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抗美:临帖是书法艺术家终身的功课

 昵称60659497 2019-02-19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胡抗美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胡抗美是当代深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也是国家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胡抗美的书法扎根于传统,崇尚经典,取法魏晋,以王羲之、王献之书风为主脉,下涉唐、宋、明、清诸家。特别是对于二王、米芾、王铎的作品,更是浸淫日久,汲取其中的精华。他的草书作品自由活泼,天真烂漫,不拘一格,变化丰富,在整体风格凸显的个人书风之下将众家之长纳入笔下而又不着痕迹,总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是那么的优雅闲适,从容,悠然自得,而又神采奕奕,彰显出其精熟的书法技巧和他的匠心独运,实乃长期临摹,参悟古人的结果。

胡抗美书法作品

如今,胡抗美仍然迷恋于魏晋风韵,在《十七帖》中淘金,在《兰亭序》中探源,广采博收,以铸造他具有时代精神的草书新格调。

胡抗美书法作品

胡抗美生于湖北省襄阳县欧庙镇胡河村,从七八岁开始练习书法,现在已逾半个世纪。他从《勤礼碑》《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等颜楷入手,并以《祭侄稿》《争座位》向行草书过渡,此间广泛涉猎二王等晋人行草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胡抗美潜心研究米芾、王铎的行草帖。至90年代末期,他开始以行草书知名于书法界,并以书法家的名义出访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

胡抗美书法作品

胡抗美对草书充满一种感情,一直认为草书是所有书体中最能体现书法家情感与情绪的书体,它的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它的一往直前,豪气干云,让他不断在练习与精研中找到自我的人生定位,找到艺术的终极旨归。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草书作品在整体上存在着数量少、水平不高的“疲软”状态。为了振兴传统的草书书体,已届“不惑之年”的胡抗美,放弃了自己已经形成的风格,和一群“情投艺合”的朋友一心投入到对草书的研究与学习之中。他从汉前的草书现象入手,深刻领会汉晋至明清各代的草书经典之作,发掘并梳理其中的艺术规律。

胡抗美书法作品

在胡抗美看来,临帖是书法艺术家终身的功课。临摹也是创造,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沈鹏为胡抗美的《草书集》写过一篇序言,题目就是《用心临帖》,文章中说:我认为他(胡抗美)说的用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真努力,而是在创作中与“手”相应的那个“心”,是要调动全部情感、意志、悟性进入书写的那种状态。照此,临写就已经与创作的心态相通,反之,如果名曰创作而缺乏“心”的主宰,没有“心”的投入,那么便不可能真正进入创造性劳动。沈鹏精辟的阐述了由临到创的方法和临创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胡抗美就属于米芾式的“集古字而自成家”。

胡抗美书法作品

关于临创结合,由临入创问题,胡抗美深有体会。他认为,临帖一定要分析,要有选择。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碑帖基本上都是印刷品。印刷品印得再好,也无法与真迹相比。所以临者应求理、求法,不能临肥则肥,临瘦则瘦。临帖者,须探古人之玄微,悟毫端之莫测,摹帖中之工巧。当今多摹工巧,忘却了探古人之玄微,悟笔端之变化,岂不本末倒置?善临者,于临中求笔,求意,求神。如同读书一般,反复阅读,领会实质,求其要点。纵然倒背如流,不能变为己有,也只能谓之背书,而不能成为知识。临习碑帖,即便形体酷似,还不能用于创作,通篇作品,都是精美绝妙的古贤字形,那只能是“中国草书大辞典”,绝不是创作。南宫集字,以假乱真,最终以米字牌跻身宋四家。倘若米芾终身集字,书法史上便没有了米南宫。

胡抗美书法作品

临帖还要进得去,出得来。有人说,要用百分之百的力气打进去,再用百分之百的力气冲出来。胡抗美认为要用百分百的力气打进去,再用百分之二百的力气冲出来。临帖,进亦难,出亦难,进出自如难上加难。

胡抗美书法作品

临草帖必须先识草书。“入草”有两把钥匙,一把是晋人草书,一把是孙过庭《书谱》。要学会使用这两把钥匙。

临帖要由专到广。专是指初始阶段认准某一碑一帖,临就临它个以假乱真,但是仅仅专还不够,再精熟也不过一个智永和尚,因此要广;广是指具有形似的能力之后,要广泛涉猎各朝各代、各门各派的草书字帖。

胡抗美书法作品

临帖要攻难点。难点往往是特点,是创作需要的重点。从方法上讲,可以把特点分而学之,或研究取神,或研究取韵,或研究取势,或研究取形。古为今用,古为我用,关键在取。

不要把古人的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而要把自己的衣服穿在古人的身上。书法创作要古质藏于内,个人形象露于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临帖在创作中建立自己的风格。临帖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临创分离就失去了临帖的意义。

胡抗美书法作品

创作不出来作品就临。在临中寻找感觉,一旦感觉找到了,就跟着感觉走。有些书家集古字而创作,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不可永远这么走下去。

临帖的最高境界是神似。就是通过读帖、临帖去追求变化,发现变化,理论变化。发现变化的钥匙是形似,千百遍地用心临帖,慢慢就会体会到古人造型、用笔、用墨、布白的法,这就是神似。形似是神似的桥梁,神似产生于惟妙惟肖的形似之中。米襄阳是由形似到神似的实践家,他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走的就是形似之路。米芾的成功告诉我们,要想神似,必须形似,没有形似,何谈神似?

临帖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临帖就临王羲之。学书必临二王,几乎是天下公理,倒也无可非议。二王的行草,具有原理性意义,它承汉隶之余风,故而体质高古。这里的一个“承”字,临者万不可忽视。二王承汉魏而立新风,无承无变,这就是二王的意义。即使是大小王之间,亦有承有变,右军森严而法度,大令散朗而多姿。古人学二王更是上下求索,另辟新径。李北海承二王而奇崛,颜鲁公承二王而方正,苏、黄、米、蔡承二王而各成气象。因此,临书者在借鉴书法理论时,要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有个人的判断。

对草书临创关系的见解,胡抗美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看似不经意的表达,却是源自于他几十年艺术探索的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