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年八月,夷陵之战宣告结束,最终以刘备兵败,东吴方面取得防守胜利落下帷幕。对此,刘备只好“打落牙就血吞”,承担这次兵败的主要责任。然而,刘备气不过这次兵败,本来是孙权背信弃义在先,却获得这次战争的胜利,怎能让刘备咽下这口恶气?而刘备因为长期活在怨恨、自责中,自知时日不多,于白帝城进行托孤,刘备在白帝城一共交代诸葛亮两件事,第一件:辅佐后主刘禅,将刘禅培养成一位合格的“接班人”。第二件事则是警告诸葛亮小心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马谡。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没什么真本事,喜欢夸夸其谈,实在不是一块“可塑之才”。 ![]() 对于刘备交代的两件事,诸葛亮表面上应允,实际上却没有按照刘备所交代的去做。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事必躬亲,连打二十以上的板子都要亲自过问,刘禅的权力实在小的可怜,别说刘禅打小就被刘备摔成“中二症患者”,就算是天资过人也注定无所作为。诸葛亮收拢权力后,紧接着又办了第二件事:重用马谡。所作所为完全将刘备的遗言当做耳旁风。 ![]() 诸葛亮在重用马谡的同时,刘备的警告便应验了。228年,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前期势如破竹,打的曹魏连连败退,眼看着就要问鼎中原,一口气便能平定长安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可惜在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了糊涂,重用了马谡,派遣马谡前往把守街亭,结果分分钟被曹魏名将张郃送回了老家,致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避免曹真、张郃夹击,诸葛亮只好撤军回了成都。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诸葛亮的一意孤行导致蜀军由主动转为被动,北伐大业功亏一篑。对此,诸葛亮也算干脆,直接将“爱徒”马谡斩了,以绝他人口舌。虽说诸葛亮的识人能力不如刘备,但也不能说明诸葛亮完全没有识人的能力,虽然看错了马谡,诸葛亮却能够看透了蜀汉唯一的军事天才—魏延。 ![]() 魏延是在刘备入蜀时加入的,可以说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和尚”,虽说魏延是半路加入刘备阵营的,却颇得刘备信任。先是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升迁牙门将军;随后又围攻重镇雒城,再次立下功勋;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更是力排众议,将魏延提拔为汉中太守,刘备对魏延是既偏爱又信任,不然也不会用魏延来守卫蜀汉的大门口而是张飞了。当然,魏延也的的确确有让人信服的能力,每次冲锋陷阵魏延总是冲在最前面,攻城掠寨无所不能;被刘备委以重任后,镇守汉中整整九年无人敢犯,将汉中打造成“铁桶”一般的存在,跟随诸葛亮北伐又屡次提出“子午古奇谋”,可以说,魏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军事天才,也是蜀汉唯一一个军事天才。 ![]() 魏延这个人的能力毋庸置疑,这一点是蜀汉所有人公认的。但是性格上却和关羽存在相同的“缺陷”,居功自傲不说,而且毫无“情商”。关羽败北的主要原因在于糜芳傅士仁的反叛,导致关羽无路可退,魏延同样如此,诸葛亮死后,因为和杨仪不和,最终导致兵败身亡。很多人纳闷了,诸葛亮既然知道魏延的军事能力,那么最后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把兵权交给魏延反而是杨仪呢? 诸葛亮在临终前之所以没有将兵权交给魏延是因为诸葛亮看透了魏延。北伐期间,魏延曾数次提出‘子午谷奇谋’,如果诸葛亮将兵权交给魏延,那么魏延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会去实施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心里明白,这条奇谋的成功率几乎为零,魏延如果去实施,只会平添更多的伤亡罢了。其次,便是因为魏延的性格,魏延不会为人处世,更不懂得人情世故,完全是凭借自身的能力令众人叹服,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魏延的性格导致他变成蜀汉最不受欢迎的人。将兵权交给这样一个人,怕是还没有统一战略,蜀汉便彻底灭亡。正因为如此,诸葛亮临终遗言只好下了死命令,由杨仪、费祎率领蜀军撤回成都。 ![]() 当然,诸葛亮虽然临终前不可能将兵权交给魏延,但是诸葛亮对魏延这个人是完全没有意见的,更没有“脑后有反骨”之类的预判,相反,北伐期间诸葛亮一直给魏延加官进爵,一直宠着他,就连魏延的生路诸葛亮都设计好了,“延或不从命,军便自拔”,看似不管魏延,实则是保护魏延。只可惜,魏延不懂珍惜,一心想要复兴汉室,诸葛亮死后,率领部曲造反,最后被马岱斩杀于汉中,回国后又被杨仪夷灭三族,悲呼哀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