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有说再见的能力 文丨浮笙姑娘 波波以为自己会像偶像剧女主角一样: 扔掉前任送的礼物,删除合照和朋友圈,屏蔽或者拉黑他。 但实际上她什么都没做—— 连一句再见也没说。 三天前,前任提出分手。 三分钟前,这几天没再联系的前任突然发来条消息:
波波在对话框里打了字又删掉,最后发了句:
她在心里打了好多遍草稿,想在见面后看看他最近怎么样,是不是和自己一样仍然沉浸在难过中。 想告诉他虽然自己很不舍得,但好聚好散挺好的。 最后,还想感谢他这一年的照顾。 分手时她太过错愕,回过神才发现连句“再见”都没说。 这次见面,就当做是给这段感情郑重地道个别。 可很快,前任回道:
一瞬间,她有些失落。 可同时又暗自松了口气,因为她发现—— 一想到要再次见到他,亲口说再见,心里就像被再次揭开伤疤一样疼。 这样的自己,未免也太懦弱了吧。 以前,很不理解那些不告而别的人。 每次看到影视剧中主角们一个人收拾好行李关门离开,总是很困惑。 不就是说句“再见”,有这么难吗? 直到亲自面对离别才发现,是真的难。 我这人比较情绪化,哭点低,见不了什么离别的场景。 大学毕业时,每送走一人都会哭红眼。 为了避免离开时和她们抱头痛哭,我甚至偷偷定下了离开时间,没告诉她们。 好像只要说了再见,就真的不得不放下了。 可那天早上她们还是早早醒来,红着眼送我离开。
离开时,我不断用类似的理由安慰她们,也算自我安慰。 过年回家看爷爷奶奶时也是这样。 在该离开那天早晨起床后,我就开始坐立难安。 时间越靠近离开的点,心里就越焦虑。 万一爷爷奶奶又难过得抹眼泪怎么办? 万一开口劝他们,自己也哭了怎么办? 他们年龄大了,以后能回老家看望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吧? 啊,离开的这一天太难熬了。 突然很想让时间直接变成第二天,这样就不用道别了。 那时才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有说再见的能力的。 不管是长久的失去,还是短暂的离别,说再见都是件需要勇气的事。 所以,比起亲眼面对分别,感受那一刻的痛苦—— 咬牙直接接受结局,反而来得更轻松一些。 这世上大多数的失去都很匆匆,容不下什么说“再见”的机会。 那种正儿八经坐在一起互道“再见”的场景,一般发生在我们的想象中。 很多能坦然说出口的再见,都发生在失去很久后。 在《蓝莓之夜》中,女孩伊丽莎白发现被男友背叛。 街对面的楼上,男友正在和新欢调情,她站在街边抬头望着,哭了很久。 最后,她还是没有走上前问个究竟,而是转身离开了。 她决定走一条距离最长的路去穿越这条街道。 在随后的一年里,她一个人穿州过省打工旅行,途中邂逅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故事。 她试图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来看清自己的心。 一年后,她重回故地,发现咖啡店的杰瑞米还在原地等她。 这时她才发现:
她找到了走过那条街的理由。 这才真正跟一年前的那段感情说再见,跟那个在街边流泪落荒而逃的女孩说再见。 她才真正穿过那条街,迎接新的可能。 很多时候,跟不想失去的人说再见是需要时间的。 真正的离别不是发生在说出“再见”的那一刻,而是在心底接受并放下的时候。 人的反应是有时差的。 从现实中遭遇分别,到内心真正接受,每个人反应过来的时间都不一样。 有的人一晚上就接受了分别。 而有的人却需要一年,甚至更久。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无法跟不想失去的人说再见时,别害怕。 这只是因为我们的「再见时差」还没有倒过来。 可能是在一个闷头睡到天亮的大觉之后; 或者是在一个忙碌到无法思考的发呆空隙; 又或者是在偶然发现他换了个新头像的时刻,突然发现—— 我们在心里完成了那场告别仪式。 如果没有明天 何必要说再见 ---------------------- 作者:浮笙姑娘。“这个地球上有几十亿人口,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跟我走,让小概率的相遇发生。” 文章来源公号“概率论”(ID:ilovexiaogai)。原标题:《“该如何跟你不想失去的人说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