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胤禛在夺嫡之战中真是一个“孤臣”吗? 显然不是,如果仅仅只有老十三和邬思道替老四胤禛出谋划策,两肋插刀,估计他这皇帝也很难当上。当然,老四在朝野名声显然是不如老八胤禩的了,“冷面王”的称呼可谓名副其实。 还有人说,如果康熙驾崩当晚,老四要是没有拿到金牌令箭,不指派张五哥前去救出老十三,只怕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雍正即位之后回府邸,意图杀害邬思道是真,这是在原剧本中提到的。还说老十七此时来访,就是要来帮雍正杀邬思道的,只不过邬思道很聪明,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并巧妙的利用了五路兵马,名义上保护雍正,实际上是保护自己才得以以“半隐”之法脱身。而同时,老四胤禛府上秘密办差的人都消失,说明还有人在为老四“洗地”,说他是个孤臣,难以自圆其说。 总之,康熙驾崩的当晚的确是气氛诡异,但这些都不过是想象而已,如果没有老十三,没有老十七,难道,雍正的帝位就真的不保了吗?我看也未必。 如果你认真仔细想想,康熙临死时候的安排,就知道了,所谓诡谲,不过是剧情的需要罢了,其实真没那么多猜测。 “杀手锏”隆科多。 在被康熙压制沉寂若干年后,隆科多终于被康熙所重用,并给他赎回了那把变卖的宝刀。张廷玉受康熙委托,宣布了两道圣旨,以此牵制隆科多。难道隆科多仅仅只是宣读一下遗诏那么简单吗?非也。 一是任职九门提督。这个位置相当于康熙警卫总长,首都公安局长。呆在这个位置上,可不光是保卫皇亲国戚,九门治安,这是一股插入皇室内部的军事力量。这股力量放到隆科多手里,康熙等于把身家性命放到他手里,那么雍正即位的安全自然也在他手里。 二是防范未然。康熙知道对九子夺嫡的情形了如指掌,为了老四胤禛即位,他已经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将老十四派到西北,年羹尧牵制粮草,他就没法起乱。老大被圈禁,太子胤礽被圈禁,老三是读书人,没有政治野心不足惧,老十三是老四一伙的,还剩下个老十七,显然不是主要帮派。而最大的威胁,依然来自于那个被他敲打镇压的八爷党,所以,防着八爷党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要老八集团受控,老四胤禛的即位就高枕无忧。 正是因为这两点,隆科多才以“杀手锏”的形式出现。康熙驾崩的当晚,由隆科多接送八爷,九爷和十爷,看似是接送,实际则是看管软禁,可惜老八胤禩这时候还蒙在鼓里,以为已经拿下了隆科多,实际上,是被隆科多拿下了。 小人物张五哥。 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事。那位在刑部冤狱中差点顶罪受死的张五哥在那个时候就被康熙收买,让他做了自己的御前侍卫,很多人当时很意外,却始终没有瞧出康熙的目的所在。 张五哥深受康熙倚重,从一个刑犯到御前侍卫,就等同于隆科多所受的两道圣旨一样,自然也会对康熙忠心不已,言听计从,由张五哥接送四爷胤禛,告诉他金牌令箭的地方,然后放出十三爷,一切都顺理成章。这和他一废太子举荐新太子,打击八爷党的手法如出一辙。只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人物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已。 所以,一旦隆科多将八爷党看管住,正所谓是“擒贼先擒王”,八爷党便纵能收买了丰台大营的成文运,然而无法发出指令,无法动弹,也就失去作用了。便纵然成文运起兵来救,你说老八是要命呢还是不要命? 也正因为很多人忽视了张五哥这个小人物,所以他也才能有机会做出大事情。想想看,要是张五哥被八爷党收买,老四的性命岂不是堪忧了? 正是这一大一小的组合拳,将老四严严实实送上了帝王之位。 所谓后来老十三出来接管丰台大营,老十七和五路人马救驾,都不过是这基础上的行动。没有隆科多拿下八爷党核心成员,没有张五哥“潜衣夜行”,才真的有大问题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