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11册第19课 一面,影响一生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设计说明: 本案是人教11册第19课。本单元是“鲁迅”专题。选编了和鲁迅有关的文章鲁迅小说节选。此文作者是阿累,讲述了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六年级学生学习略读课文,教学策略上要有所针对。本案教学采用“分层分类”教学策略。将自己读完一篇课文分为九个层次,两个类型。让学生选择“起点”,辅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不但让学生将思考推向深度,将体会留存心中。整节课的教学之后,还希望学生能产生学习的“涟漪”效应,继续自主阅读和鲁迅相关的书籍与文章,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 教学学段: 第三学段六年级 教学时长: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亮出学习目标 1、 选取最深的感受 师:【播放课件】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段话,这是作者阿累见到鲁迅先生一面之后,留下的最深的感受。这个感受,用作者的一句话也可以概括,这句话你读到了么? 生:读到了,就是“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导读励志 师:是啊,作者和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就影响了一生。但愿我们学好这一课,也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生:好的。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别有深意的课题—— 生:读《一面》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面》,学习阅读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写法,希望本次的学习让都能影响大家今后的学习。 【解析:开篇,亮出本次学习的目标:学习阅读方法啊,学习本文写法,期待学习经历能对今后的学习有所影响。】 二、“九层两类”自读指导 1、出示“九层”自读要求 师:本课为略读课文,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学。自学好本文,有九个层次。请大家默读。【课件展示】 1.自己能通顺清晰地读完全文。 2.自己能理解文中陌生的词语。 3.自己能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4.自己能发现作者写人的方法。 5.自己能明白课后还要做些什么。 6.能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展开讨论。 7.能接受同伴的提问并作出回答。 8.能与同伴分享阅读收获与体会。 9.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教会同伴。 师:大家发现了么?这就个要求,有的大家在预习时已经做到了,就不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而且,九层要求,可以分为两类来学习,谁发现了? 生:第一类是自己读的;第二类是和同伴一起读的。 师:真好,这就是我们这次的“九层两类”自读法。大家先看看第一类——自己读。 2、找准起点 师:在自己的读的1-5层中,哪一层,大家已经在预习时掌握了? 生1:第一层,读通顺。 生2:第二层,字词我们也能自己理解。 师:本课的字词,确实有些不好理解,但预习时可以查字典、词典,现在基本能理解清楚。实在不能理解的,放在句子中,相信也可以理解。所以,我们基本上能找到学习的起点了。是第几层? 生:第三层 【解析:课堂学习,按照由浅入深的序列进行很重要,罗列序列,就是让自学有所递增的保障。课堂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所以找到学习的起点也成为关键的一点。起点确定,省时高效。】 三、自读自悟,教学辅助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看第三层“自己能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本文所写的时代比较特别,所写的人物也很特殊,所以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不在少数。我们有选择地学习,一来算是自学的一种考核,二来也从中掌握一些读懂含义深刻句子的窍门。请看第一句,就是作者和鲁迅先生见的第一面时写下的感受。【课件展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这里的“颓唐”是什么意思? 生:很颓废,没精神的意思。 师:看来第二层学习确实很扎实。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前后句子关联起来理解,发现颓唐真的就是“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的意思。看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是大家常用的方法。好,那么这句话不好理解的就在无处不在的矛盾上了。你发现了么? 生1:作者说鲁迅“大病新愈”又说他“精神很好”。 生2:作者说鲁迅“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但又强调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还说“胡须很打眼”。确实有矛盾。 师:很好,学会细致读文,并从文中发现问题,这就是接近“深刻含义”的方法了。那么请思考:到底这样的矛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生:是鲁迅很有精神。 师:为什么? 生1:写鲁迅的样子没精神,好像虚晃一枪,目的就是说出鲁迅精神很好。不好的是样子,好的是精神。 生2:中国人都是看“但是”后面的话,那才是重要的。 师:真好。含义深刻,有一个关键原因是把含义藏起来了,大家找到它,重点读,也就读懂了。这个方法很好,可以记住,并在今后的阅读中运用。 师:再看一句。大家试着自己找到其中难理解的词,之后顺藤摸瓜,找到隐藏着深刻含义的地方,尝试自己解读。【课件出示】 正是他!憎(zēng)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生1:这里的憎恶,就是很讨厌的意思。鲁迅讨厌的是黑暗,喜欢光明。 生2:这样一来,就更明白了,憎恶黑暗,喜欢光明,所以是战士,因为战士都是如此的。 生3:鲁迅是写文章的,但作者说他是战士,其实这里的含义说的是鲁迅的文章是有杀伤力的,有威力的。因为他讨厌黑暗,所以鲁迅的文章对黑暗势力是有威慑力的,鲁迅是黑暗势力惧怕的人。 师:说得太好了。从关键词入手,找到隐藏意思的地方,自己尝试解读。解读时,融入自己的认识、理解、阅读背景,含义深刻的句子读起来其实特别有滋味。好,再练习一句试一试。【课件展示】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nüè)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生1:虐待就是很糟糕地对待。作者说自己受了虐待但还能坚持,因为鲁迅给了作者力量。 生2:说明鲁迅是很能够影响人的。 师:作者明明只和鲁迅见过一面,为什么说四年来,鲁迅一直同自己一起? 生3:这个一起,是说鲁迅的精神一直影响自己。 2、发现作者写作方法 师:太棒了,当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之后,作者写人的方法也就付出水面了。看起来,作者在写人物素描,例如,写到: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你觉得作者目的是要写出一个瘦得让人担心的鲁迅么? 生:不,作者要写的是自己对鲁迅的感觉: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废。 师:再如这段: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你觉得作者仅仅和我们一样,善于运用比喻么?这个战士的比喻,真的这样重要么? 生:不这“战士”就是作者对鲁迅精神的一种赞美,鲁迅让作者感觉是战士,给作者力量。 师:再看这句: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之前我们一直说作者在写的是一种感觉,而这句,真的就是感觉,直接的感觉。看来,作者写人的方法已经透露出来了,是什么呢? 生:写人,不断流露出自己对人物的感觉。 师:是啊,这一面留下的感觉,影响了鲁迅的一生。请大家看看这个时间表【课件展示】 1932年,见了先生一面 1933年,被遣送、被逮捕、被驱逐…… 1936年,写下单篇回忆录《一面》 那年10月,鲁迅病逝 1986年,写下整本回忆录《回忆与纪念》 1987年,阿累走完 78 岁的人生 3、明白课后还要做些什么 师:自己读的这一类5层,还剩最后一层“明白课后还要做些什么”。大家觉得关于鲁迅,课后你还可以读写什么呢? 生1:还可以读读鲁迅写的小说,我听说他的小说很多进入课本。 生2:还可以读读别人是怎么写鲁迅的。 生3:还可以读读关于鲁迅的一些介绍,故事。 …… 师:关于鲁迅,我们的“课后”可能是我们的一生。也就是,鲁迅的一生有许多值得我们阅读的内容,鲁迅很可能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课题。 【解析:本环节教学,从“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之后引导学生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去发现作者写人的独特方法——写好感受。完成单元导读中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本环节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任务,阅读鲁迅,我们将其确定为“终身课题”,鼓励学生多方努力,希望课内点燃的火种在课外持续燃烧。】 四、同伴互助,教学辅助 1、归纳学习内容 师:请大家看看剩下的4个同伴互助的学习内容。【课件展示】 6.能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展开讨论。 7.能接受同伴的提问并作出回答。 8.能与同伴分享阅读收获与体会。 9.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教会同伴。 师:4条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做两件事,其一,叫“发现问题”,其二,加“交流体会”。不如就让大家自由组合,互助学习,完成问题的发现和体会的交流吧。先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阿累为什么见到鲁迅会那么激动? 生2:我觉得为什么文中没有写出“那个人就是鲁迅”?到底阿累见到的是不是鲁迅? 生3:为什么感觉这个书店很特别? 生4:为什么那时候工人那样穷? …… 师:大家的问题不错。有的问题,属于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导致的不理解。比如: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公开承认自己就是鲁迅?再比如,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出现在一个日本人开的书店里?还比如:为什么当时工人的工资那么低?类似这些问题,大家自己上网,查询资料,就能解开疑惑。 2、展开合作学习 师:还有一个问题,归结为一个“怪”字,是我发现的:读文章,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怪”?以至于你想问问阿累…… 生1:我想问:店里的日本人,有必要写么?不写,看起来也没什么啊。 生2:我还是想问阿累:明明认出了鲁迅,为什么不明说?为什么不称呼对方为“鲁迅先生”? 生3:我也想问阿累:即便见偶像,至于那样激动么? …… 师:好的,我们就针对这些让人感觉“怪”,希望直接问阿累的问题,展开合作。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阿累之喜;第二类,鲁迅之谜;第三类,内山之奇。请看我们的合作要求。【课件展示】 自由:因为同样的问题走到一起 民主:不要剥夺别人的言说权利 平等:各种观点都有存在的价值 师: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合作伙伴,说明你把自己困在第五层。快去合作吧。 生:合作学习,讨论。 师:进入各个小组,随机指导。 3、交流与分享 师: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派出代表,来展示你们的学习结果,和同伴做个分享。 生1:我们小组探究的是“鲁迅之谜”。那时,鲁迅因为总是写文章揭露反动派,所以遭到迫害,因此用笔名发表文章。阿累认出鲁迅,也知道鲁迅正在书店里暂时休息,也是时躲避追杀,因为这是 日本人的书店,反动派不敢轻易来查。所以,这时候不会说出鲁迅先生的名字。认出了,心里很激动,为了保护鲁迅先生,所以连名字都不说。 生2:我们来说说阿累为什么那样激动。青年都是很喜欢鲁迅的,鲁迅也一直在接待青年。比如书中就写到:鲁迅非常关心爱护青年。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当青年阿累见到鲁迅的时候,自然非常激动。同时,阿累当时生活很苦,见到鲁迅时,好像找到归宿。所以激动。 师:大家有所不知,阿累当时,不仅仅是一个卖票工人,还是我们党派出的工人运动领袖,见到精神导师,引领者鲁迅,心中的激动自然又增加积分。 生3:我们来说说内山吧。课本中已经说了,内山是同情中国人的日本人,同时,看得出内山也是鲁迅的好朋友。虽然在这个故事中,内山的作用就是“叫鲁迅出来解决问题”。但是,还是有必要存在的。第一,能说明鲁迅当时的处境不大安全,需要正在日本人的书店里得到庇护。第二,也说明当时的革命工作,也是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外国友人的支持。 (其他发言略) 师:大家合作的效果太棒了,解决了许多问题。祝福大家,合作成功。 【解析:本环节结合四个问题,鼓励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享资源,解决困惑。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合并处理,将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合并成几个容量较大,值得探讨的问题,之后进行合作攻关。由于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学生不大熟悉,所以,即便合作后,依然还有很多遗憾,这说明一节课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设计上要能够做好选择于合并。】 五、课后延伸 师:大家知道么?这一课《一面》始发于《中流》,读者是大人;《一面》,编入人教版六上,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读者自然是小学生;《一面》,还编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读者可是初中生。可见,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可以阅读经典。经典,是“我在重读”的文字。鲁迅,是每个中国人的经典。下课后,大家还希望做些什么呢? 生:希望阅读鲁迅,了解鲁迅。 师:好的,祝福大家,提醒大家:慢慢走,欣赏啊…… 【解析:对于经典,鼓励学生不断重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体会不同的阅读收获。小学时代的经典阅读,就是一次开启,就是一次点燃。本科课教学,能引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就已经达到目的。读懂多少,那都要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也是一种方法授予,是面向未来,提供一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