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扎特 魔笛

 昵称62209711 2019-02-19


《魔笛》的剧本是西卡奈德根据维兰德的童话故事和维也纳的童话歌剧《奥伯龙》的素材而来, 《魔笛》较之《奥伯龙》已经做出了很大的修改,包括一些人物的彻底逆转,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闯进了这部貌似天真和幼稚的童话歌剧领地,那就是“共济会”的精神和理想,而莫扎特恰恰是共济会会员。从一开始,剧本《魔笛》就被人们认为是神经质般的剧本的典范,可是它却隐藏了两位梦想家即演员西卡奈德和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幽默;剧本里有些诗句还略显可笑、幼稚,但戏剧发展却构思严密,当中的任何一个小人物都是某种特定观念的代表。其中善与恶的混合引人注目:邪恶的夜后麾下有三位侍女,一有机会就慈悲行善;而稳重的大祭司却又将女儿帕米娜托付给寺院中最阴险的奴隶看管。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是王子和捕鸟人帕帕基诺的考验历程,即最尊贵者与最卑贱者可以携手寻求最高尚的理想。 《魔笛》整个情节动机还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共济会神父的人性思想,试图在具有崇高意念的人当中招募新信徒;第二,夜后的领域,与共济会神父的世界恰恰相反,这是一片充满仇恨和诱惑的领土;第三,那些不能被提升至人文主义高度的凡夫俗子,他们必须以自己简单的方式寻找和得到幸福。这部歌剧的气氛不能适用《唐璜》中节奏迅速的喜剧风格,因而莫扎特以全然不同的、极不寻常的人物形象构建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在这里莫扎特实现了所有三组人物的音乐本质,以纯粹音乐的方式展现人物,音乐就是这些人物的自然语言。
如果从体裁这一点上看, 《魔笛》几乎是无法分类的多样化歌剧,帕帕基诺和帕帕吉娜所唱的不仅是维也纳风格民谣,还含有意大利喜歌剧的音调;塔米诺和帕米娜则把意大利风格的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的歌曲曲调巧妙而协调的融合在一起;萨拉斯特罗严肃的格鲁克式的风格;夜后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等等都表现了出来;不仅如此,还能看到巴洛克的风格,其中也可以看到巴赫的赞美诗的严谨体裁,如此众多的因素紧密相连,统一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音乐的构成上也有独立的价值,从调的选择上看,全曲的基调应该说是降E大调,以此为中心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大、小调的对比,各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巧妙的转调等等,使人感到井然有序,毫不凌乱;使用的动机以及音型都很有特征,极大的提高了曲中蕴藏着的象征性和表现性。

《魔笛》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直接影响了贝多芬、韦伯等人的创作;莫扎特当之无愧是当时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也是迄今为止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他有这种特殊的地位,是因为他能够以客观的心态对待所有事物、所有情境和所有人物;他不像瓦格纳,总是期望成为德奥的民族导师和赞颂人。他不像贝多芬,期望企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他不像亨德尔,希望成为上帝的代言人。对莫扎特而言每一种情境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变成了音乐,他的整体概念具有纯粹的审美性质,而音乐是他的语言,他以普世的旷世奇才保持意大利音乐的古老优良品质,将其与德奥的音乐融为一体,体现了那个即将结束的世纪的宏图、渴求和希望。
《魔笛》是莫扎特运用他一生在创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全部声乐,器乐作曲技巧谱写的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他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各种类型的咏叹调形式来丰富了德国的民族歌唱剧体裁,为以后的德国浪漫主义大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对莫扎特在创作《魔笛》中所体现的民族性,哲理性,戏剧性,人物个性及对各歌剧体裁创造性运用加以简略的论述.

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魔笛》创作于1791年,当时的奥地利歌剧舞 台长期被意大利歌剧所占领.由于市民阶级文化的 发展和法国传来的革命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奥地利进步人士要求创造自己的民族歌剧.1791年3月,共济会的成员,剧院经理,诗人埃马努埃 尔.席坎内德尔(EmmanuelSchikaneder,1748— 1812)建议莫扎特用他写的德文脚本创作一部以 "魔法"为内容的歌剧.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 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 虽然如此,同是共济会成员的莫扎特创作热情仍很 高,欣然应允.这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国民族叙事 歌剧《魔笛》在三,四个月内完成了.它描述一位王 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 解救夜后的女儿.象征光明的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 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 后获得了爱情,驱走了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夜后 和摩尔人.

二,创作特色

莫扎特是个戏剧天才,他巧妙地将德国的歌唱 剧与正歌剧,喜歌剧等创造性的结合起来,运用戏剧 性的咏叹调和重唱形式,将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地描 绘出来.该剧虽然是神话题材却具有深刻的哲理 性.民族性.
1,浓郁的民族性文艺复兴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 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 宗的歌剧.莫扎特却做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 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 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另一方面又以《后官诱逃》和 《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魔笛》 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 ,它是用德国民族歌剧传统体裁"歌唱剧"为基础谱写成的.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民歌 风格的小曲还是复杂的合唱与赋格,无论是曲调语 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莫扎特都在剧中用通俗,质朴,带有浓厚的德国民族色 彩的音乐语言和文化语言表现出来.他在给父亲的 信中写道:"假如我能帮助把德国歌剧提高,我该会 多么受人爱戴啊!"在《魔笛》这部德文歌剧中,光辉 的合唱曲保持了德国男声合唱的传统;捕鸟人巴巴 基诺的咏叹调《我是快乐的捕鸟人》,实际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的分节歌,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也体现了德国歌唱剧那种朴素,乐观,幽默,明快的民间风味.这正如莫扎特所说,"我们德国人应该有德国式的思想,德国式的演奏,德国式的歌唱"

2,深刻的哲理性

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 灵魂.他生活窘迫,疾病交加,但任何时候都有着一 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有着一颗平静的没有热情的风暴,但非常敏感非常婉转柔顺的心.他受着坚强的意志控制,没有任何渴求满足的声音在心中 叫喊.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碎 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 他痛苦的消息,他比别人更能用客观的方式表现人 生.在这部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乌托邦"似 的理想,即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善良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王子塔米诺代表善良, 真理的一方,而捕鸟人则是追求自由,乐观快乐的代 表,祭司萨拉斯妥是光明的使者,夜后是邪恶的化 身,最终祭司以其高贵的情操来感化夜后的报复,两 对年轻人也通过努力获得了真挚的爱情."胜利终 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放光芒!"他把 这些写进了最后一段的合唱中.《魔笛》上演于 1791年9月30日,两个月之后,莫扎特在贫病交加 中离开人世,但这部歌剧中我们丝毫没有感到现实 中生活的沉重和死亡的阴影,莫扎特成功地将自己 人生的信念体现于这个富于幻想的童话般的题材 中,留给我们的是永久的光明,和平,恬淡.正如德 国一个歌剧院门口刻着的这段诗:"巴赫带给我们 上帝的话语,贝多芬带给我们上帝的火焰,莫扎特带给我们上帝的欢笑……"

3,精炼的戏剧性
莫扎特在《魔笛》中,充分以咏叹调,重唱,合唱 等声乐曲来展开戏剧情节而使歌剧音乐高潮跌宕. 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在这神圣的庙堂里》,以男低音宽广的慢板唱出庄严肃穆的主题,明 朗的大调色彩和音调所呈现的内在力度,显示出光 明的力量和神圣不可战胜.第二幕夜后的咏叹调 《复仇的痛苦》,突破了歌词所规定的单纯恐怖的描 写,首句A音上的同音反复及四度上行与乐队强的 间奏相呼应,乐句随着音区的不断上行及变化音的 反复运用,花腔在F3上的回旋,宽广跌宕的音调和 顺畅灵活的旋律进行,丰富了咏叹调的情感内涵,使 音乐充满戏剧性冲突和张力,这首咏叹调也成为难 度极高的花腔经典曲目之一;同时,《魔笛》中的重 唱,在歌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剧中很多复杂的 戏剧冲突,都是赋予重唱形式来表现的.如多次出 现的仙童三重唱,帕帕根诺与帕米娜,帕帕根诺与帕 帕根娜的重唱等形式,不仅反映了剧中各种人物对 待同一事务的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感情状态,同 时在声部组合的变化,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音乐最后以辉煌的合 唱结束全剧,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4,独特的人物个性

继格鲁克歌剧改革之后,莫扎特认为歌剧创作 不应拘泥于剧本的创作原则,而应该以音乐的发展 原则为基础.莫扎特认为诗词要顺从于音乐,强调 角色性格的刻画与内心情感的表述,应用令人信服 的美妙音乐来实现.他在肖像似的音乐刻画方面,有着高超的技巧.《魔笛》中的角色,并不是概括化 了的"脸谱",而是具有各自性格特征的活生生的人 物.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 首咏叹调"多美丽的肖像"及"可爱的笛子"上行模 进的旋律极其优美,弱起及休止符的运用,很好的描 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迫切 的心情.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其中与帕帕杰 诺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 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他为她写 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 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快乐的捕 鸟人》以民谣为基调,回音似的下行的音调生动灵 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 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 "年轻人别害怕!"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 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表现了夜后善变 的面目;而第二幕中的《复仇的痛苦》是一首极为华 丽的花腔咏叹调.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莫 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画她的本质,超越人声 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 在非常高的音域(f3),以快速的唱法,让乐队的强音 重复,断音和长笛的竞奏,把夜后那狂躁,骄横跋扈 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歌剧中很多曲目如 夜后的咏叹调,巴巴基诺演唱,祭司的合唱,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以及巴巴基诺与巴巴基娜的二重唱, 仙童三重唱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 通过莫扎特才华横溢地描写,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一 曲曲清晰明朗的音乐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

5,体裁运用的创造性

莫扎特一生努力探求德国歌剧的独特风格,但 他并不保守,而是广泛吸取一切歌剧形式,根据内容 需要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将其统一在富于民族特点 的歌唱里.莫扎特把许多歌剧元素放入了《魔笛》中,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 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之成为一部多元化的歌剧,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 
《魔笛》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 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有大歌剧的 庄严和喜歌剧的明快,也有正剧的严谨和喜剧的灵活.同时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 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如夜后的复仇咏叹调就闪烁着阉人歌手炫耀花腔绝技的演出风 格的余辉;捕鸟人帕帕基诺的演唱具德国民间歌唱 剧的朴素明快的风味;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却又是个庄严的正歌剧的男低音角色.莫扎特在这部德文歌剧中不但采用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 圣咏的音调,而且还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正歌剧 和喜歌剧各种类型的咏叹调形式来丰富了德国的歌唱剧体裁,为以后的德国浪漫主义大歌剧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三,结语

《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 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 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莫扎特是独树一帜的古典大师.他通过寓言似的故事,类似共济会组织的庄严仪式,表述出莫扎特自己的理想信念.在这部歌剧里多样的风格里,既有优美而深情的歌唱,又始终贯穿着生动幽默的情趣和气氛,他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留给了人类享用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