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我被在A市的一位学生家庭矛盾所困扰,每日都给以牵挂或长话劝慰……(他说很难为情告知亲朋,只求助老师。) 他母亲去世后接72岁的老父同住。为子他是尽孝的,为夫他是尽职的,为父他是尽责的。还不到十个月就矛盾四起——妻容不下这位有文化有修养的公爹。 为了缓和矛盾,其父到相距3千里的B市女儿家居住。不料在这里他相识了小他三岁的老太。也许这是他辛苦陪伴卧床五年的老伴离去后,那种空旷心灵的一次填补;也许是两颗孤独的心有了相依的渴望;也许是步履蹒跚的两个人需要相互搀扶;似乎熄灭老去的情感在枯木逢春时节又一次燃起。很快两个人相扶相助步入了爱河…… 老父的做法掀起了轩然大波。其女儿表示母去世没过一年,不同意老父在自己身边再婚。于是我的学生接回了其父。 从此,老父失去了欢乐。哭着对儿子说:“我就是太寂寞了。”我劝学生说:“想想一位父亲为了想找个伴安度晚年,竟能在儿子面前掉下眼泪,那是多么伤心的事,那泪水是不能成就心愿的苦水;是付出辛劳养育你们成人的汗水。放行吧!成全他们。”他接受了我的劝告——准备在身边租房成全其父再婚。可妻坚决反对。就在此时家庭矛盾升级了——由于妻排斥老父情绪日益加剧,影响到了孩子对祖父的情感。对祖父的话不予理睬不应答。这惹怒了我的学生,严厉批评他的儿子对祖父的不恭不敬。想以此树立老父在家中的地位,想以此来挽回他为子为父的尊严。事与愿违,次日妻携子搬出家中,撂下一句话:“离婚。” 家中只剩父子俩,他不敢告诉老父实情。父问:“你媳妇该下班了?”“她太忙,加班。”他回答。又问:“孙子怎不回来吃饭?”“高三学习太累,住校了。”他故意轻松地回答。无论怎样掩盖,老父还是明白缘由。 在他接回老父的这段日子里。两位老人还是电话不断,彼此诉说各自的思念......突然老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买好火车票去B市找老太。他送父上了车。临行老父一再嘱咐:“这事不能告诉你姐姐,怕去搅合。” 此时我的心情极为复杂——我想应该为这对古稀老人牵手夕阳的勇敢行为鼓掌。同时又觉得有些失落与苦涩。如果能得到儿女的祝福,岂不是夕阳中又平添几分绚丽。还有几多凄楚与遗憾,有一句话“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为人双重父母,应视另一半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 人生匆匆,晚年的日子难过,趁着父母健在多尽孝,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给老人多些欢乐,让他们少一些艰难跋涉…… 我得以安慰的是学生听了我的劝告: 放行了父亲,成就他们心愿——成了一个家。 不能离婚,择日接妻儿回家——圆了一个家。 
2009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