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昼夜平分 春分,古时又叫“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日子总是在每年阳历三月二十日、二十一日上,此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昼夜等长,阴气、阳气达到平衡,又因为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的“分”,妙就妙在这里。 春分是有关时间的一项重要的发现,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日子。最早的节气,只有二分和二至,这是利用土圭测量日影得出的结果。人们推算日影,发现春分日昼夜等长,随后昼渐长,夜渐短,春分日就好像是一个周期的开始,推动了阳气升腾的阀门。 为了这一天,人们要重新校准计时的工具,比如漏刻。漏壶里的水从龙口滴入箭壶,水面上升,托起一根有刻度的箭杆,经过盖上铜人的怀抱,就有了读数。到了春分日,箭上刻度上下一致,都是五十刻。借此机会,还要校准一切衡器,从物质上消除一切拧巴和不对付,心里也就舒坦了。然后就可以登高台,吟着李贺的《苦昼短》,敬飞光八九十杯酒。 望气 春分日诞生的年代不很确定。有人把它的历史推算到鲁文公、鲁宣公时代(公元前 626年—前 591年),这并没有什么实凭,但至少在春秋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就有了,则是有文献记载的。《左传·僖公五年》载:“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鲁僖公亲自到太庙报告朔日之后,便登上观察台去观察日影,而天文官员们则按照惯例作下记录,这就是“礼”,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的日子里,还要仔细观察记录气候、云色、灾患、变化,以预测国祚,也是君主的本分。 那到底要观察到什么,才算是好光景呢?春分日的物侯是“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花信风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一要看到玄鸟至,二要看到风吹海棠花开,才算是应了节。玄鸟就是燕子,每年春分至,秋分去,故《左传·昭公十七年》有云:“玄鸟氏司分者也。”这一天开始,草木繁茂,鸟鸣声众且合,采摘白蒿的姑娘欢歌笑语,正应了《诗经·小雅·出车》所描写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郊禖 看过了燕子,对君主来说,还有一件正事要做,那就是祭祀高禖之神。《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天子去祭高禖之神,是追溯王朝的开端。 简狄和妹妹建疵在玄丘下的玄池泡澡,有燕子飞过,下了一颗蛋,简狄吞下鸟蛋而受孕,生下了商族的祖先契,所以,殷人就把燕子视为“媒官”和嘉祥征兆,在春仲月备太牢祭祀她。 相传,周人女始祖姜嫄亦是“郊禖”后怀孕的,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人始祖女修有次织布时,也是吃了“玄鸟陨卵”而怀孕产子,开启三个王朝序幕的女人们的受孕,都和燕子有些关系,所以自此以后,王朝不断,“郊禖”就没有断,因为生育是一件大事。 祭祀除了要有酒和肉,还要有诗。卢照龄写过一组诗《中和乐九章》,其中的第六首《歌储宫第六》写的是郊禖的情景:“波澄少海,景丽前星。高谋诞圣,甲观升灵。承规翠所,问寝瑶庭。宗儒侧席,问道横经。山宾皎皎,国胄青青。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则是将春分日过成了狂欢节,一派盛大气象:“辰象森罗正,句陈翊卫宽。鱼龙排百戏,剑佩俨千官。城禁将开晚,宫深欲曙难。月轮移枍诣,仙路下栏干。共贺高禖应,将陈寿酒欢。金星压芒角,银汉转波澜。 王母来空阔,羲和上屈盘。凤凰传诏旨,獬廌冠朝端。造化中台座,威风上将坛。甘泉犹望幸,早晚冠呼韩。” 祭祖 在民间,这一天同样用来追溯开端—家族的开端,所以春分日,人多祭祖。民间祭祖,是用不了太牢了,预备些春菜和祭肉,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再扫扫墓,墓要一座一座扫完,最迟要在清明结束。 春菜是新摘的野菜,春分日,家家户户外出挑菜,蔚为壮观,朱淑真《春日杂书十首》有云:“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挑菜没心情。”说的就是春分日的事。挑菜时,放放风筝,簪两朵野花,食两三盏酒,又如何会没心情。 除了这些,春分日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小麦抽节了,需要施肥,还要挽起裤腿栽藕,在屋顶上放置“戒火草”,用糯米团子粘雀儿嘴,最重要,就是植树。“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这一天,是历史上的植树节。民间是盼望这一天能有一场春雨的,民谚有云:春分日植树木,是日晴,则万物不成。如果这一天是晴天,今年的一切都不会长得太好。 所以这一天的理想场景是:“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有雨、有客人、有春菜、有美酒、有诗文,足可以慰风尘了。 春雪 与唐人诗句中的景色不同,宋人的春分日、郊禖祭总是伴着雪的。宋仁宗朝右谏议大夫王畴写过两首和郊禖有关的诗,两首都有雪。一首是《闻王景彝雪中禖祀还》:“二月漫漫雪,斋宫夜寂寥。坛场祠乙鸟,桑柘响阴枭。履带春泥重,驹回广野骄。还批五色诏,池上踏琼瑶。”另一首是《次韵景彝祀高禖书事》:“闻说郊禖喜气翔,曾由乙卯命封商。今朝锺鼓登歌祀,何日熊罴作梦祥。扫雪野庐风凛凛,升坛公衮佩锵锵。君门赐胙予何有,不似矜夸凤沼傍。” 不独王畴,宋朝大文人写到春分,往往要写到雪。唐人写到春分日,是“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是“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宋人写到春分,就是苏轼《癸丑春分后雪》的“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是仲并《画堂春》的“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天气的确是冷了,下雪倒是无妨,只是可惜了郊禖祭时那上好的牢牛和猪头。 春趣 天气冷了,所以春分日若正应了物侯,有玄鸟至,过五日有春雷动,又五日有电闪雨落,海棠、梨花、木兰次第开放,该是多么令人心情愉快的一件事。 所以宋人的画春,就总是要画到雨,还总是将雨藏起来。郭熙的《早春图》画山泉汩汩、雾气笼罩,显然是刚经过一场雨。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连山径都隐藏在雾中,高士携琴童踏青,也是为了雨后的新绿吧,南宋宁宗杨皇后的题诗也好:“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赏这幅画,不妨配上窦唯去年的专辑《春分拾琴图》。 最妙的还是《春游赋诗图卷》,春雨一过,旅人将伞抗在肩上。柳条飘拂,新竹摇曳,溪水潺湲,小桥连岸。路上有驮物的驴马,水中有渔归的小舟。古松下的案桌前,文人学子即兴赋诗,一人执笔而书,周旁还有妇人幼童嬉戏。山间泉源,小童在洗杯煮茶,该有的都有了。 为了这样的好天气,欧阳修专写了一阙《踏莎行》,但写着写着,反而不开心了:“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薛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这样好的天气,雨过天晴,新燕、百花、鹦鹉、庭院、歌声,什么都不缺,却有一件旧事涌上心头,“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又是为了什么呢?也许故事的开头就隐藏了结局,一切平衡中都掩埋着危机,也许一双双、一对对中,却独缺少一个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