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目标,按5个年龄段组织课程内容,每个年龄段的课程内容包括该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养内容要点两部分。 一、0—3岁
该阶段是孩子第一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第一个敏感期,对特定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富有吸收性心智。身高和体重显著增长;动作发展由头至脚、由中心至外围、由粗大动作至精细动作;语言迅速发展,逐步掌握语法规则;开始出现交往倾向,乐于探索周围世界;逐步建立亲子依恋关系。
(1)倡导母乳喂养,增强孩子免疫力。指导乳母加强乳房保健,在产后尽早用正确的方法哺乳;在睡眠、情绪和健康等方面保持良好状态,科学饮食,增加营养;按阶段采取科学的混合喂养方法,适时添加辅食;不具备母乳喂养条件的,学会科学合理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和调配膳食。 (2)掌握日常养育和照料的科学方法。倡导家长主动学习常见疾病的知识和家庭护理,按时为孩子预防接种;及早对孩子进行发展干预,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运动、多抚触,带领孩子开展适当的运动、游戏,增强体质。 (3)了解成长规律,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根据孩子的成长的规律,指导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重视发挥父亲的角色作用,利用生活场景进行随机教育;积极创设有利于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环境,指导家长采用鼓励、表扬、行为示范等正面强化教育措施,塑造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4)加强感统训练,提高孩子感知能力。指导家长加强孩子在爬行、观察、听闻、触摸等方面的训练,发展双手协调、手眼协调等精细动作,促进感官发展、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5)提供语言示范,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指导家长为孩子创设宽松语言环境;提高自身口语素养,提供良好言语示范。 (6)指导家长抓住语言发展敏感期,提供语言示范,适时开展“早期阅读”,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积极关注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文化敏感期,以及数学计算、音乐绘画、形象思维、空间想象等特殊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因势利导,提供丰富有益的刺激,促进孩子敏感期各种潜能的积极发展。 (7)加强亲子沟通,养成孩子良好情绪。把握亲子关系与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指导家长关注、尊重、理解儿童的情绪,多给与孩子鼓励和支持;学习亲子沟通的技巧,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客观了解和合理对待儿童过度的情绪化行为,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合儿童个性的教养策略。培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二、3—6岁
该阶段是孩子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是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敏感期的延续。身高、体重、大脑、神经、动作技能等获得长足进步;直觉行动思维熟练,逐渐掌握具体形象思维;词汇量迅速增长,基本掌握语法结构;开始表现出一定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倾向;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但关系不稳定。 2.教养内容要点
(2)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关注孩子卫生健康。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合理的作息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运用各种方式纠正并消除孩子不良的行为和卫生习惯;定期带领儿童进行视力、牙齿等方面的健康检查。 (3)关注孩子安全,减少意外伤害。指导家长提高安全意识,排除危险因素,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生命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丰富孩子知识,激发早期智能。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在开放互动中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早期智能的发展。 (5)培养交往能力,增强抗挫能力。指导家长对孩子的交往态度、行为和技巧提供指导,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展示自己,积极面对挫折,提升孩子抗挫能力。 (6)帮助孩子做好入园适应。指导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培养自理、听从指令、遵循规则的能力,督促孩子多融入同伴活动;入园后经常与老师沟通,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 (7)把握成长敏感期,促进孩子潜能的继续发展。这一阶段是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敏感期的延续,还是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应指导家长继续做好各种行为能力敏感期的潜能发现和发展,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8)帮助孩子顺利离园,做好入学准备。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完成离园事宜,做好告别;帮助孩子了解入学要求,养成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6—12岁
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情感发展的丰富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儿童身高和体重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阶段;外部器官有了较快发展,但感知能力还不够完善;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观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以及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能力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外显,逐渐趋于稳定、丰富和深刻,道德感初步发展;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2.教养内容要点
子认识生命现象,树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增长孩子自我保护常识,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灾害时的自救等基本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等。
(7)引导孩子学会感恩,诚实为人、诚信做事,培养孩子责任心。 (8)学会与人交往。指导家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帮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处理人际矛盾,建立良好的亲子、同伴、师生关系。 (9)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爱好。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习得一项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一项愉悦身心的艺术爱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10)提升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帮助孩子感受、欣赏和发现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四、12—15岁 1.身心发展特点 该阶段是孩子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青春期。各项身体指标接近成人;感知能力不断提高,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注意力;逐步采用有意记忆的方法,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要地位;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学习自我观察和评价,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发展,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经常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
(2)尊重和信任孩子,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指导家长摆正心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委婉、民主、宽容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学会尊重、欣赏、认同和分享孩子的想法;学会采取正面方式激励孩子。 (3)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家长培养孩子应对问题的勇气,给予支持与鼓励,引导其从中吸取教训,获得启示。在孩子遭遇问题时,帮助其分析原因,给予指导。 (4)重视学习过程,正确对待成绩。指导家长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加强与任课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引导孩子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5)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各种媒介。指导家长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了解孩子使用各种媒介的情况;培养孩子对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鼓励孩子在使用网络等媒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尊重、自我发展;对网络成瘾的孩子,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寻求专业咨询和心理援助。 (6)培养公民意识。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努力使孩子成为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7)科学对待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指导家长鼓励孩子科学安排时间,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指导,帮助孩子认识并适应自己的生理变化;进行青春期异性间情感的疏导;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指导、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的群体活动,与男女同学友好相处;注重心理沟通,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 (8)树立正确学业观,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帮助孩子综合分析学业水平、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选择适合其发展的高中、职校或其他方式;宽容对待孩子的自我选择。 (9)培养和巩固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引导孩子学会并承担必要的家务,学会简单的厨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艺术爱好,进行广泛阅读,多体验野外与社会实践活动。
五、15—18岁
该阶段孩子身心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生理、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较大发展;情绪情感以内隐、自制为主;自我意识水平显著提高,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刻。 2.教养内容要点 (1)做好初高衔接,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经常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适应问题并及时提供家庭支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缓解孩子的学业压力,给予孩子以精神的支持。 (2)指导孩子学会异性交往,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指导家长引导孩子积极开展社交活动和正常的异性交往;利用日常生活的相关事件,适时适当适度进行指导;帮助孩子提高应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学会合作,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3)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关心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4)树立正确消费观,学会理财。指导家长应重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能力的教育,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孩子当家理财。
(5)以平常心指导孩子面对高考。指导家长建立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有条不紊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轻松应考;培养孩子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在填报志愿时尊重和理解孩子, (6)树立理想、规划未来。指导家长及时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理想、规划未来发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关系,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树立国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 (7)学会放手,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相信孩子,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逐步让孩子学会自主规划、自我管理,为大学生活做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