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架”可以说是一种综合了“小架”和“大架”技术优点的射姿,但正如所有“折中”方案一样,也同时继承了两者的缺点。所以,从不利的一面说这是一种“中庸”的射姿;从积极的一面说是一种“文而且雄,利于战阵”的射姿。 一、技术特点
二、优点
由于“平架”射姿满弓时,后手的大臂与小臂夹紧、小臂与箭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后臂的肱三头肌要比“大架”射姿满弓时更为放松,更利于控制用力和减少干扰。这是“平架”利于开重弓、并且动作更稳定的原因。 平架后手用力示意图 另一方面,“平架”的拉距比“小架”大,撒放时后肩和肘部继续展开的余地较小,而且大臂与小臂夹紧后,也不会像“大架”那样有一个撒放后小臂向后打开的动作,为了保持撒放瞬间拇指脱弦的方向是在箭的延长线上,以背加力(背阔肌收缩)带动后手沉肘,同时配合拧腕(也有称拧弦)平脱撒放就尤为重要。这两点,在清式射法和韩国传统射箭中都是很重要的技法,也是区别于“大架”的“展持”用力和展臂平脱撒放的地方。 此外,“平架”射姿的后手靠位一般比“大架”低,通常是箭靠在嘴角或嘴角与下颌之间。一方面,这有利于远距离目标的瞄准;另一方面,在射击远距离目标时,前手高、后手低,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这是非常舒服的发力姿势。因此,“平架”是很适合远射的一种射姿。 韩国传统射箭 平架(远射145米靶) 三、缺点
四、主要用途 从上述“平架”优缺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平架”的这种文而且雄的中庸特性,它是利于战阵也适合文射。在清代流传下来的古画和老照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射姿。 清代射箭老照片平架 五、杂谈 很多人觉得清代射法中“身体前倾、撅屁股”的姿势不美观,因而不喜。其实这个动作有个名词叫“让胯”,是武射时为了防止弦挂衣甲而采取的规避动作,但不是“平架”的必须动作。 清代射姿中的“让胯”动作 对于今天喜欢研习“平架”射姿的朋友,清代刘奇撰写的《科场射法指南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去搜索,这里不再累述。 来源:文章采编自手战堂射箭录,网络综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ID:(bingyishejianzixu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