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二十二大明星之一,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名不折不扣的“硬汉”。戎马意气的,不只是他的银幕形象,还有艺术品格。无论是在扮演的角色中还是现实生活,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早已融入于洋的灵魂深处。 作者:南瓜 在如今“鲜肉”当道的影视圈中, “荧屏硬汉”实属罕见。虽有不少明星自称“爷们味”十足,但细看起来还是有些“脂粉气”。要想在荧屏上看到令人叹服的“硬汉”形象,还是多看看于洋在那些年拍过的老电影比较实在。 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山东汉子 ▲ 于洋(1930-) 于洋原名于延江,1930年出生于山东黄县,因家乡受灾,在两岁时就被父母带着“闯关东”。不幸的是家还没安顿好,父亲就死于一场霍乱,后被母亲带着一路流浪,投靠到在吉林做小生意的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家也是小门小户,难以照顾于洋一家子的生活,家中所有的开支靠母亲给富裕人家洗洗涮涮勉强维持。 虽然生活贫苦,但于妈妈与全天下的母亲一样,有颗“望子成龙”的心。经过一番思虑,于妈妈在“牙缝中”省钱,将辛苦所得的“血汗钱”用来供儿子读书。就这样,小于洋获得了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 青年于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帮妈妈减少负担,小小年纪的于洋便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小工。十二岁时,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伪“满映”当了两年临时儿童演员。这对于当时的于洋来说,拍电影是糊口的手段,片酬是用来支持读书的。 十五岁时,在哥哥的引导下于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令他骄傲一生的共产党人。“有人问我,对党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就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情。道理很简单,是党让我们‘里外三新’,让我们由‘牛马’变成人,有了尊严。”说到此处,一向坚强的他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 石建都和于洋谈剧本(1999年) 从军后的于洋做过地下工作,也到农村搞过土改,之后调到部队当文化干事。在一九四八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电影厂急需一批演员,因于洋十二岁就参演过儿童电影的拍摄,加之在部队当文艺干事期间展现出不俗的表演才能,于是组织选送他进东北电影制片厂,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电影演员生涯。 多次塑造荧屏硬汉 成为一名正式演员后,于洋参演了东影厂第一部战争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吧》,导演了解到他亲身参与过战争,便让他饰演我军的一名连长。接到角色后,于洋非常认真,除反复揣摩角色外,还仔细回顾了参加战斗时我军指挥员的英勇表现,力求将角色人物表现得丰满一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于洋将连长这一角色演得有血有肉,得到了导演的高度赞赏。 ▲《留下他打老蒋吧》海报 在东影厂出品的第一批影片中,于洋又陆续在《中华女儿》中饰演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在《卫国保家》中饰演一腔热血的民兵队长,在《葡萄熟了的时候》中饰演质朴可爱的青年司机,在《走向新中国》中饰演血气方刚的炼钢工人。这些早期电影中的角色奠定了于洋“荧屏硬汉”的形象。 令于洋名声大噪的当属电影《英雄虎胆》,他在影片中担纲主要角色,饰演我军侦察科长曾泰。于洋在接到角色后,向导演严寄洲表示:“我完全能胜任这个角色,能把侦查科长曾泰的形象塑造好!”于洋的自信来源于他当侦查员的经历,将生活经验融入到角色中,让人物更显丰满。在影片上映之时,于洋一夜爆红,观众被他精湛的演技所折服。 ▲《卫国保家》剧照 对于表演于洋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就是深入生活体验角色。这种深入生活不像如今的某些影视红星,随便走个过场摆拍几张照片就算是体验生活了。于洋在拍《暴风骤雨》前,亲自参加土改;拍《水上春秋》,和运动员在一块生活了两个月,找国家级教练教游泳,达到国家三级游泳运动员的标准;拍《大浪淘沙》,整整拍了三年;拍《中华女儿》,用的是黄色炸药,真材实料,救护车就在旁边等着。电影里的骑马、开车、开飞机、游泳,都是真的,都是自己去做。不像娇贵的“小肉小花”们,多站一会都要找替身,实在不行还可以说是剧情要求,做个“倒模”来替自己演戏。 ▲《英雄虎胆》海报 不论是在幕前还是幕后,于洋都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如今他虽已有八十八岁高龄,银丝满头,但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硬汉”气质不减当年。 推荐阅读 新中国22大明星之十二 | 于蓝:花甲之年再出征 12-07 王文婧 于蓝:我的六十载电影生涯 12-07 于蓝 ![]() |
|
来自: 品谋图书馆馆藏 > 《新中国22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