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3-4岁的孩子不小心把一瓶饮料从桌子上碰下去,饮料洒了一大半。妈妈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的妈妈可能会说:“洒了这么多,太可惜了”;另外一些妈妈可能会这样说:“还剩下了一些,太幸运了。”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有的父母看到好的一面,给予积极的解释;也有一些父母看到坏的一面,给予消极的解释。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名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乐观和悲观的区别,是对事情的不同解释,乐观的人遇事都是积极解释,遇到挫折的时候也是如此。而悲观的人,遇事都是消极解释,即使遇到成绩也是如此。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通过对悲观和乐观的长期研究指出,对事物的解释风格是影响孩子乐观和悲观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解释风格,可以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遇事积极解释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乐观自信。消极解释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容易形成悲观的性格。要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性格,就需要父母们遇到问题时做出积极的解释,同时也要教会孩子积极解释。 积极的解释包含对好的结果和成绩的解释,也包括对坏的结果及挫折的解释。好的结果出现,主要归因于自己,并且把好事看做是经常会发生的。坏的结果出现后,在不否认自身原因的情况下,把失败看成是暂时的、偶然的。并把每一次失败都看成是一次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机会。 一、父母做出示范,遇事给与积极的解释 父母的解释风格,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每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跟孩子分享,孩子每天都从父母身上学到各种大小事件的积极因果分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养成积极解释的风格。 遇到高兴的事情、成功的事情,做出积极的解释一般都没有问题。 遇到失败和挫折怎么才能做出积极的解释呢?比如,今天骑自行车摔了一跤,积极的解释就是要把这个挫折看做是特殊的、偶然发生的,例如:昨天没有休息好,刚才犯困了,所以才摔了跟头;刚才一愣神,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等。而消极的解释会把这件事认定为必然发生的,例如:我这个人笨,我运动能力不行,所以摔了;我身体协调性差,反应慢所以刚才摔了等等。 父母和孩子相处时,对自己的言行一定要慎之又慎,始终给与积极的解释。 二、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帮孩子进行积极解释: 如果一个很忙的爸爸今天抽时间带孩子出去玩,对这件事孩子的心中可能是积极解释:爸爸喜欢和我在一起,所以他今天推掉了工作来陪我玩;也可能是消极的解释:因为爸爸今天心情好,所以才带我出去玩。 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很招人喜欢,所以才推掉其他事,来陪孩子。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对他说的内容和方式都很重要,这些话会影响孩子对于自己的看法,形成解释风格。比如这次考试成绩不好,要查找原因的时候,不要使用具有永久性、普遍性的批评,比如“你很笨”,“你真蠢,就是学习不行”,“你是个坏孩子”,一下子把他都否定了,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形成消极解释风格。 如果你告诉他:这次成绩不好,“是你前一段没有尽力”,“是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是考试时粗心了”,把失败的后果归结于暂时性、特定性的原因。孩子就会学着把碰到的问题看成是可以解决的,局部的,临时的,这样就会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孩子的积极解释来源于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孩子每做完一件事情,都给予夸奖,孩子就会信心倍增。赞扬一定要及时,过时就没有效果了。赞扬一定要针对明确的行为,一定是他做了什么之后。不要赞扬他的聪明,要赞扬他的努力 课下作业: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