棱状,圈足。通体施釉,但不到足底。整器造型规整,釉料在出棱间游荡,发色深浅不一,令小罐别有特色。 24五代 越窑青瓷点彩鸡首壶 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界面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壶身处点缀褐彩。
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逐渐成为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江苏省南京古墓曾出土几件相关器物,见《文物》,1972年,页37,图15及1998年第5期,页8,图12和13。更多例子,参见耶鲁大学美术馆藏一件草灰釉执壶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一件青釉执壶,著录于《ChineseCeramics,FromthePaleolithicPeriod 鸡头壶的造型始见于金属器皿上,常见有褐彩斑点缀于壶口和手柄上。此拍品的壶身所点缀的褐彩斑类似金属器上的珠链,乃十分罕见。可参考一件相似的例子,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4》,上海,2000年,编号148。 25五代 青釉仰覆莲纹盖罐 罐直口微敛,平肩,肩上作四系,圈足,盖以莲藕为钮,肩上有四贯系,瓶肩部以及瓶身以仰覆莲瓣纹为饰,层层迭迭,通体施青釉,圈足处露出灰白色胎,釉色青中带灰,釉面有细小开片,釉薄而光亮。 莲瓣纹装饰应是受到宗教影响,其他使用仰覆莲瓣纹装饰的例子,可见上虞市博物馆藏一件越窑青釉刻花盖盂,以及义乌市博物馆藏另一件越窑盖罐,见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北京,2008年,图166及175。另见一件苏州云岩寺塔出土一件五代越窑莲瓣纹盌,刊登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陶瓷全集(6)唐、五代》,上海,2000年,编号209。此类仰覆莲瓣也在浙江龙泉窑上出现,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藏一例,见RoseKerr,《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2004年,页21,图13。 26五代 越窑青釉刻莲瓣纹盖罐 罐直口,平肩,肩往下收窄,平底,盖以莲藕为钮,肩上有四贯系,瓶身以仰覆莲瓣纹为饰,层层迭迭,釉色青中带灰,别致优雅。 随着佛教的繁盛,以莲瓣纹为饰的器具应运而生,其他使用仰覆莲瓣纹装饰的例子,可见上虞市博物馆藏一件越窑青釉刻花盖盂,以及义乌市博物馆藏另一件越窑盖罐,见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北京,2008年,图166及175。另见一件出土自苏州虎丘山云岩寺的越窑刻莲花纹盌及座,刊登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陶瓷全集(6)唐、五代》,上海,2000年,编号209。此类仰覆莲瓣也在浙江龙泉窑上出现,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藏一例,见RoseKerr,《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2004年,页21,图13。 27唐 青釉长颈瓶 瓶敞口外撇,颈部修长、微微内收,弧肩,鼓腹,腹部下收,圈足。整器施白釉,内陆光素。通体施低温青釉,釉质莹润。 28北齐 青釉贴花莲瓣蒜头瓶 此瓶蒜头口,细长颈,丰肩鼓腹,往下收窄,浅足圈。口沿及肩部模贴覆莲花纹,颈及腹部以多条突出之弦条相间,使腹部分为两层,各别模印贴花,排列整齐。釉色青绿,间带褐色,施釉及底部。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多见以佛教纹装为题材之器,如飞天、菩提、莲花等。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一件北齐青釉贴花花瓶,其装饰风格与其类似,见Valenstein在同上著录页94,图5。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一件北朝青釉贴花莲花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亦属一种装饰风格,见RobertL.Thor及RichardEllisVinograd着,《ChineseArtandCulture》,纽约,2001年,页174,图522。另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同墓葬出土的另一件青釉贴花仰覆莲花瓶,《故宫陶瓷馆.上编》,北京,2008年,页108109,图版55。山东淄博市陶瓷博物馆亦有一件同样装饰工艺及题材的花瓶,见《中国陶瓷全集4: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海,2000年,图233。 29北齐 青釉贴花莲花兽面风鸟花樽 樽敞口,束颈,弧肩,鼓弧腹下收,喇叭口足部外撇。肩部对称作鋬耳系。器盖隆起,中间作宝珠钮。由口沿外壁至底足,瓶体采用堆塑,贴塑等多种方式进行装饰,兽面纹、覆莲纹、凤鸟纹等,每个纹饰雕刻均一丝不苟,可圈可点。且瓶体高大,所用装饰充满了宗教意味,通体绿釉,体型高大,装饰华丽。
北朝时期青瓷胎体厚重,但少有如此精美装饰。此花樽装饰风格显然受到了中亚波斯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当时佛教的盛行,并受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因此出现将莲瓣纹、飞天、菩提、宝相花等图案移植到陶瓷上的现象。据SuzanneG.Valenstein文章研究,北齐之器虽有中原本土风格,但当中也以欧亚大陆艺术风格为本,包括埃及、希腊、印度及其他中亚地区,见《CulturalConvergenceinthe 相似的例子,可见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一件北齐青釉贴花花瓶,在Valenstein文章中有所著录,页94,图5。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一件北朝青釉贴花莲花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亦属一种装饰风格,见RobertL.Thor及RichardEllisVinograd着,《ChineseArtandCulture》,纽约,2001年,页174,图522。另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同墓葬出土的另一件青釉贴花仰覆莲花瓶,《故宫陶瓷馆.上编》,北京,2008年,页108109,图版55。山东淄博市陶瓷博物馆亦有一件同样装饰工艺及题材的花瓶,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陶瓷全集(4)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海,2000年,图233。 30隋(唐) 北方青釉印花贴花盌 盌敞口,弧腹下收,圈足。口沿外侧单圈弦纹一周,内部模印层层纹样,由内至外,卷草花卉、双圈弦纹、莲瓣纹、串珠纹、双圈弦纹两组,水波纹等,纹样繁而不乱,疏密有致。通体内外施青釉,釉色偏黄,是典型的宋以前的青釉之色,此器装饰风格应是受到金银器装饰影响。 31宋 越窑青釉三连瓜形盖盒 此器为三只瓜形盖盒腹部一侧相连而彼此粘合在一起,盖部贴瓜的枝桠进行装饰,并作瓜柄装饰为盖钮。三盒连为一体,增加了实用性。造型小巧,釉色发色富有动感,是一件难得的文房雅具。 参见关氏收藏另一件越窑青釉三连瓜鸟形盖盒,《关氏所藏宋代陶瓷》,香港,1994年,页138,图51。 32南朝(北朝) 草灰釉七连杯 七只小杯腹部相连,均为敛口,弧腹,下承小圈足。通体内外均施草灰釉。造型较为少见。湖南省博物馆藏一件隋代五连杯,见耶鲁大学编,纽哈芬,2010年,页217,图5.21。 33北齐 白釉观音像 此尊观音立像造型修长,立于基座之上。观音面庞圆润,低眉垂目,笑意盈盈,发髻隆起,左手至于胸前,右手自然垂落并结印。观音头后背光素面,衣纹、飘带、长裙皆有刻划。通体施白釉,温润自然。 34隋或更早 绿釉礼器 (一组) 礼器一组,杯、单耳缸、匜、盘,均施绿釉,体量较小。杯直口,直腹下收,小圈足:单耳缸,敞口,束颈,弧腹,口沿至上腹部作一小鋬耳:匜,敞口,束颈,直腹,平底,底部接三兽足,直柄与留呈九十度:盘,盘口,折腹,一侧作一直柄。四件器物虽体量小,但做工一丝不苟,造型规整,通体釉色温润。 35北齐 绿釉礼器 (一套五件) 礼器一组包括绿釉博山炉一件,各式绿釉瓶四件。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座组成。宝珠钮承塔状炉身,布满小孔便于香气蕴散,盘口底座使香炉显得更为稳重。整体造型仿汉代青铜博山炉造型而来,古意盎然。绿釉瓶高矮错落,均系盘口。其一为颈部、腹部出楞若干,另两件均为长颈,壶腹造型略有不同,再一件带有器盖,体量较小,玲珑可爱。此一组礼器均施绿釉,古朴斑驳,工艺较为复杂,器形挺拔丰满,施釉较同类器较为均匀:整体体现淡雅隽秀。 36唐(五代) 邢窑白釉盖罐 罐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唐代,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国补史》所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波士顿美术馆藏一件更早期的黄釉钵碗,属北齐或隋代,器形与本器类似,见WuTung编,《EarthTransformed,ChineseCeramicsintheMuse 37唐 邢窑白釉狮纹执壶 执壶敞口,长颈,斜肩,圆筒腹向下圆收,平底。短流上塑贴出龙首,肩颈衔接把手作立狮像,若爬入瓶口内。外壁与内颈施釉平均,釉色泛米白,底部露胎。 其他相近例子,可参考藏于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藏的尤氏(Eurmorfopoulos)藏品,见StaceyPierson着,《ChineseCeramics》,伦敦,2009年,页1918,编号18。另一件白釉狮纹执壶,拍卖于纽约佳士得,2003年3月26日,编号206。 38唐 邢窑白釉执壶 壶口向外撇,幼颈,溜肩,鼓腹,腹往下收窄,平底。短流,壶口及肩处以两股带状并结,形成壶柄。外壁与内颈施釉平均,釉色泛米白,底部露胎。 与本品相类似的例子,可参考日本浦上苍穹先生藏白磁水注,见浦上苍穹堂,《浦上苍穹堂30周年记念》,东京,2009年,页28。 39唐 邢窑白釉狮把小注壶 壶撇口,束颈,短流,溜肩,肩部一下渐收,平底,足部微撇,壶身一侧作狮形小提梁。通身施白釉,釉不及底,露出白色胎骨。注壶小巧但精致,做工不苟。 40唐(五代) 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此器形别致,甚为罕见,其他例子包括有日本浦上苍穹先生藏品,见浦上苍穹堂,《浦上苍穹堂30周年记念》,东京,2009年,页136。该件曾于2004年10月于日本第16回东美特别展中展出。另一件为内丘县城西关北窑址出土的隋白釉鹦鹉形杯,现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见中国古陶瓷学会编,《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研究》,北京,2013年,页295,图版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