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氏,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她是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
汉武帝后元元年(癸巳,公元前88年),上官氏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中,其祖父是左将军上官桀,父亲上官安,外祖父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也就是说:霍光的女儿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为妻,两人是亲家关系。(图为上官氏画像)
汉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年仅8岁的皇太子刘弗陵继承王位,是为汉昭帝。 于是群臣商定,由其姐盖长公主来养护他,并以昭帝的名义下诏,尊盖长公主为鄂邑长公主,并让她入住皇宫。汉武帝曾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相国、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上官桀为左将国,四人共同辅佐汉昭帝。后来,金将军去世,于是上官桀的权势仅次于霍光。
汉昭帝始元三年(丁酉,公元前84年),鄂邑长公主为十一岁的汉昭帝挑选皇后,上官安于是想让年仅五岁的女儿入主后宫,便找到岳父霍光大人,恳求由他出面,好让自己的外孙女入宫当皇后。但霍光觉得昭帝和自己的外孙女都还太小,就没有答应。上官安的妻子霍氏(霍光的女儿)仍不死心,她知道汉昭帝目前是由其姐鄂邑长公主抚养,并且对长公主的话言听计从,便通过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的关系,找鄂邑长公主疏通,而长公主对丁外人的话向来是采纳的。于是,上官氏被迎入后宫,封为婕妤。婕妤是后宫中的第三等级,位子仅次于皇后、昭仪、位视上卿,爵比列侯。
汉昭帝始元四年(戊戌,公元前83年)三月甲寅日,12岁的汉昭帝立年仅6岁的上官氏为皇后。上官父子因此非常感谢丁外人,于是天天去为丁外人向霍光求封,可霍光就是不答应。上官父子极为恼怒,鄂邑长公主听说霍光拒绝封她的情夫为官,也甚为怨恨。于是,联合四顾大臣之一的桑弘羊,还拉拢燕王刘旦一起,准备除去霍光。他们收集了大量霍光的材料,由燕王刘旦遣人上疏,弹劾霍光。不料,小小年龄的汉昭帝识破了他们的计谋,把燕王的奏疏留下来后并没有责罚霍光。
汉昭帝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上官桀等人仍不甘心,决定铤而走险。他们密谋后定计:由鄂邑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入宫,然后伏兵格杀霍光,同时除掉燕王刘旦,废除汉昭帝,拥立上官桀为帝。不料,他们的阴谋被稻田使者燕仓听到后奏告昭帝与霍光。霍光发兵,果敢地逮杀了上官父子、丁外人,而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自杀身亡。此时的上官皇后年仅8岁,当然没有参与祖父的阴谋活动,加上她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皇后的凤冠也没有被摘掉。霍光在这场政变中将自己的政敌全部铲除,为了持续霍氏家族与刘氏家族的皇亲关系,霍光急于想让外孙女生个皇储。此时宫廷的一切大权全由霍光把持,所以大臣和御医领会到他的用意后,马上上书汉昭帝,建议皇帝除了皇后外,应当少近女色才能保证龙体安康。于是他们让上官皇后下了一道命令,为了龙体圣安,后宫的宫女不得侍宿皇上。可惜的是,虽然上官皇后专房擅宠,却没能如愿以偿的为昭帝生儿育女。
汉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日,21岁的汉昭帝崩于未央宫,因为无子,遂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李夫人的孙子)为帝,尊上官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但刘贺荒淫无道,只做了27天的皇帝,就弄得整个朝廷污烟漳气,霍光只得将他废去。另立戾太子(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上官氏论辈份是汉宣帝的祖母。就这样,年仅15岁的上官氏被尊为太皇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从此,上官太皇太后不问政事,在长乐宫中颐养天年。
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上官太皇太后寿终正寝,时年52岁。与昭帝合葬于平陵(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
考古发现:平陵在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
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2米。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下图为汉昭帝的平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