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江苏常熟老李 2019-02-19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发 烧 篇

音响圈中最常用的字句有:发烧、HI-FI、高保真等等。顾名思义, 像这些字句是用来形容极端追求高度传真或高度保真等。 但是, 这些字句在现今已被滥用了, 动不动就是HI-FI, 左一句发烧, 右一句高保真, 或者说:"这一台机是全世界最好的最贵的,"诸如此类的话, 说得太多了。
真正懂得去分辨音响器材好与坏的人毕竟太少, 然而, 买音响器材的人分两大类, 一是冲着品牌而来的, 认为可靠性比较高, 也出于一种羊群心理, 这么多人买的名牌, 自己跟风, 就算上了当也有很多人一起吧。 但是名牌也有两种: 一是平价产品配以大量宣传, 顿成为名牌; 另一种, 真正有实力, 有历史背景的大牌子, 但广告亦很重要。
维真音响器材的市场定位是以声音为目标, 请记住, 我们是卖声音的, 并不是以花俏的设施去吸引买家, 但是维真也同时理解, 商品的外型是引人注目的第一关。 因此, 维真音响的外型亦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 然后才订出外观的方向。 维真器材的外观全部气氛一致, 走的是优雅的欧陆风格, 主要是耐看耐用。
我们再三强调, 我们是卖声音。 虽然面对大陆这么多发烧友, 大多数对高保真重播的形态应该是怎么回事还是比较模糊, 以至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但是我们坚信, 只要以产品比产品之后, 维真音响产品一定是赢家。
现在我们在下面提供一些调声窍门, 令维真产品可以发挥到应有的效果。
调声是一门学问, 但不难, 基本概念跟全世界发生的事情一样, 无论科技、 做人哲学、甚至下厨烧菜, 以至信仰等同一道理, 那就是基础要打好。 
因此, 调声应该是一切从头开始, 准备好了吗? 来吧! 
1. 不知道多少人(包括音响店营业员在内), 对于供电板的品质对放大器的影响有多大? 是不太清楚:
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发烧友和音响店会用一些现成可买到的供电板: 那条电源线粗如手指, 但去掉外胶皮后, 铜芯线细如一枝牙签。 请想象, 这种线怎样可以供应每声道50瓦的功放, 莫论更大的功率了, 因为放大器所用的电流非恒定的, 是随着音乐的起伏而作出的变化。一个声道500瓦的功率, 在高潮时瞬间的功率有本事上升到2000瓦, 对放大器的变压器初级来说, 等于约10安培的电流。 这样, 这些电线怎可供应得上呢? 这时候, 会出现什么现象?
A. 低音量感变薄, 欠缺圆润厚度
B. 中音以上有刺耳的压迫感, 令人烦躁, 不耐听
C. 完全没有深度和层次
这样的音色效果十足是套装机, 还是平价的垃圾声。
解决的方法: 绝不能用那种25元一套的供电板, 除了线径不够之外, 还有那些插座基本上接触不良。要省钱又有好效果, 应该:
A. 采用截面积为2.5平方的单股硬线
B. 肯定插头和插座之间接触紧密的插座
( 验证是否接触紧密, 把插头插进后, 看看有否虚位便知, 有虚位的不能用。 )


2. 注意接触点:
这些接触点包括电源插座,讯号线的RCA插头,喇叭线等。
A. RCA插头和电源插头当然重要,但是喇叭与功放、音箱之间的关系也极重要。
B. 喇叭插头最受音响店欢迎,方便抽掉,但是绝大多数的插头也是松松散散,虚位多多。如一定要用喇叭插头,建议:用一些可以锁紧在插座里面的,但多是发烧级配件,价钱不菲,但是店里备一套相信没有碍吧。另外,以裸铜线绕在端子上的方法是最好最直接的,但端子一定要把铜线夹得紧紧才不会损失微小的讯号。 
3. 喇叭接线方法:
喇叭线的接法有两种: 1.利用喇叭线端子插进音箱 2.以裸铜线直接上紧在音箱和功放上
很多音箱输入端子有四粒,是高低音单元分别输入。如果把端子的铜片拿掉后,我们便可以采用双线分音的接法。这是目前最好的接线方法,因为高低讯号分流输送,对整体效果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双线应该配什么线效果最好就要通过实验才知道(可参阅喇叭配线篇)。可行的方法是:两线是同一型号或品质,就有一定的保证。如果不采纳双线分音, 那便是一对线接到音箱的正负两个端子上, 但要紧记:
千万不可一条接高,另一条接低。

4. 音箱摆位与音场的关系
有关室内音响效果的讨论题目很多, 但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 如一般的音响店, 绝大部分的环境跟理想条件相距太远了。
一般音响店里, 大多会摆出一大堆音箱, 现在暂不讨论整个试音室的效果, 光是这一大堆的音箱, 每一只音箱起码有一个低音单元, 而这些有木箱的单元会与您播音时的低频产生共鸣, 有些变为吸音筒, 有些则成为谐振箱, 其效果实在难以预计。因此,试音的地方最理想只放一对音箱或数量愈小愈好。 
若然没法办到这个目标,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其他不工作的音箱端子加上一条横跨正负极端子的一个短路线, 以减少这些喇叭对工作着的音箱的影响。不过, 无论环境怎么差劲, 总比什么吸音材料都没有, 如浴室一样的房间要好得多。毕竟, 只要从喇叭发出来的声音是正路的话, 例如有足够的扩散力, 频响够宽和平滑, 而没有特别明显的峰值的话, 在很多恶劣环境之下也可以发挥满意的效果。
喇叭的摆位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 在音响调声手段中, 摆位是最后阶段,因为要把喇叭位置放好, 先决条件是: 
整套组合要有足够的能量才可以容易显出摆位的重要性。


5. 分段认识音场
音场的形成是要靠音箱发出, 而音箱所发出的能量又要依靠放大器来供应。因此, 放大器(还有CD机)成为供应音场能量的来源。但是在音响圈中, 很多人听到好的声效之后, 往往会认为是音箱的功劳。这个想法对了一半,但是我们应先明白, 音箱是被动的, 即是觉到一套组合的音效不错之余, 你会否想到有一大半功劳是从功率放大器而来?
假如我们了解音场是一种能量的场之后,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把音场当作一个面粉团, 我们便可以更容易了解音场能量之间的关系了, 进一步了解喇叭的摆位。


6. 音场SOUNDSTAGE
我们现在知道音场可以用一面粉团去理解, 而这一团东西的体积有多大便与我们聆听的空间有直接关系, 究竟这一团能量是否能够填满我们的聆听空间, 便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喇叭的摆位问题了。 
音场这个充满音波能量的场是由音箱发出来的声音构成, 在这个能量场里, 应该是充斥着音乐中的每一个大小份量不一的波形, 有乐器或人声的基频(例如音调C或A?)以及每奏出或唱出来随着基音而来的谐波(这个谐波含量或多寡变化去决定每一个人或乐器的区别)。
我们假设某一套组合器材,所发出来的声音及各种谐波是一字漏地忠于原著的话。那么, 在某一特定的聆听空间里, 音箱发出来的能量也是足够填满这个空间的。
这时候, 音场的宽阔是录音中的谐波构成的, 这些谐波通常是天然的残响(反射声, 从现场的六壁反射回来比直接声稍迟出来的声音)又或是录音室的效果器造成的。
这种谐波的份量(相对来说), 通常很微弱, 可以说稍纵即逝, 便是构成这个空间宽敞音场的主要材料。稍逊一点的器材会听不到而变成烟消云散。
好的音响应该是, 音场宽阔, 但主音人声或乐器则不能跟音场一起扩大扩宽,要是这样的话, 这套组合根本称不上HI-END, 它只是把每件东西的面积加以放大而已, 就好象很多年前电视机只有19寸荧幕的时代, 在荧幕前面加一幅放大镜一样的效果。这时候, 电视机线条会显得粗糟及微粒放大,音响也是一样。如果乐器被无理地放大面积之后, 会错觉地被认为音场很宽阔。谁知道, 这是以一幅135底片把它放大为一幅100寸的彩照而已。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楚音场宽阔, 是真实或是假象。
另外一个现象也会给人一个错觉, 很多高级机种最容易出现:主音乐器或声的
咀形或乐器的形状修到特别细, 特别玲珑, 给人一个定位极准的感觉, 但是这件主音乐器或人声的周边一丁点空气感也没有。这是欠缺谐波所致的一个现象, 这样的话, 这一套器材也没有堂音。
正确的高传真度的播放是:音场既宽, 而主音乐器定位准; 但是, 乐器和人声的发声点有向四面八方散发出空气感的能力, 仿如当用红外线检测人体的热能一样, 我们的身体的热能是从身体向外辐射出去的, 音响中乐器或人声也有同样要求。因为录音就是这样收录下来的? 不然, 我们怎样可以从器材中重播出来呢?有人听不到这个效果, 就因为有些人的器材未够班,这个未够班三个字, 并非平价机种专有, 一些所谓高级机种也有不少, 而平价东西与贵价东西之间的区别是贵价东西重播出来的乐器和人声听起来圆润些, 舒服些而已, 但是两者也是没有音乐味道的东西。
很重要的材料是低频含量, 低频有两种, 其一是一般发烧友理解的,"你的音箱可以潜到多低"?
事实上, 这不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起码现在市场所卖的音箱如果可以下潜到45赫兹的已算是不错了, 书架箱一般徘徊在65到75赫兹之间。另一种低频, 其实是最要命的。因为很多放大器其实很难过关。这是低频的厚度, 这个厚度是乐器基频中低次谐波。例如大提琴,就算拉出一个中C出来, 但大提的木腔还会或多或少渗出一些带有木味的次低频(不要混淆, 这次低频并不是超低听不到的次低频)。
像这样的次低频也是构成一件乐器完整性的材料之一, 缺一点也会走样,不能感动爱乐者。而这种次低频也是给我们一种厚厚的感觉, 但是过了份量,中频的重播一定差到不堪。因为这是相互关系的现象。到此, 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一类低频的重要性, 并非一般的去到多低。当然, 如果一定要感觉到18赫兹的管风琴,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时非要找一个真正的超低不可了。
事实上, 一些有节奏感和温暖感的低音也是出于这些材料, 并非18赫兹的低音。顺带一提, 有节奏感的低音也与音箱设计所采纳的Q值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将会是另一个提纲了,在这里不作讨论,但知道便可以了。
构成音场的另一种材料便是中音和高音, 这里我可以告诉各位, 假如组合中的低音具备一切上述的条件, 那么这套器材的中高音绝小出问题。
中音是一切乐器和人声的材料, 而厚厚的低音和伴着的高音也是乐器和人声的
附带材料。有如吃东西一样, 什么菜配什么酱料。但是中音在低音乐器中也有如酱汁一样的地位, 这时低音主, 中音为副。例如打大鼓,鼓眼的声音是中音及谐波, 有时侯这些谐波可达到高频, 例如到6000千赫兹以上, 但鼓皮的振荡才真正是主音低频。
因此,打大鼓(如绛州大鼓)如欠缺中音这个副手,鼓声便显得欠缺冲击力,变成沉甸甸而欠速度感。
一般情况下, 高音所占的份量(以电平量来说)远较中、低音小得多, 但极其重要,因为一切人声的唇音、齿音、小提琴或弦乐器的松香味、触感、管乐器的气声, 也是由高频构成, 因此, 除了少量乐器之外, 高频是以辅助为主。
发烧圈误传了一些有关高音的问题,超高音是一万五千赫兹以上的东西。事实上, 这些所谓超高只是一些从五千到一万以内的一个频响, 而绝大部分顶多达八千已是不得了。 



7. 喇叭箱摆位
我们知道音场的能量后,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整个组合发出来的能量去调整音箱的位置。在此之前, 我们应记住下列一些守则:
1.任何音箱应离后及侧墙最少一米
2.如果以低音单元的中心为中心点的话,中心点到地板、到后墙到侧墙的距离 
不能一致, 否则会引起某段低频产生一个波峰值, 有机会高出18分贝以上!切记。 
音箱的摆位一切从主音乐器或人声为主,有主音乐器的唱片, 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 最好避免用低音大提琴或钢琴, 而人声则可取流行音乐的女声及男声各一便可。
先找出一个较为舒适妥当的位置放下音箱, 不要TOE IN, 即向前, 不要向外或向内倾斜。
这些中频定位用的录音就是用来调整两个音箱之间的距离。两个音箱如果拉得太远的话, 人声或乐器的聚焦力不够, 现象就是定位松散, 结象力不够, 这时应该把音箱互相靠近一点, 直至主音乐器和人声有一定的结象力。应切记,够就可以了,否则会损害音场的深度和宽润度。调好之后,低音乐器和音场自然会显现眼前,便是喇叭箱最好的位置了。
当然,正如开始时说过,这里是假设组合是完全调好,用的正是比较正经的器材
才可以简化地调好音箱位置。因为是能量已分配好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上面的音箱摆位怎样弄也不得要领,请你不要怀疑我的方法,你应该回头检讨一下,究竟你自已真正问题的结晶在那里?想一想问题出在那里? 或许现在你应该把自己的脑袋放回原位(不要老是放在屁股上!)思考一下,勤劳一点,动一动手,换换这,换换那,如何?搬一搬器材,出一身汗,你始终会得到回报的。 朋友,你积下来的经验,是别人拿不去的。
假如千方百计之下也没法调到好的位置时,那就有很多可能性。
1. 你所面对的一套组合所产生的能量不足够(面团不够大)用以填满空间。
2. 中高频以上的能量不够,导致扩散力不够继而影响音场的渗透力。
3. 如果人声或定位模糊的话,肯定低频也会一塌糊涂, 脂肪多而臃肿,随之是低音完全没有速度感,中频欠透明度。
4. 这些问题多来自放大器,这时,你应该重新检讨一次,究竟从这篇文章中的开始到现在,还有那一点未做足功夫?
如果全部工夫做足,那很大可能是来自功放,然后音箱,最后到CD机。 
请记着,音场中的一切材料要齐全丰满,才可以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感人场面。


配 线 篇 

线材在现今音响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简单地说,影响音色形态的有两大主要原因:
1.铜线的纯度
2.整条线的几何结构
当然影响音色形态的还有其他小节的东西,例如绝缘介质、焊接方式等。但是宏观的大方向一定是上述两点。
1. 铜的问题
铜的纯度现在已到了8至9N了。那么是否纯度愈高愈好?这个问题是正面的肯定,无可置疑。
纯度高的铜线比一般铜线在听感上音色来得正如其纯度一样,比较清纯,较少毛燥感,但亦不要忘记,假如你所用的放大器或CD机本身已经烦躁不堪的话,那么这种纯铜线就会突出机种的特性。
2.几何结构
喇叭线,讯号线也好,其几何结构也直接影响音色形态,与铜线纯度的影响力不相伯仲,但其影响的范畴不同而已。
线的几何结构包括了线股的粗细度,每支线有多少股,怎样绞合,用什么绝缘材料等等,对音色有直接影响,而市面买到的高级发烧线除了采用高纯度铜线之外,便是在几何结构上下工夫了。
3.铜之外的材料
铜线的外层可以镀上异金属以加强铜线的耐用程度,但也改变了音色,各施各法,实在无法用公式统筹起来。
除铜线之外,还有银线在极高级器材中也有用,但不多,只因价钱太贵。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银线的音色除了给人一种中高明快感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优点,最要命的是银线的低音厚度很薄,连中音的质感也不足,若以音响术语去评价它,银线的中高频相位是超前的(相对铜线来说)。
其实只要我们细想,你可否找到一家录音室是用银线来做讯号线,那么我们在家里用铜线就是跟录音室一样,全部以铜线作导体,我们且不理会银的导电系数是1(全部金属都以银的导电系数作参考对比),但是我们家里用的铜线实实在在与录音室所用的铜线,起码口径统一了,过电流的相位也是一致,那有何不妥呢,反而,我觉得用银线才有欠妥善之处。
4.燕瘦环肥•各有特色
喇叭线,讯号线,我们大致上可把它们分为两类,一软一硬。
软者是指,每一条线内股枝很幼,但股数较多,从股数最少的话筒线(十数股)到几百股的喇叭线都属软线类。
在家中从电箱拖线到墙里的插座的单枝单股线,称为:硬线。通常硬线用在讯号线上较小,但硬的讯号线往往不是硬铜线,而是在绝缘皮上用上了铁氟龙之后变得坚硬,兼有颇强的记忆力,但不要忘记,也有人用单枝单股的硬讯号线。
硬的喇叭线相对比讯号线的品种多些,但绝大多数是以五股到十数股绞合在一起为主。例如以7股1平方的绞在一起的。
5.软硬音色
软线和硬线是两样的音色形态。
软线的特性是:中频比较保守,低频拖长,空气感相对比较柔弱。总的来说音色属偏向于柔润丰满。
硬线的特性刚好相反:中音较为明亮,低频比较扎实,但最高的空气感相对量方面较小。
从搭配方面可以按放大器、音箱以至到CD机的特性上可以用线材来加以配合。例如, 声音偏软又或中频力度不足的放大器就可用硬喇叭线去配合以获得所需的音色平衡度。反之则用软线去配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讯号线的线芯本来是多股幼线,本质是软声线,但外绝缘皮用上了铁氟龙的高温胶之后,线体就变得偏硬了。这时,这条线就介软硬之间,就是低频比较紧凑,也有软线的高中段的柔润。但是,如这些线芯镀上另类金属的话又当别论。通常这类线的中频以上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异类金属的味道,小小的不多,因为只是在每一股线镀上薄薄的一属,算是调味吧。 




动态 DYNAMIC 力 的 认 识

很 多人对放大器的"力"这个字有些误解, 认为声音很大, 或力大如牛等。 说实话, 这种力是唾手可得的一种力, 在很多场合中可以听到, 例如迪士科的音响系统, 又或偶尔在经过卖唱片的地方, 店前放了一个大音箱, 放出震耳欲聋兼刺耳的流行曲。
音响中的"力"便是我们说的动态DYNAMIC。动态者, 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大小, 爆棚时大音压的"力"度。
如果你们曾经欣赏过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交响乐的话, 您一定尝过爆棚时的感人场面, 音压大, 亦绝不吵耳, 涌到身边的只是一层一层的声波, 而低频则像暗涌的潮水, 飘过来的感觉。
为什么现场演出会有这种令人舒畅感动, 但完全没有压迫吵耳的感觉呢?
没有压迫感是来自乐器本身的特性, 因为乐器或人声, 其本质就没有给人一种刺耳的特质, 另外在现场表演我们可以听到很琐碎、很微弱的乐器变化,事实上, 在音响重播时往往就失去了这些变化, 因而在听感上完全枯燥乏味。 如果在大爆棚乐章的时候,音箱发不出那些微小的变化,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大堆声音和很大的音乐而已。声音很有力是比较容易办到,只要找一部吵闹得很厉害而输出瓦数不必太大的功放便可。
到此, 我想你们思考一下, 你的家中可否容得下一支50人的交响乐团呢? 这个问题几乎是否定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家里的音响的音压按音乐厅与家中体积的比例相应地减少, 幸好人的耳朵会根据环境适当地调整音量的大小而不必担心。
但是动态──"力", 这个字在音响器材之中的另外含义是有压倒性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力"之前, 每一环节的器材一定要有很高水准的重播能力才可以获得"力"这个真正的意义。
在发烧音响中经常说的"力",其真正的意义是在电平很低时,乐器奏出来的绝对有很微弱的变化, 例如手指弹吉他时,手指和吉他弦线之间的触感, 小提琴的弓在琴弦上飞驰时的那种弓弦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动态的表现。 事实上, 并非很多系统可以很全面地做到这个要求,很多放大器只能在勾弦上做得到, 但中频以下的表现力,如小提或大提的木腔的轻微回响却未见出现。
你或许会问,这样的小电平叫动态吗?
以CD机为例,本来一般的动态从0分贝到90多分贝不等。如果以上限的90分贝为最大动态为例,在任何情况之下,音压已足够大声,如果整个系统是正常的话, 那么这套音响系统已经有90分贝的动态了(即0分贝到90分贝), 即其变化范围有90分贝。但是,有些系统在小音量时,无论是出错在哪个环节,小电平时的弱音是出不来的, 例如一些轻微的只有20分贝的电平,系统便无法重播出来,换言之, 这套器材的最低电平是从20分贝开始而已,结果其系统的动态的范围只得90-20分贝, 只等于70分贝, 这时我们便认为, 这套系统只有70分贝的动态。
发烧所追求的并非盲目追求高电平, 而是追求很难保留下来、稍踪即逝的低电平弱电平,偏偏这才是最考器材的一个目标, 我们需要的动态正是尽量发掘音乐深处的小细节, 而并非那种爆棚的大音压。
再举一动态的例子。在一个很大的场地里, 有一位乐手很用劲地拨动吉他弦, 发出很大的音响。这时, 你坐在这乐师前面, 音压当然很大了, 如果你这时候走到很远的地方, 你会觉得吉他的音量相对愈来愈细, 音量跟距离成反比, 这个连小孩也知道的道理。但是你会否发觉, 吉他所发出的声音虽然跟距离渐渐趋向细声, 可是吉他的强劲完全一点也没有减退。
这便是我们要表达的动态了, 这个情况跟音压完全分离, 一点关系也没有。说清楚点, 就是当通过器材欣赏音乐时, 这种动态表现的动态才是最珍贵的。在一些次等器材中, 这种动态是播不出来, 会令人产生没劲的感觉。
那么, 微弱的动态与爆棚有何关系呢?
绝对有关系! 如果动态范围足够的话, 那么爆起来就没有压迫感, 而且听起来轻松得多。 不过, 另外一点也不能缺, 那时低频的量与速度。 如果是好的功放, 除了有一定量的低频之外, 还要有正常的速度才可以产生动人的音乐味。 如果你播一次TELARC的"万宝路"就该知道低频的量与速度是否正常了。 在正常组合中, 两者应同时兼备, 低频既有实质的量感, 但也要有音乐中抑扬顿挫的速度感, 试试吧, 这CD片很难过关的。
发烧篇至此为止,最后还是要提一提大家,多动手去调试才是真正的获益。 





一台扩大机的音质优劣表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是预热不够,有时是搭配错误,甚至是因不同空间环境造成。若单纯就器材而言,电路设计、组件选用、机箱材质…等,也会造成各厂牌扩大机有不同的表现。 


机器愈重愈好声? 


君子不重则不威,虽然此重非彼重,但用在音响上似乎有些道理。有人购买器材前会先捻捻份量,kg数低的就不考虑。如何让机器重?机箱和变压器是两大要件。hi-end机常用铝质机箱,一是阳极处理(高污染)比较漂亮,二是不导磁;或是面板用铝材,其它部份用铁材。真要比重量,一定的体积,铁比铝重得多,而且铁箱的处理(通常是烤漆,少部份是镀铬),较不污染,费用比铝箱便宜。但就是因为有「不导磁」这个特点,铝质机箱还是到处可见。 


前级扩大机比较轻,因为没有大散热片,而且电源变压器功率容量也不大,所以很少有超重量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就不同,因输出功率高,所以电源变压器大,再加上滤波电容及两侧宽宽厚厚的散热片,就真的很雄壮威武了。 


输出功率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两台后级重量必然不等。有些设计师很注重电源变压器的功率容量,常安排在输出功率的六倍以上。例如100w输出的单声道后级,欧美机器至少会采用600w,甚至800w大火牛。日制扩大机就绝对不会如此费工增本,同样的机器,最多只用400w变压器。一来一往差了200~400w,重量当然不同。 


滤波电容也是要素之一,大体积电容俗称大水塘,其份量自然比小水塘足。纯a类后级更是免不了巨型散热片,再加上大变压器、大水塘,自然就是威武真君子。千万不要忽略小功率真空管机,单端输出立体声300b虽然只有7w×2,但它多出两只输出奥斗,若再算上choke及铁箱,几乎一定比60w×2晶体机还重。 


铜箱也不导磁,遮蔽特性也优于铝箱,重量更是让人尊敬三分。但铜板的不氧化处理很困难,若是电镀,就会失去铜的特性。故你看日制高级机,铜板或镀铜板常隐藏在机箱内部,绝对不能电镀,甚至涂上防焊油墨都不可以,一定要维持铜的「真面目」。笔者制作的机箱,都是全铝式,没有铁板。 


被动式前级既无大火牛也无大水塘,故份量最轻,有时旋转波段开关,机箱还会跟着晃动。增重之法,是加上铜板或铅块。别怀疑,确实有人这么做。机器重,有时一个人抬不动,楼上楼下若无电梯,还可顺便锻练身子骨。它的声音好不好是其次,但摆在家里很让人放心,不会有小偷得走它。 


环形、r-core及ei变压器 


若说扩大机是整组音响系统的心脏,那电源变压器绝对是扩大机的心脏。早期的变压器都是ei式,后来逐渐有r-core、cut-core双c式,现在则是环形torodial变压器的天下。有人误以为台湾不会制造cut-core变压器,其实十五年前国内就曾生产并外销过,笔者也采用过。只是工厂后来全力生产环形变压器,故知道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资历较浅的音响迷或制造商。由于cut-core变压器制造厂商纷纷转向生产环形变压器,因此订制cut-core变压器的数量要很大。这是因为卷制铁蕊的厂商愈来愈少,据说北部地区只有一家。


ei变压器有空气隙air gap,易造成高磁阻,使密集磁束容易外泄,r-core铁心就能消除空气隙。环形更理想,不仅损耗低、效率高,体型也比较小,故hi-end机差不多都采用环形变压器。你可以不喜欢环形,但必得承认它是目前晶体机的主流。不过环形也非零缺点,它的「抗磁饱和力」较低,故容易引发高频干扰;若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形变压器对交流市纯净度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环形变压器都外加隔离金属罩,或是将它独立装箱避免干扰。 


在香港,曾有人做过这种实验,故意将环形变压器的金属外罩拿掉,发现扩大机的音质有明显改变,拿掉前声音比较平淡,拿掉后声音比较鲜活;实验机种是美国mark levinson no.23后级。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振动、会发热,若异常发热就非好现象。但要先确定热源何在,以免冤枉好人,例如有时是因机箱传热所致。环形变压器的振动相当出名,甚至十数万元的进口机,如audio research、aragon,一公尺外都能听到变压器振动哼声。消费者的态度是:振动声理应没有,即便无法消除,此振动声绝不可被放大电路捡拾,再经由喇叭散发出来。 


输出变压器和电源变压器不同,电源变压器没有阻抗的要求,输出变压器却有。真空管输出变压器,特别是单端输出,几乎都采用ei形,因ei有空气隙。所以管机的世界,仍以ei变压器为主流。


前述环形变压器对ac电源的纯净度要求较高,要如何量测府上ac电是否干净?三用电表是量电压,完全无意义。至少要用示波器观察ac电压60hz的正弦波波形有无失真?相信我,在729大停电过后,应该都会有不小的失真。 


电流设定与工作类别 


请务必建立负载load的观念。不考虑线材,前级的负载是后级,后级的负载是喇叭。前级驱动后级,后级驱动喇叭,都要送出足够的电压。前级要提供多少电压才足以驱动后级?大约2v就可让后级满功率输出,绝少会超过3v,夸张一点,就说4v好了。后级是高阻抗输入,有多高?一般都设定在47k左右,再与前级输出阻抗并联,也有23.5k(电阻并联阻值降低,串联则阻值增加)。我们可以想象,将4v电压接到一只23.5kω(欧姆)电阻上,那流过此电阻的电流就是4v/23.5k=0.17ma(i,电流,a,安培)。依照a类的条件,必需是峰值电流的一半,故0.17ma×1.414÷2=0.12ma;写成纯中文就是:零点一二毫安。 


1a=1000ma,所以0.12ma的电流太低了,甚至1ma都还不到,因此胡乱设计,前级也都是a类的。pass的后级最近颇受好评,但它的输入阻抗只有10k,与前级输出阻抗47k并联,也有8.2k,依欧姆定律计算,4v/8.2k=0.49ma,所以纯a类的条件也不超过0.35ma。 


但实际设计时,不到1ma的电流是不行的,因为晶体管可能会因电流太低根本无法导通,晶体不导通就不能正常工作,故前级扩大机可以说都是超-超a类。 


你一定注意到前级扩大机从未标示输出功率,因为无此必要,但却会注明最大输出电压。前级的输出是电压,这与后级大不相同,后级的输出是瓦--w(v×a)。于是当后级接上喇叭,问题就多了,因为不单是阻抗,还受效率高低的影响。现在暂且拋开效率因素,我们只谈阻抗。为方便说明,以单声道机种为例。若是200w输出,就表示接上8ω喇叭时,扩大机最高会送出40v不切割电压,40v/8ω=5a,故5a×40v=200w;倒过来算,也可以知道200w的输出电流是5a。 


假设喇叭阻抗由8ω降至4ω,40v/4ω=10a,而10a×40v=400w!你看虽然扩大机还是同一台,但负载阻抗降低一半时,它的输出功率却提升一倍。但我们要关切的数字不是输出功率而是电流,由5a至10a,看似简单,却非每台后级皆能如此。再假设喇叭是2ω,那输出电流会高至20a,若后级扩大机的电流驱动能力不足,就无法避免电压切割的产生。所以大电流扩大机就成为目前hi-end机主流,甚至有些巨无霸进口机,8ω负载300w,而低至1ω负载,就有能力升至2400w! 


喇叭阻抗降低有两种情形,一是换用阻抗不同的喇叭,一是同一只喇叭,在动作时随着频率改变阻抗,某些喇叭更是明显。请特别注意:扩大机的输出电流和扩大机的消耗电流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以前述扩大机为例,接4ω喇叭输出电流是10a,但这台扩大机的消耗电流还不到2a。消耗电流是看ac电源这端,喇叭是后级扩大机的负载,后级则是电源插座的负载,消耗功率除上110v才是消耗电流。 


输出电流大、消耗电流也大,百分之百不是真空管机,而是少数需要几个人才能抬的晶体管机。输出电流高,宜接用粗壮喇叭线以降低阻抗;消耗电流高,也不宜选用太细的电源线。同一台后级,在欧洲地区使用可以用较细的电源线,但卖到日本就应配粗电源线,因日本的交流市电是100v。或许你又说:真空管灯丝要吃很高的电流,所以很耗电。一支6922的灯丝电流要330ma,三支就接近1a,故管机变压器,灯丝电压是粗线,屏极电压是细线。正因灯丝电流高,所以管机电路板上灯丝电压铜箔要宽,否则有可能会引发哼声。 


但真空管输出电流极低,还不是普通的低,常以ma做计算。而晶体管,只要是功率放大用,随便都有7a。由于喇叭是低阻抗负载,以电子学的立场言,真空管并不适合做后级。有人用250w管机推dynaudio喇叭,但发现推不好,换成150w晶体后级就一切搞定,原因就是管机后级没有输出电流这种规格,它是电压控制组件。 


再谈纯a类扩大机的电流设定,其条件也与「负载线」有关,比较通俗而实际的说法是:输出峰值电流的二分之一。比较学术性的说法是:在无讯号或讯号周期,屏流或集流360°均有电流。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你得先解决散热的问题。 


有两个疑点可探讨,一是有没有纯a类线路?二是纯a类能否将失真彻底消除?以技术者自居,笔者常会说放大线路没有a类或ab类之分,当静态电流设定在峰值电流一半时就是a类,反之就不是a类。再以上述200w后级为例,8ω负载输出电压是40v,输出峰值电压就是40v×1.414=56v,故输出峰值电流是56v/8ω=7a,故a类之电流设定是3.5a。 


不过是3.5a,看起来也没什么。但a类200w要施加约±75v的工作电压,3.5a×75v×2=525w!200w输出却超过500w消耗。 


因电流大、热度高,所以a类后级一般都在50w输出左右,以免弄成庞然大物。ab类的电流设定就小得多,几乎都不到1a,热度方面也温和许多。但ab类偏流低,那也是指静态偏流或无讯号偏流,在工作时,其偏流也会随着输入讯号的增高及低频出现而上升,当无讯号输入时,偏流又会回到设定值。 


a类可消除交越失真,设计妥当的ab类也有此功能。但扩大机的失真成分不只交越失真一种,因此a类也不是万灵丹。 


现在的消费者愈来愈聪明,已经会问输出电流是多少?这很难准确的回答,有些进口机在说明书上印的数字是海阔天空。输出电流可经由实测知道,绝对不是将功率晶体的集极电流当成输出电流,这是欺骗。例如英国audiolab 8000a综合扩大机,宣称输出电流17a,它是将2sa1494/c3858功率晶体的pc当做输出电流,这是误导(欺骗?)消费者,最多只能宣称8.5a。 


若不是大电流扩大机,接低阻抗喇叭会烧吗?可能性很低,在测试时,接低阻抗纯电阻可能会烧,但接喇叭却不太会,因喇叭是抗性负载。 


b类扩大机就非常少见 


在电子学上,效率甚高的b类放大是不适合音频扩大机使用,其输出级在无讯号时工作于截流点,因完全没有偏流,故绝对不发热,也绝对不振荡,但交越失真就不能避免。按理,音频扩大机是不会采b类设计,但曾经出现过,而且人人说好听。 


此产品是英国制造,naim的nait综合机,设计者为了消除因交越失真引发的刺耳高频,只得将正常高频大量衰减---1khz就开始衰减,牺牲高频细节换取永不发烫。此综合机也内置散热片,但纯为增加重量用。 


很多满脑子只有a类的人,听到这台英国机器也都赞美好声,但却不知它是以b类工作。其实此机也有巧思,在其它部份用心甚多,将高频大量衰减,因此经常能以b类力搏a类。 


单端、推挽及差动 


通常我们谈论扩大机的电路结构,都是看输出端及输入端,特别是输出端。晶体扩大机输出结构,目前几乎都是sepp-单端推挽,这是全对称式结构。而真空管后级,则是推挽及单端两大类。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真空管的推挽和单端是两样东西,为何晶体管能够将单端和推挽搞在一起,成为一种电路结构?这就是晶体管和真空管先天性不同,晶体管有互补对称组件,真空管却没有。 


真空管后级,特别是国产品,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单端single-end的天下。单端的输出功率低、频宽窄,但搭配高品质输出变压器,细节很丰富。单端的输出变压器要有空气隙,故环形不适用。推挽的功率较高,两端延伸较佳,但细节稍差。 


push-pull推挽管机后级的输出变压器不需空气隙,但有人想到:若是推挽管机采用具空气隙的输出变压器不是两全其美?美国似乎也有这种产品上市。单端好,还是推挽好?只要设计得当都有好声,不良的设计都只会带来衰声。国外管机名厂,有的单端及推挽都做,有的只做推挽,甚至连超级管300b都不用,例如audio research。 


晶体机原本都是单端推挽全对称式,但最近却有人吹绉一池春水,此人即是顶顶大名的尼耳颂?帕斯-nelson pass先生。pass自组公司后,推出的前、后级都是单端输出放大,而且采用全mos fet,线路结构也很简单,让很多管迷暗自欢喜,因为不但是单端,也是simple is the best。 


单端频宽窄,不是随口说,而是可经由数学公式验证。至于线路的简单或复杂,也绝非简单就是美,或少只香炉少只鬼一句话带过,因绝大多数hi-end机,其线路设计仍走复杂路子。pass的高级机种不采单端,又走回差动放大结构就是明证。其实pass单端mos后级扩大机在美国上市已超过12年,但卖不出去。有位聪明人接手销售,他专挑管机打,十打九赢,所以很快就声名大噪。pass后级与真空管后级相比,自然是赢面居多,但与brumaster相比,就输一大截。nelson pass也很聪明,立刻放弃单端,走回全对称老路子。 


输入结构,晶体机以单差动及双差动为主流,少部份采用推挽。自从john curl首次在jc-2前级上采用fet单差动,往后fet单差动或fet双差动就被大家习用。 


推挽输入很少人用,它是电流回授不是电压回授,频宽较宽,组件要严格挑选配对,否则问题百出。在台湾,只有笔者在用。推挽输入,并非正确名称,应该是「非差动式全对称输入」。电流回授频宽优于电压回授,没有共模失真,但设计困难度较高,故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笔者惯用全对称fet推挽输入。可能是笔者用此名词已有一段时间,故很多人也跟着用,将「推挽输入」也挂在嘴上。由于笔者常会公布线路,故最近似乎有国产厂商推出「fet推挽输入」前级上市销售。 


一般常用的晶体管是bi-polar双极晶体管,它有npn及pnp互补对称组件,场效应晶体管fet及金属氧化膜场效应晶体管mos fet则有n-ch及p-ch互补对称组件,这是真空管完全不具有的特性。双差动是全对称互补放大,单差动就不是。有些设计者只用单差动而不用双差动,考虑主因是npn及pnp的特性并非完全相同,pass的单端扩大机,全采用n-ch的mos fet,除配对容易外,也顾及p-ch的特性比较差。 


精确的挑选配对非常重要,不论晶体管或真空管皆是如此。很多进口机的功率晶体配对非常随便,误差甚高。因精确配对很困难,为了降低成本,只好提高误差率。 


音量衰减器的阻值及品质 


前级扩大机具有音量调整功能,所采用的音量衰减器又位居讯号路径上,故对音质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大致上音量衰减器可分成传统旋转式、马达驱动式、电阻级进式及数字控制式几种。 


旋转式音量以日本alps最多见,其材质是碳膜(或金属皮膜?),品质稳定价格也低廉,日本东京光音tkd及英国p&g则都是导电塑料式conductive plastic。导电塑料音量价格较高,英国p&g价钱更贵,一只音量衰减器有时可以买一台cd唱盘。欧美进口机常用一种白色小型音量衰减器,其材质是陶瓷,但也有导电塑料式,外观完全相同,得依型号辨认,美国dale及法国sfernice都有这种产品。马达驱动则是配合遥控,与材质无关,据笔者所知,好象只有alps生产马达带动式音量。 


级进式音量是用波段加装电阻制成,音质优劣,除取决于电阻外,波段的段数更是重要。个人认为23段的级进式音量是个安慰剂,十多年前日本sansui早就证明一定要71段以上才有实际效能,没71段至少也要49段。多年前,英国hi-fi news&rr杂志上有人做实验,以电阻分段式与p&g相比,结论是要128段才可以!我原本有这本杂志,由新庄搬到中和时搞丢了。 


数字控制式音量已逐渐出现在高价位欧美机种上,它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数字控制精度大幅提高,二是即使纯听音乐不玩av,遥控操作势必不能避免。 


音量衰减器有阻值及曲线之分,用于音量大小调整,不论传统式、级进式或数字控制式,都应该是对数型,通常是a type。有些国产品故意用直线型b type做音量衰减,转一点角度音量就很大,让消费者误认扩大机推力十足,其实是音量在搞鬼。对数型a type在某些国家是s type,这并无统一标准。但音量衰减器如同相机的镜头,不要最大也不要最小,若转至中间附近位置,比较容易得到较好音质。 


晶体机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阻值都不会很高,大概在10k左右,其值与后级负载阻抗有关。日本yamaha曾发表过白皮书,声称音量衰减器阻值以8.2k为最佳,但此阻值势必要订制。真空管前级之音量衰减器,阻值比较高,有时高到100k以上。能不能用低一点阻值的音量?国内管机制造商虽多,据笔者了解,他们只是依照前人做法,根本不敢尝试低阻值音量衰减器,其实用10k绝无问题。 


音量衰减器是可变电阻,阻值误差比固定电阻高出许多,大约是20%。立体声前级通常只采用一只两层式音量衰减器,此时就要考虑连动误差的精确度。阻值误差和连动误差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故以三用电表测音量阻值是毫无意义。连动误差以db表示,一般品大约在3db左右,高级品是1db,若特别要求订制,可以降低到0.5db。 


连动误差高,在实际使用上会不会一声道声音大、一声道声音小?音量衰减器,左旋到底及右旋到底,这两段区域的连动误差最高,愈往中间位置转就愈平顺。向左旋,音量最小,但衰减率最高;向右旋,音量最大,衰减率最低。这两段状况很极端,应避免停留。所以「九点钟位置声音就很大」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十一点钟位置才比较好声。


关于音量衰减器的阻值,虽然10k没问题,但考虑衰减量,我的看法已与以前不同,20k似乎比较理想。因为5k~10k的衰减量大约是70db,20k~50k是80db;衰减量应该不低于80db。 


平衡式输入的目的 


jeff rowland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明平衡式的好处,可消除共模失真,提高共模拒斥比cmrr。其实降低cmrr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施加稳压,或采用高阻抗恒流源,根本之道是不要采用差动放大以彻底消除共模放大。前述非差动式的推挽输入就不会产生共模放大,jeff rowland似乎也逐渐了解,在最top前级扩大机上,反而改用变压器做平衡式接续。 


目前最流形的rca端子,最被人垢病的是拔插时产生脉冲,以及高频响应不够,不适合数字及视频输出。但这几年rca插头插座也进步许多,高级品都是铁弗龙teflon绝缘,电容量都比以往低,所以cd及dvd的同轴数字输出不一定非得采用bnc插座。但bnc及三端cannon/xlr平衡式端子都可以锁或扣紧,比rca接触确实。bnc插入时是负端先接,拔出时是正端先离,故不会产生脉冲。 


平衡式接驳,除正相讯号及地端外,还要多出负相讯号。正相讯号是hot,负相讯号是cold,地讯号是gnd。纯平衡式前级,其放大电路应有四组,每声道两组,此时音量衰减器为四联式。由于纯平衡式前级制作不易,故一般具平衡式端子的前级,常采用简单的反相电路,将正相讯号反转为负相讯号。不用反相电路,用变压器也可以,因此时是一比一传输,不需电压增益。但质优变压器不便宜,例如jensen,比反相电路还贵许多。后级的平衡式输入有时音质不佳,主要的原因是未做阻抗修正,因为正确的阻抗补偿也非易事。但长距离传送,确实仍以平衡式讯号线接驳较佳。 


恼人的哼声与嘶声 


许多英国制扩大机,或是大多数真空管机,在无讯号输入时就会透过喇叭发出哼声或嘶声。这种多出来的声音理应避免,它绝对会对正常乐音造成不良影响,消费者应养成基本判断能力。方法是:先将cd唱盘电源切掉,将前级音量旋钮左旋到底,然后贴近喇叭听高音及低音单体有无异声发出,人耳距离喇叭25公分时应该听不到任何哼声及嘶声。可是喇叭效率有高有低,高效率喇叭自然丝声比较明显;也与环境噪音有关,用仪器实测比较准。 


第二步,将前级音量慢慢右旋至最大,若哼声及丝声仍听不到,是优良品;若哼声及嘶声随着音量转动变大,就特别小心。有人一生伴随哼声听音乐,但听到的并非正确的music,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到处吹嘘。 


不仅哼声及嘶声,有些扩大机在切换讯源时还会因脉冲发出碰--的声音,这绝对是设计不良所导致。有些机器以继电器做切换,根据莫非定律,表示原设计可能有问题。或是输出端有直流,对喇叭或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都会造成伤害。美国ps audio及英国musical fidelity在输出直流特性方面,表现很差─常有持续的直流输出。 


大功率后级在开机时,常会因主滤波电容器瞬间充电让屋内电灯「暗」一下,有时也会带来电流冲击,而且开机、关机次数多,也容易烧毁电源开关,因此都有保护措施。少数前级扩大机未设电源开关,电源线接上就永远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千万不要以延长线来关机,那是很危险的。 


低输入阻抗的优缺点 


真空管及fet、mos fet都是高阻抗组件,但与电路的输入阻抗无关。pass单端采用mos fet,但输入阻抗仅10kω,而cello则高至1mω,1mω=1000kω。将输入阻抗压低,阿猫阿狗都会做,但将输入阻抗拉高,然后又不会出问题,就很困难。从纯技术观点来说,降低输入阻抗是保护自己,也就是说,若该机提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工作可能会不稳定;故以技术能力言,cello优于pass。 


后级的输入阻抗低,前级会比较难推,但影响还不是很大,而且低输入阻抗后级也不多见。高输入阻抗,最明显的缺点是杂音大,若能做到完全没有noise,那就是本事高。 


电源分离及电池供电 


进口高价前级扩大机,差不多都是两件式,多出来的就是电源供应机箱。由稳压电路到放大电路的联机,绝对是愈短愈好。因此电源箱应只有整流及滤波,其电压送入放大器机箱后再做精密稳压。有某国内厂商销售真空管前级,电源独立供电,但哼声依然无法去除,就是稳压与放大器相距太远。电池供电也是一样,电池特性更难掌握,更应再经稳压。 


稳压电路有简单也有复杂,某些电路并不要求精密稳压。一般说来,前级都有稳压,后级大多没有稳压,如果有,也不含输出级在内。因为整台后级都施加稳压,那稳压比放大器还复杂。 


其实电源不一定要独立装箱,将放大器和变压器装在一起,只要处理得好,一点哼声都不会有;若处理不当,电源分离也依然毛病百出。此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有些综合扩大机,其音质比前、后级分离还要好声。 


采用电池做主电源,音质表现通常会比较好,但市面上能买到的铅蓄电池,体型都很庞大,而且也需要充电电路。真空管机的高压比灯丝电压重要,但高压几乎不可能采用电池供电。另一种选择是计算机不断电系统,但要选购on-line在线式,它的输出是正弦波而不是类正弦波。 


被动组件的选用 


若是国产品或套件,类似电阻、电容这些被动组件,很少人会用台制品,因消费者会排斥。其实国外很多生产发烧电容、镀金端子、发烧线材的公司,常只是拥有品牌及办公室,工厂就在台湾、印尼或马来西亚。德国restek就采用台制电阻,但音质并不差。 


电阻的选用,重要的不是误差低,而是杂音低、电感量低,某些时候特别要求是无感电阻。因电阻引发杂音的机率并不高,扩大机发出嘶声,常是因变压器、接地不良、高输入阻抗,及电流设定不当所引起。在扩大机中,电容也很常见,有平滑滤波、反交连、旁路及交连几种作用。生产电容器的厂商也很多,品质及价格也不同。我知道国内有某位张姓评论员厌恶日制电容,但试听采用日制电容的进口机,却每次都是满纸赞美,完全在欺骗自己、消遣读者。 


有一阵子在台北光华商场地下二楼可买到avalon、infinity、mcintosh喇叭分频器中使用的名牌电容,它们都是台制品。你会忧虑它的品质吗?无此必要,因为台商是根据国外列出的规格制作,品质绝无问题。现今信息发达,时日一久,消费者终究都会知道真像。 


改机及自己装 


有人专门做改机生意,但决定改机前请做好心里准备:就算是只更换电源线,也会丧失代理商提供的售后服务。改机有不同的层次,低手只能换换电容、电阻或焊锡,常是改变而非改善。高手是先了解电路及电压、电流的设定,然后才动手修改。由于厂制机是大量生产,为降低成本难免有所妥协,故改机也有其道理。但改机应寻求高明,否则花了钱只能换取不一样的声音,那不如不改,还能保有售后服务。


高手不多,低手却不少。电路搞不懂,就只会改保险丝、电容器。我曾经改过英国cyrus 2综合扩大机,它的mc唱头放大器有哼声也有嘶声。若是交给低手改,一定是把电容器加大,这是唯一途径。我不是低手,检查过后发现是电流设定过大,将1.5ma弄成15ma;也就是说有一只恒流源电阻装错了!例如应该是12k,原厂插上1.2k,故电流值提高10倍。将正确电阻装上后,哼声及嘶声都不见了。所以高手改机,一定是从电路下手,而不是从组件更换下手。 


自己动手装也是方法之一,国内各式音响套件品质也不差,也有完善的组装说明,非科班出身的入门者也能一次就成功。但现在的自己装,已不是为了省钱,有时比买进口机还贵,它可以提供高音质及满足你的成就感,例如本公司供应的套件,比日本原装进口还贵。当然在品牌形象上,购买进口机还是远比自己动手装有面子。 


一个小小的测验 


入门篇及进阶篇看完后,希望你能将高阻抗负载与低阻抗负载分清楚,后级是前级的负载─属于高阻抗负载,喇叭是后级的负载─属于低阻抗负载。文末来个小小的测验,很简单,用想的就行,不必动用纸笔。 


假设你有前级、后级、喇叭,但聆听室很深,深到20公尺。而为了连接此三件器材,假设阁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18公尺长讯号线配2公尺长喇叭线,二是2公尺长讯号线配18公尺长喇叭线;请问你选哪一种接线方式? 


正确答案是第一种,讯号线可以长,但喇叭线要短,因喇叭是低阻抗负载,连接线愈短愈好。我使用的「具方向性」前级至后级讯号线,公司的长度是5公尺,家里更长到7公尺;放心,no problem! 












以物理与音乐的角度来思考音响奥秘 

日本资深音响发烧友菅野公彦说,在台湾三年当中,他深切体认台湾人的可爱之处,所以准备把他所了解的音响奥秘留在这里,还特地把先前留在日本的多年音响研究资料带过来,准备在回日本之前公开与台湾的音响迷共享。在此,我代表「音响论坛」读者感谢菅野公彦的好意。 
一开始,菅野就写了「闻」、「听」二个大字。他说,「闻」就是打开大门用耳朵听事情,而「听」要用十四个心(右边部首)来听;所以闻是用来听一般事情的,而听则是用来感受音乐的。没想到这位日本人竟然对中文有如此的造诣,看来菅野的艺术家气质已经超过音响设计者的身份了。 
日本的科技那么发达,新材料的研究也很有成就,可是日本音响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何却不如欧美等国呢?这是许多音响迷的疑惑,也是我向菅野公彦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观察是:日本音响工程师大多以电子的角度去研发音响,对音乐的了解却不够深刻,问题是音响器材并非家电产品,而是用来再生音乐的器材,所以必须把制造音响器材看待成制造乐器。由于他自己学物理出身,能够在电子领域之外以物理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音响器材,所以才了解到许多音响的奥秘。 


吹一口气声音会更好 

音响的奥秘在那里?在于许多用耳朵可以分辨,却不容易用常识去解释的现象。可是,好听的事实一直存在那里,所以需要有人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密。菅野公彦举二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焊锡,另一个就是线材的外皮颜色。他说以前曾有老师傅告诉他,用焊锡进行焊接时,如果马上对焊点吹一口气,这样焊出来的器材声音就会比较好听。他就按照老师傅的说法,焊制了一部器材,并且与一般焊法进行比较,结果连非音响迷也听得出其中的差异。为什么呢?菅野公彦发挥了研究精神,把二种焊锡分别刮下再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二者的锡与铅(焊锡最主要的二种成分)混合情况不同。因为锡的溶点是232度,铅的溶点为327度,如果焊锡加热溶解后令其自然冷却,就会因为锡、铅冷却速度不同而使成分分开。反之,在焊锡加热溶解的瞬间吹一口气,锡与铅的成分就会因为强制冷却均匀混合。就是因为焊点上的焊锡是否能够均匀混合,因而左右了声音的好听与否。 
问题就此结束了吗?还没有,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为何吹一口气就能让锡与铅均匀混合,菅野公彦更进一步量测,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吹一口气,竟然就瞬间让焊锡降低了30度左右。这就好象古代炼剑,一定要反复把烧红的铁浸入冷水中一样奥妙。 

含银的焊锡不一定好 

除了焊的方法之外,席间也有人提出不同焊锡成分的问题。菅野回答说,最好的焊锡其实就是锡与铅的成分,许多人认定含银焊锡会比较好,其实银是很容易氧化的材料,所以这种焊锡在前六个月高音部份会比较华丽,但是六个月之后声音就开始劣化。还有一种焊锡里加了铜,听起来低频会比较足,不过铜的溶点高达一千多度,所以必须先磨成细粉末再加入焊锡中。至于美国军方用的焊锡则是加钨,目的则是为了强固焊点,让军事电子设备不容易因为碰撞拉扯而造成焊点脱落或是冷焊。不过,钨的溶点达三千多度,同样也是要磨成细粉再掺入焊锡中。 

线材外皮最好是黑色或灰色 

第二项好声的奥秘在于线材外皮的颜色,这也是菅野公彦从物理的角度观察而得。由于他自己喜爱陶艺,所以知道大部份用在塑料外皮的颜料里都有金属成分。这些金属成分虽然很微量,也会对流经讯号起负面作用,唯有黑色与灰色的外皮不含金属成分(它们含的是碳)。于是,他将器材的全部配线都使用黑色线材,结果声音果然比较好听,而生产线上为了方便装配而使用不同颜色线材的器材,声音就没有那么好,后来Exclusive器材的内部便改用黑色配线。读者们,请检视您所使用的线材,看看是否五颜六色?下次请换用全黑色或灰色的线材。 
为什么颜料里的金属成分会劣化声音?菅野公彦并不是瞎猜,而是经过实验证明的。他把二种线材作了噪声测试,结果发现含有金属成分的线材噪声比较高,不含金属者噪声就比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说其实线材就好象天线,会吸收空气中各种电磁波,假若外皮里含有金属成分,其所吸收的噪声自然就多了。 

碳与硅的配方 

在Exclusive部门时,菅野还发明了一种硅与碳的配方,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电磁波,掺在线材外皮的材料中还可以降低线材的噪声。不过这项配方的成本很高,所以一直没有用在线材上。当菅野以这个配方向日本政府申请专利时,相关单位很惊讶,还问他怎么会知道这种配方,因为这种配方与美国军方用在U2侦察机上的涂料相似!在菅野提出专利申请的第二天,日本住友公司也提出类似的专利,他们发现把这种涂料掺入磁砖中贴在建筑物外墙,可以有效的防止电视的「鬼影」。当然,住友没有申请到专利,因为已经被菅野捷足先登了。 
在Pioneer服务期间,菅野申请了很多有关音响的专利,照理来说光拿专利费就可以不愁吃穿了。不过,他说日本公司有规定,凡在上班期间所申请的专利,其专利权都归公司所有,他只是每件专利拿到五千日圆的奖金而已。他还说,在日本许多研发单位的人员都会被要求每个月要交出二项研究成果,所以有些人为了交差,免不了也会胡乱想一些怪点子,难怪日本工业会那么强。看来论坛也要要求编辑们每个月提出一项调整音响的心得才行。 

噪声存在于扩大机中 

噪声是否只存在于线材上呢?不!噪声存在于所有音响器材中。菅野说假若我们用一种Crystal制成的麦克风连接上耳机,放在器材里面去听,就会发现整部器材一直在发出噪音:变压器有噪音、电容也有噪音、机箱也有噪音。如何把器材内不该有的噪音去除,就成了好声的第三个重要秘诀。为了去除机箱的噪音,Exclusive的器材底部使用Honeycomb结构来避震,藉以降低机箱噪音。其实,近年来全球的音响迷也都知道振动、噪音对声音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各种抑制振动或降低噪音的设计。 
对于喇叭箱体的材料,菅野也透露了Exclusive的研究心得。喇叭部门曾经研究过多种箱体材料,最后发现箱体材料并不是愈硬愈好,而是要适度的让箱体呼吸(振动),箱体内则要尽量降低声波打在内壁的反射效应。单体锁在箱体上,单体框架与箱体的接合处也必须处理,最好让框架与箱体紧密结合。 

最好的喇叭振膜材料还是纸 

至于喇叭单体,是否金属或陶瓷材料等就会是最好的呢?菅野摇摇头。他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喇叭单体振膜材料还是「纸」,因为纸的内部残留音最少,发出来的声音最自然,TAD单体振膜到目前还在采用纸盆就是这个道理。既然纸盆有这么好,为什么近年会被那些塑料振膜所取代呢?这是因为制造纸盆振膜的技术非常高,而且能够制造的厂家愈来愈少,而塑料振膜制造容易,只要有简单的机具就能大量制造出来。 
看来,古董喇叭被日本人奉为宝贝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那些纸盆都是音响工业黄金时期的制品,难怪以前的音响虽不一定好听,但至少声音不会刺耳。中、低音单体要用纸盆才会更好声,那么高音单体呢?我也问了这个问题。菅野说高音单体还是丝质振膜比较好,因为它的声音比较自然。 

避震与线材方向性 

在说到喇叭摆放部份,他建议如果要避震,只要在喇叭底下垫四个小三角形长条木块加上一小块毛毡就很有效(不是三角锥,而是像小孩子画屋顶的那种三角形状)。此外,喇叭底下假若垫砖块,二块砖块不要平行,而是要呈八字形。而且与喇叭接触的地面要愈坚实愈好。总之,外在的振动是喇叭的大敌。 
喇叭中间摆放电视,对于声音会不会有影响?菅野说会有影响,因为电视就等于一个大反射体,反射出不该有的声音,扰乱了左右喇叭所发出的声波,会让声音听起来定位不清。不过改善的方法也很简单,他说只要在电视上覆盖厚毛毡就可以了。 
线材有没有方向性?这是许多音响迷所关心的。菅野说线材的确有方向性,不过倒并不是厂商特别制作的方向性,而是线材抽线时的方向性。在工厂制线时,是用铜棒一直抽,把铜棒愈抽愈细变成铜线。由于铜线都是朝同一个方向抽出,所以铜结晶也会呈现一致的方向性。通常,喇叭线材外皮字头的方向要与扩大机连接;假若是前后级讯号线,字头方向就要与前级连接。 

后墙处理可以抑制吵杂 

假若声音听起来乱而混浊吵杂时,要怎么办?菅野也教读者一招,那就是在喇叭后墙布置高音吸音材料,用以吸收吵杂的声音,同时还可以把吸音棉卷成筒状放在左右二边墙角,声音就会更干净。万一喇叭后墙就是窗户怎么办?假若窗户只有半墙,至少窗户以下的墙面可以依照上述方式处理。府上若是有大瓮,他说把它们摆在喇叭后墙,也会让声音变得干净清楚。菅野强调,与其把大笔钱花在更换扩大机上,倒不如把喇叭后墙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来得有效。这个看法与我不谋而合,我说过几次,如果要解决声音太吵的问题,可以在喇叭后墙做吸收高频的处理。不过,喇叭后墙本身最好是坚硬的,这样才不会因为墙面振动而吸收中频与低频。记住,我们要吸收的是高频,而不是中频与低频。 
再来,菅野说到喇叭投射角度。他认为喇叭最好要有向内的投射角度,而且聆听位置要在投射角度交叉点的后面。咦!这种方法不是与我所提倡的「螺孔摆法」有些类似吗?看来喇叭摆久了之后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看法。 

老人的耳朵灵光吗? 

菅野还提出了他对工作温度的看法。一般人都认为器材要预热才会好听,但是依照他对电子组件的了解,除了电容器以外的组件都是温度愈高特性愈差。所以,他对「热机」这件事提出合里的怀疑。他认为,热机会好听的原因除了温度的猜测外,有可能是耳朵对声音的适应与自动调整,而非器材愈热愈好听的道理。 
提到耳朵,他也谈到老人耳朵听音响的问题。依照他的看法,老年人的确对于高频率基音有听觉衰减的问题,不过听测试音与听音乐却是二回事。耳朵对于泛音有补偿的调整,所以老年音响迷对于听音响耳朵还是可以很灵光,这就好象老指挥大师依然能够把乐团的声音调弄得非常美好一般。 
谈到线路设计的接地问题,菅野说接地的顺序非常重要,除了每级的接地要分开之外,按照讯号流经线路板路径的顺序接地更是绝对不可马虎。如果把线路图上所画的接地点随便接在一起,声音品质将会无法提升。菅野在谈接地时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而是用实际测试的结果左证,而这些测试都是在Exclusive部门所完成的研究工作。 

动物、植物对音乐会有反应 

Pioneer除了研究音响之外,也研究音乐对于动、植物的影响,这种研究在日本已经持续进行二十几年了。读者们可能看过日本松阪牛肉要经过音乐调剂肉质才会好吃的报导,这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日本人多年的研究心得。菅野说,Pioneer曾经把做喇叭用的磁铁围绕在水管旁,让水经过磁场再灌溉西红柿,结果西红柿果实长得非常硕大。牛如果听探戈音乐,牛乳产量就会增加;蛋鸡听溪水的声音,蛋的产量也增加了;给玉米听噪音,玉米就长得不好。 
除此之外,他也以自己的亲自体验来说明胎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他说当自己的太太怀大儿子约七个月时,每天都听法国作曲家卢利的「嘉禾舞曲」。儿子长大后有一天突然以口哨吹出这首曲子,说是脑子里自动就浮出这首音乐的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对胎儿的影响。 

LP的好听与Alpha波有关吗? 

那晚,李富桂提到猫听了CD的声音会跑开,听LP时就不会这件事。菅野说他并不知道原因,不过人的脑波里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出20KH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却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脑波起共振反应,所以没有LP那么好听?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lpha波起了共鸣。以上这段是他的猜测而已。 
其实,音乐对动、植物的影响研究早已小有成果,而音乐对于人类的影响也有许多机构或科学家持续研究中。目前已知音乐可以影响情绪,也可以治疗某方面的疾病,不过其效果因人而异。到底这是因为音乐与内分泌、脑内啡(Endorphins)以及Alpha波的相互影响还是另有其因?这仍有待研究。不过,每天回家听到美妙的音乐,的确能够令我疲意全消,对生活充满向往。对了,假若您对这方面有兴趣,不妨买「莫扎特效应」(Don Campbell着)一书来看。 

扩大机重质甚于重功率 

对于扩大机的输出功率,菅野的看法与一般扩大机厂家不同。根据Pioneer的研究,假若扩大机能够把单体反馈回到扩大机的反电动势控制得很好,100瓦的功率输出就很够了。与其把扩大机功率做得很大,倒不如先设定在中功率(例如100瓦),然后把扩大机的「质」大幅提升。他说目前为了商业考量,功率小的扩大机都卖得比较便宜,当然就无法在「质」方面要求。而大功率扩大机不仅组件负荷大,而且扩大机内噪音很大,因此在「质」方面也无法有效提升。以他的看法,最好的扩大机就是100瓦左右,能控制喇叭反电动势,音质又美的扩大机。 
其实,假若有效率够高的喇叭(100dB以上),5瓦的300B管机就可以让屋顶掀起来(这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问题是,喇叭效率愈高,扩大机素质就要愈好,否则所有存在扩大机里面的「垃圾」通通会一览无遗。 

音响充满未知的奥妙 

设计音响器材不能只从电子角度着手,还要就物理与音乐角度去思考,这是菅野多年研究音响的结论。从电子的角度来看,音响无疑是低阶的技术;从物理与音乐的角度观察,音响器材如何发出好声则充满了未知的奥妙。也因此,音响器材的设计、制造与使用才会充满变量。对音响诸事认知愈浅,就会自认为愈懂,也会因此而自以为是。唯有随时怀着谦虚的心去面对音响,才有可能一次又一次的解开音响好声的奥秘。

========================================

 老音響迷談老器材


◎楊德宜

原本在我的規劃當中,「音響論壇」十週年應該要談一些當今頂級的器材,方式可能會像五週年時由各位資深主筆與業界高手來聯合推薦,告訴讀者在他們心目中最Hi-End的器材有哪些,最值得購買的器材又是哪些。不過正如同總編先前所說的,近年來音響器材的價格實在高得不合理,許多廠家每推出一款新器材,價格就跟著向上飛漲一大截,所以我們決定在論壇過十歲生日的今天,乾脆來和大家談談過去十年當中最值得回味的音響產品。「老音響迷談老器材」這個標題可能下得太過嚴肅了些,一來列名其中的主筆其實跟「老」字扯不上什麼關係,二來這些器材也不見得老,只是目前都已不再繼續生產罷了。

器材停產可能有很多理由,並不見得是廠方發現了新的設計重點,有時候成本控制、市場導向往往才是決定因素。隨便翻開一本五十期附近的「音響論壇」,您會發現廣告頁中的器材尚在生產者寥寥無幾。而那些曾經極富盛名的器材目前在哪裡?在某些懂得鑑賞之士的家中?還是在二手音響店裡滿佈塵埃?抑或是至今仍堆放在代理商的倉庫裡?大展時看見有些代理商拿出存貨出清,昔日一套擴大機的價格會讓人瞪大眼睛以為聽多了一位數,現在的出清價格卻比家中的頂極線材還低......

我們並不是要鼓勵音響迷們放棄現役產品,專注於搜尋這些可能難得一見的器材。推出這份推薦名單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讓讀者們知道,這些閱機無數的資深音響迷經歷過這十年後回頭看,是哪些停產器材最讓他們懷念不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瞭解這些曾經深具意義的器材,或許更能夠讓您看清楚音響多年來的發展走向,還有如何在新一代器材中選擇自己最適合的產品。

要請您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每一位主筆都是以「最好的聲音表現」為選擇依據,也並不是每一位主筆都會考慮到維修、使用年限、二手行情的問題,所以這並不是一篇「二手器材推薦名單」。我們的題目是「過去十年中最令你念念不忘的器材」,條件是該機種必須已經停產(所以現役產品一律不能考慮),曾經在過去十年中進行生產(所以骨董機全部除名),並且被主筆們視為「經典器材」的產品。張典齊醫師、李凌(陳弘志)與賴英智還在來稿中一再強調選擇的重點,並且告訴讀者們許多礙於規定而未能列出的遺珠之憾,但為求版面完整性未能一併刊出。下一期江俊德將會走訪幾家二手音響商,為大家簡單介紹選購二手器材的狀況,屆時將會把各位主筆的建議一起告訴您。

◎劉仁陽

光悅Rosewood

這也是過去我使用的唱頭之一,日本器材在聲音的表現上,往往很難受到日本以外音響迷的青睞,但這顆光悅唱頭卻是出乎意料的好。經過適當的調整之後,中頻段的質感已達藝術境界,空前絕後的表現經常讓我懷念不已。聽聽光悅Rosewood唱頭播放小提琴演奏,逼真的擦弦質感以及強烈的箱板共鳴,感動得讓人由衷佩服,甚至勝過目前使用高科技設計的訊源器材。可惜我的光悅Rosewood已經過度使用,在無法購得新品的情況下,留下永遠的回憶。

Leedh CD F1 Classic

是不是寫錯了?為什麼沒聽過這個牌子?原因很簡單,如果您沒聽過這個廠牌,表示您的音響年資還不夠,Leedh其實就是法國Micromega的前身。根據路邊社非證實報導,創辦Leedh公司的老闆,自從把Leedth公司經營起來之後就脫手易人,後來經營者承襲Leedh的外型,但廠牌名稱則改為Micromega。因此Leedh Classic CD轉盤不但停產,而且連廠牌都消失了,有沒有辦法找到二手產品,就得看您的運氣了。同時期的Leedh CD轉盤有兩型,側板加木邊的是Classic普通型,聲音較佳;而側板無木邊的為Pro型,相較之下反而遜色一些。這部轉盤是我認為至目前為止聲音最豐厚的轉盤,半年前我手上的Leedh Classic因為使用長期使用,雷射頭壽終正寢無法修復,只好更換成修改過的Vimak DT-1000以及Proceed PDTⅡ轉盤。

Proceed PDTⅡ

很意外吧!很多人以為只有高價的轉盤才能搭配最嚴苛的大型系統,實際上若您真的以聲音表現論器材價格,這一部外觀方正不花俏的轉盤,售價至少要賣到百萬元才行。具有百萬元聲音表現的Proceed PDTⅡ有那些特點呢?首先它聲音的能量特別強,目前許多CD轉盤聲音過於柔弱秀氣,遇著大氣勢時裹足不前;它的中低頻厚度及量感目前幾乎無人能及(Leedh Classic以及PDTⅠ例外),只要系統夠標準,換上Proceed PDTⅡ轉盤之後就可以輕易查覺這項獨門的特色。很奇怪,這麼好的器材怎麼反而出現在Mark Levinson的副品牌身上呢?

Theta GⅢ數類轉換器

幾年前當Theta設計者「嗎啡」先生到家中聆樂時,從他口中對聲音的觀念與認知,就可以推敲出這部Theta GⅢ的聲音走向。他喜歡聽現場音樂輕鬆的發聲特性,也注重兩極延伸的規格與響應,瞬間的暫態反應、強大的能量、強烈的衝擊性、寬廣的音場以及逼真的質感,都是他所追求且喜好的,而我認為這也是一部好器材至少應該具有的基本條件。聽過諸多數類轉換器之後,我認為Theta GⅢ不但是表現最佳的數類轉換器,也是Theta的巔峰之作。選擇Theta GⅢ時,盡量以沒有加裝HDCD解碼晶片、高電平大輸出、類比平衡輸出為佳。另有一款加裝前級音量控制器的Pre版本,聲音較瘦弱,不予推薦。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早期產品)

系統用得越大的時候,對於器材表現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聲音不夠飽滿、兩極不夠延伸、音場不夠寬廣,前級也必須負擔一部份責任。在這裡推薦的是早期的Audio Research LS5 MKⅡ前級,內部使用十支真空管,看起來雖然令人擔心這些真空管的狀況,但其聲音卻是一等一的好。音色透明音質也高貴,雖然不是目前價格最高的前級,卻有最高級的表現。我曾經與賴英智聽過前、後兩個時代生產的LS5 MKⅡ,在零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之下,竟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早期生產的LS5 MKⅡ在聲音上更具有輕鬆寬廣的氣度,是預算有限音響迷的第一選擇。

mbl 6010(早期產品)

如果您的預算充足,大約1990年以前生產的mbl 6010最值得推薦。就外觀來看,mbl 6010算得上是造型最經典的前級,早期的產品採用整塊鋼板作為面板,外殼則請製造史坦威鋼琴的廠商負責烤漆處理,聲音與外觀真正達到了藝術的境界。mbl生產頂級器材時,會特別以測試儀器進行材料篩選,最高級的IC就使用在mbl 6010身上,因此它雖然採用簡單的IC製成,經過了仔細的調聲之後,自然出現無人能及的優異表現。與LS-5 MkⅡ前級比較起來,mbl 6010具有更輕鬆的發聲特性,全頻段能量更在LS-5 MkⅡ之上,雖然是半導體器材,卻擁有真空管在聲音上的所有優點,並且進一步超越之。如果您找得到狀況如新的mbl 6010,聆聽音樂足夠矣!

Musical Fidelity A-370.2

又是一部Musical Fidelity的後級,它的年份比F-18更久,而且它正是我目前驅動GenesisⅡ的現役後級。與F-18相同,它們的體積都不是小兒科等級的產品。A-370.2工作時稍有溫度,機箱高度幾乎是一般後級的兩倍,重量更不落人後。輸出功率只有170瓦左右的A-370.2究竟有何能耐呢?首先它推得動GenesisⅠ喇叭,再者它面對B & W 801、Magnepan MG20以及GⅡ.5、GⅡ等大食喇叭時面不改色氣不喘。小音量或大氣勢時,高、中、低頻比例不會改變,不若某些後級在大音量下,中低頻有容易軟腳退縮的現象。依據長期使用的經驗得知,世界上若有MF A370.2推不動的喇叭時,該填海的不是擴大機,恐怕是喇叭的設計有問題了。

Musical Fidelity F18

這是我過去曾經使用的後級之一,它的體型巨大、重量誇張、外觀則圓滑秀氣,但聲音卻充滿著雄壯威武的氣勢。F-18內部使用真空管放大,並與電晶體結合成為一部混血後級,輸出功率大約200瓦左右。與許多重量級後級相較,不但在音質上一點都不臉紅,推力更有凌駕之勢,是一部推力與聲音兼具的後級擴大機。MF器材推陳出新的速度極快,但製造品質則不甚穩定,由於F-18的體積龐大,內部使用功率元件數量多,挑選二手產品應要注意器材狀況以及變壓器品質,巨大的變壓器或多或少會出現低頻振動的噪音,若有機會找到狀況良好的F-18後級,世界上幾乎沒有推不動的喇叭了。

GenesisⅡ

現場音樂充滿著無法計算的能量,不論是鋼琴獨奏或整個交響樂團的演奏,弱奏與強奏之間的動態對比往往讓許多音響器材顯出無奈之處,除非使用大型揚聲系統,才能縮短與「現場」以及「中性」要求的距離,盡量接近完美的地步。大型揚聲系統強調的不完全在大音壓的項目上,要獲得大音壓可以使用號角喇叭輕易達成,巨細靡遺才是好系統具備的要件。弱奏時,輕敲三角鐵可以聽出裊裊環繞的細微振動;強奏時,數十顆單體全力輸出,用盡一切力氣重建現場氣勢。忠於現場不就是「中性」的具體表現嗎?想要獲得如此享受,GenesisⅠ應該列為第一目標,不然已經停產的GenesisⅡ則是毫不考慮的第二選擇。

GenesisⅡ.5

TAS總編輯HP近十年來的參考喇叭只有兩個品牌,它們是Infinity IRS-V以及GenesisⅠ,也都是Arnie Nudell不同時期的作品。當Arnie Nudell自立門戶成立Genesis之後,我就從這款GenesisⅡ.5開始試探Genesis的產品,結果令我相當滿意,以至於更換為目前的GⅡ、GⅠ兩套系統。GⅡ.5對於進階級的發燒友來說相當適合,由於高音單體數量較少,因此高頻段能量較好控制,廠方設定好的電子分音超低音相較之下也容易調整,幾乎在試聽室中一擺,就能發揮及格的表現。初次接觸GⅡ.5的音響迷,會對「低頻」以及「極低頻」重新定義,雖然在量感上仍不及四件式的GⅡ、GⅠ,但您會從GⅡ.5身上發現過去從未聽過那一段頻率的聲音,那是相當新鮮有趣的經驗。

B&W 801 MKⅢ(早期產品)

請資深音響迷推薦最適合入門Hi-End領域的喇叭,B&W 801獲得的票數一定最多,為何如此受到歡迎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價格與聲音表現。但說實在話,我也僅在兩個地方聽過表現最佳者,推敲其原因是大部分的人會照單購買器材,但卻疏於對器材的細心調整,以至於坐擁高級器材,卻發出普通聲音。在此推薦早期的第三代801,當時一位音響迷使用Hafler大功率擴大機驅動,表現皆已達到最高要求。充份驅動的B&W 801,能量驚人而且聲音相當中性,您也絕對想像不到12吋的低音單體也具有震屋瓦的實力,只可惜這樣的聲音已經日不復見。後期801 MKⅢ則加強了中高頻的響應,相較之下較缺乏溫潤的音色,調整的挑戰性更高。

◎張典齊

Linn Sondek(非現役機型)

LP唱盤的長青樹,初代機種問市時筆者才啟蒙不久呢!Linn Sondek至今也不知出了多少代,反正隔那麼幾年,廠家就會動一下手腳,改良一番,卻也不標明是Mark多少,總讓人搞不清是第幾代。筆者推薦的是Vahalla之後的機型,著眼點在於Linn的結構簡單,功能單純,簡單就比較不容意故障,單純就好調校。只要是正常健康的貨色,用上幾年不必擔心,而且它會很精確的把藏在LP唱片裡的音樂加以再生。至於搭配的唱臂我建議Linn的自家產品,例如Itok。

Esoteric P2

二手CD轉盤要考慮性能的穩定和正常,Esoteric P2使用Teac最高級的VRDS傳動系統,性能奇高而穩定性佳,會讓人比較放心。它的造型「束結」,輸出端子種類齊全,而性能夠好,如果價位不貴可以考慮買進。可惜因代理商銷售策略的緣故,在台賣出不多,能找到二手或的機會可能也不太多。

Vimak DS-2000

DAC我只推薦這一部,不是因為它最好,而是因為在業已停產的高級DAC之中,它性能不差而價位不高,很適合精打細算的朋友。事實上DS-2000是音樂性極高的一部DAC,不但全然沒有數碼聲的困擾,而且整體而言聲音非常靠近LP,加上優美的弧線造型、優秀的製造品質、優質的音樂表現,是行家應該考慮的一部好機器。

Audio Research SP-11

管球前級的典範,也是ARC的巔峰之作。雖然年紀一大把,如果保持得好的話,仍然值得擁有。這部經典前級,你需要什麼,它就能提供什麼,諸如寬頻域、一流的動態、宏偉的場面、細膩順滑的音質,中性而帶暖調的音色…,加上齊全的功能,美麗的造型至今仍然閃耀著懾人的光輝。購買時請注意性能完整,並慎選真空管,以求最佳演出。

mbl 6010(早期產品)

這台前級還要加以介紹嗎?價格合不合意是最主要的考慮了。問題是拿廿萬買台二手前級有意義嗎?何不買一台別牌的新機種呢?有一個現象足以回答這個疑問,那就是mbl 6010b的擁有者想換成c型的時候(很奇怪或者說很合理的是一旦用上6010,很少會換別牌的前級,最可能的還是升級,更換新型的6010!),要把手上的6010b(甚至是6010a)賣掉的話,除非獅子大開口,否則通常都是很容易的,而店家也很樂意估入貼換。很多人願意承接這台前級實在是其來有自:

第一 、它的性能和聲音難有敵手,縱使是舊型6010也仍然能和現下頂級對手相抗不稍退讓。

第二、目下的頂級器材音色多走清澈透明路線,弄得不好就會流於偏冷或偏瘦,它圓潤豐美的音色正有調和之功,提高系統的音樂性。

第三、6010製作精美豪華,高貴的黑色面板和大方的金色旋鈕不因時間而褪色,如果前手小心使用的話,仍會散發那股迷人的貴族氣息,非常吸引人的。

Grypgon DM-100後級

雖然被Antileon所取代,這部後級還是充滿著魅力。100瓦純A類,高電流設計,沒有什麼喇叭是拙於應付的。機體很熱而聲音溫暖,音質充滿美感和密度,我特別喜歡它的外觀和坦克級的製作品質,如果要價不貴,而你又能忍受它的熱度的話,它會是你的目標。

B&W 801(S2、S3)

B&W 801縱橫江湖超過廿年,到今年才謝幕下台,而聲譽不墜。代理商在原廠宣布停產之後,連忙進了最後一批庫存,嘉惠台灣音響族,是很有見地的,因為再來的「蝸牛」式後續機種價格幾乎三倍,不是尋常音響族可以輕鬆擁有的了。最後的機會大家要把握,否則只有找二手的份啦!但縱然是二手,還是值得推薦,一對喇叭暢銷幾十年必有獨到之處。是的,B&W 801的解析力,音域的完整、動態的餘域,聲音的精準可以列入經典,無怪乎那麼多錄音室使用它作為鑑聽器了。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它的低音不好處理,購買時要有心裡準備才好。

GenesisⅡ.5

喇叭方面,毫不遲疑的,GenesisⅡ.5絕對是首選!這對大傢伙至今仍相當有價值,猷是極貴,但我要說它物超所值。只要你的房間夠大(否則難以消化與發揮那量大而低沈的低音),夠高,而喇叭情況也屬正常,不必猶豫,立即擁有,您後悔的機會不會太多!怎麼說呢?第一、它的氣魄和場面出類拔萃,驚世駭俗而音質音色絕佳。第二、它很好對付,對於擴大機不怎麼挑剔,從幾瓦的300B到High Power的晶體機大多能夠推得不錯。這當然也得歸功於Genesis的設計,它附了一部低音擴大機,把最難應付的低音全包了。第三、大部分的平板喇叭在擺位和分頻點上難度通常都很高,但GenesisⅡ.5是例外,它非常容易就定位,而且分頻點的調整極為方便和容易。Highly recommanded!

Spendor G1000第一代

「平常」一點的喇叭筆者推薦兩對,兩者恰好都是市面上極少有的長壽機種,我先來講Spendor G1000第一代,特別強調第一代是很沒法子的事,因為現行機型是第二代,不符合本特輯的規定。第一代二手價在五萬左右,單體和分頻器都和現役機型相同,所不同的在於單體固定的方式。Spendor G1000像是一個模範學生,它沒有一個科目是特別突出者的,但反過來講也沒有一個科目欠佳,樣樣都在水準之上,而且耐超耐聽,音樂性十足。使用上十分友善,因為沒有特別的癖性,那只高性能的12吋低音也很好驅動,中高音平順而甜美,能提供廣泛的音樂表現。五萬元擁有上乘的音樂性、不錯的動態以及夠勁的低音,何樂而不為?

MIT-330 CVT

訊號線在音響系統中佔相當重要的一環,但我並不主張要花大錢在其上,因上高級的二手貨是可以考慮的,因為線材通常折價比較多,其中我認為MIT-330 CVT是很物超所值的。這條線至今仍在筆者的參考系統上服役,著眼點就在於它的聲音飽滿,低音質量皆屬一流,中音柔美多汁,而動態奇佳,非常適合較理性的系統。購買時宜檢視端子接頭,看看接點牢靠與否,線的裸露部份有沒有氧化。

◎黃鴻鈞

光悅Rosewood

對於這顆唱頭有兩個遺憾,遺憾之一是從未在自己的系統上使用;遺憾之二是它已經停產了。我僅曾經在劉顧問的系統上聽過這顆唱頭的表現。這個唱頭最大的魅力,也是其他唱頭所無法企及的,就在於弦樂的質感以及歌唱人聲的美感,特別是巴洛克音樂,歌劇演唱者的喉聲能量無人能及。除了能量之外,女高音或女歌手的聲音毫不尖銳,就像真人在唱歌,毫無粗糙感覺,而且非常甜美。透過光悅Rosewood唱頭拾取LP上的溝痕,您絕對無法想像唱片罐頭音樂,也可以發出這樣的真實甜美音樂。只可惜製造唱頭的老先生已經退休,唱頭由他兒子繼續接手,如果有機會見到此唱頭,應該毫不考慮立刻買下來。這顆唱頭有多迷人呢?本人十月份將專程至日本尋找此唱頭,這樣的背書夠肯定它的價值了吧!

Theta GⅢ

過去我使用Mission PCM 7000 CD唱盤,長期使用之後掛點故障,因此開始尋找適用的唱盤。當時Theta GⅢ已經絕版,市面上正風行升級過後的Theta GV,因此二手市場出現了數量相當多的GⅢ。聽從劉顧問的建議先買進GⅢ,日後再慢慢尋找轉盤。我曾經與Sonic Frontiers SFD-2 MKⅡ比較,Theta GⅢ在動態及弦樂的表現上皆比SFD-2MKⅡ更好,而且GⅢ使用半導體,沒有真空管老化的問題,壽命不用擔心。唯一缺點為無法使用平衡輸入,因為多次實驗之後,平衡數位線聲音有比RCA數位線好聽的趨勢。如果尋找二手GⅢ,也建議找到具有平衡輸出者為佳。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很不好意思,倒不是捧我自己使用的器材,因為我目前正使用這一部前級。我一直喜歡Audio Research的產品,過去使用Infinity IRS Beta喇叭的時候,我使用SP-11前級以及M-300單聲道後級,不論喇叭或擴大機,兩者在當時皆創下了「高透明度」的新境界。SP-11為電源分離設計,內部使用六支真空管,升級為LS5 MKⅡ之後,真空管劇增為十支,但卻擁有更高的解析力及透明感,同時聲音也更溫暖,而且發聲能量更強,不但上下兩端的延伸更佳,人聲及弦樂的質感皆在SP-11之上。LS5 MKⅡ可以說是非常厚聲的前級,相較之下SP-11就比較明亮,並且稍瘦一些,不太適合現代的系統。LS5 MKⅡ也並非全無缺點,不太容易控制的遙控器,且全平衡式設計也阻隔了LP用家在器材搭配上的彈性。因為LS5 MKⅡ並無Phono設計,且大部分的唱頭放大器皆為單端設計,雖然可以轉接使用,但總是美中不足。

Counterpoint SA-4

這是少見的OTL加上OCL的設計,這種設計有個特色,當喇叭歐姆數越低的時候,其輸出功率便越差;但當阻抗提昇時,其輸出功率反而會提升。當時曾經以SA-4後級搭配15歐姆的Rogers 3/5a喇叭,表現相當優秀,SA-4幾乎可以說是Rogers 3/5a的最佳拍檔。由於輸出功率受限於喇叭的阻抗,因此不建議搭配阻抗過低的喇叭。Counterpoint SA-4後級使用的6LF6真空管在市面上比較難找,而使用SA-4時一定要注意散熱的問題,不論加裝風扇或拆掉機殼吹冷氣,只要散熱良好,SA-4就可以穩定快樂的工作。

Krell KSA 100(風扇版本)

這是Krell的成名作,採用純A類設計,並且曾經造成市場轟動。因為當時市面上出現了Apogee喇叭,它的低阻抗特性把當時的名機一一考倒,燒機掛點者不在少數,當時能夠完美驅動Apogee的後級,首推Krell。過去我使用Infinity IRS Beta的時候,也曾經使用Krell KSA 100負責低音柱,除了推力驚人以外,聲音質感也值得稱讚。它的聲音相當細膩,弦樂非常耐聽、好聽、溫暖,鋼琴顆粒感質感佳,人聲及各方面的表現絕對是頂級名機的典範。

Musical Fidelity F-18

Musical Fidelity F-18後級幾乎可以說是B&W 801的絕配,以預算上來說,如果買得起B&W 801喇叭,F-18的售價剛好與801相配,用家也許願意購買更昂貴的器材搭配,但效果不見得會比F-18好。曾經使用難推喇叭的用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擴大機輸出功率越大,聲音質感往往越差,但聲音質感好的擴大機,往往輸出功率又不足,經常陷於兩難的窘境。當然F-18不只能推801,其他難推的喇叭也沒有問題,以它的表現而言,足以與三、四十萬元級後級相較而不會退陣,可見實力之堅強。與我目前使用的mbl 9006相較呢?若以一部後級驅動GenesisⅡ喇叭,mbl 9006不見得全面勝過F-18 ,F-18的中低頻較9006強勁,但9006中高頻的質感又勝過F-18。如果每聲道各使用一部後級驅動,9006就有把握全面勝過F-18了,但此時9006的價格早已超過F-18太多了。

GenesisⅡ

過去嚮往大喇叭的氣勢,找到機會購進Infinity IRS Beta四件式喇叭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對喇叭與想像中是完全的兩回事,購進喇叭之後夢靨才剛開始。Infinity IRS系列確實讓喇叭的設計,造就出一種全新的趨勢,喇叭開始很強調細微的解析力以及誇張的極低頻延伸,但往往也讓喇叭開始變瘦變尖。GⅡ基本上不能把它想成是IRS Beta的升級版,因為相對IRS Beta而言已經是完全不同的設計。GⅡ的個性更溫暖、動態更大,聲音更中性且承受功率也加大,幾乎所有IRS Beta的缺點在此一掃而空。GⅡ最大的突破在於奉送用家的專用超低音擴大機,這真是一項體貼用家的超級福音。以前必須另購一套擴大機推IRS Beta低音柱,為了這部擴大機,往往傷透腦筋而難以解決,許多用家花了錢還不一定能搞定,但Genesis已經把大部分難題都解決了,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搞定擺位以及設定參數就行了。

Genesis GⅡ.5

如果您沒有很多時間也沒有很大的空間,調整音響的功夫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偏偏心中又想使用大喇叭時,GⅡ.5就非常適合您使用。Arnie Nudell確實對於設計喇叭很有一套,以目前市面上的喇叭而言,相同價位要突破GⅡ.5、GⅡ等喇叭的表現非常困難。這款喇叭的優點相信其他主筆已經詳述了,對於有心進階的音響迷,我要給予的意見是:如果見到GⅡ.5出現在二手市場時,一定要想辦法在第一時間搶下,市面上有很多人隨時密切注意這對喇叭,遲了就怕買不到!

ProAC Tablette

記得多年前認識李富桂先生的時候,曾經在他家聆聽Rogers 3/5a 15歐姆版,那裡的聲音讓很多人留下深刻的美聲印象,大家也普遍以為Rogers 3/5a 15歐姆版本是小喇叭的極限。但自從Pro AC Tablette出現之後,讓我對於小喇叭有更大的驚訝,深深體會到小喇叭也能夠營造出更大的空間感。Tablette的中高頻以及弦樂質感,完全不輸給Rogers 3/5a,兩者皆具有第一流的音質,但Tablette可以營造出比3/5a更大的能量、透明度、音場以及動態等,這些都讓小喇叭的極限再向前推進一些。但Tablette系列後來開始改款,聲音也逐漸走了樣,越更新的版本聲音越瘦,已經逐漸失去了過去甜美的質感,人聲及樂器的質感不若過去聆聽時的感動。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回想起來第一次見識到所謂的三度空間音場,就是十幾年前在李富桂家裡聽到的那套組合,當時的器材搭配為Rogers 3/5a加上Rogers超低音,並使用Quick Silver 60瓦管機驅動。而播放的曲子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西貝流士的芬蘭頌,這套組合發出的弦樂,一片一片地撲向聆聽者,聲音的質感極為柔美,真所謂絲綢般的光澤在此重現,感動得全身都起雞皮疙瘩!當時大家都肯定Rogers LS3/5a為小喇叭的經典之作,直到Pro AC Tablette的出現,才威脅到3/5a的地位。但隨後Tablette不斷改款,以不變應萬變的3/5a反而繼續穩坐寶座,一直到現在,3/5a傳奇仍然不斷被各階層音響迷所津津樂道。

◎李陵

Vimak DT800

我一直希望能想出一部價格合宜、又不會過分落伍的CD唱盤,最後還是只能選出這部價格不貲的Vimak DT800。DT800使用飛利浦史上最耐用最好聲的CDM9系列傳動結構,機箱紮實無倫,電源供應也遠勝尋常CD唱盤,加上Vimak著名的數位類比轉換線路,使得這部CD唱盤在二手市場之中格外引人注目。Vimak器材對於墊材與電源線向來敏感,請盡量多方面嘗試。輸出有多段可調,我個人偏好較大的輸出,取其較富男子氣概,您當然也可以視個人口味來調整,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根據曹醫師與劉仁陽前輩的經驗,Vimak的器材經過修改可以更上一層樓,這也是您選擇DT800時一個值得考慮的重點。

Proceed PDT2

一言以蔽之,在同價位裡您不可能買到更好聲的CD轉盤。我曾經在包括劉仁陽前輩家中的幾處場合聽過這部停產已久的CD轉盤,迄今為止PDT2已經擊敗過多部價位更高的CD轉盤,其中不乏名廠旗艦產品。可惜的是,自從PDT2好聲的消息傳出以後,代理商僅存的幾部陳年庫存早被一搶而空,二手市場上供應量也相當有限。PDT2的好處在於中頻厚實,低頻與極低頻的份量、衝擊力、與延伸都是一流中的一流,系統頻寬愈寬,愈能體會到PDT2的好處。不過,Madrigal出品的器材對於電源好壞有傳統性的敏感,這方面您必須特別留意,否則上述的好處都會大打折扣。搭配的數位類比轉換器以美系Theta或者Sonic Frontier個性上最適合。同廠的PDP2也不錯,只是一樣要注意電源。

ARC LS2

在我離開台灣之前,這部只用一根6DJ8真空管的ARC前級二手價格不貴。我不知道它現在要賣多少錢,只要仍在五萬元以內且狀況正常,我建議您看到趕快搶。我聽過的前級不少,但是真正會讓我想拿錢出來購買的二手前級,目前就只有LS2這麼一部。LS2的聲音屬於傳統的ARC聲,空間感強烈、音場寬深、動態強、定位準、層次感井然,非常能討好現代音響迷的耳朵。唯一的小缺點是中頻稍微不夠厚實(與6010之類的比),所以在搭配真空管時要多花點心思。至於是否需要購買平衡端子的LS2B?我個人並不覺得LS2B聲音更好,也不覺得平衡式接法聲音更好,如果有得選,最好親耳比較過再作決定。

Music Fidelity P270

MF的大功率後級素來有幾個優點,一是聲底溫暖醇厚耐聽,二是驅動力紮實強勁,三則是價格與同等實力其他廠牌後級比較異常實在。不過,MF的後級也有幾個需要留意的地方,例如它多數使用平實材料,因此在購買二手貨前必須確定其狀況是否正常;其次是MF搭配前級相當挑剔,同廠前級又不一定是最佳搭配,經驗之中以搭配ARC最能發揮出好處。MF的後級也可以改,最便宜的方式是修改喇叭輸出端子的一小段線材。Prime AV廖主編的一部P270就更換了他自光華商場購得的一段多芯鍍銀線,結果聲音之好讓改機高手也嘖嘖稱奇。想改MF後級的音響同好們不一定要花大錢,有時平價零件一樣可以出現奇蹟。

BBC LS3/5a(15歐姆版)

作為一對小喇叭,BBC LS3/5a的優缺點都是明顯的。它的二端延伸不是最好的,音場不是最寬深的,動態不是最強的,但是整體而言卻是中頻段最迷人的,同時也是平衡度最好、最耐聽的。我不習慣在碩大寬深充滿空氣感的音場裡聽不到低音大提琴,我也不願意為了那十幾公分的音場寬深度犧牲中頻的厚度,所以我選擇了重買LS3/5a。如果您也像我一樣,需要在三、四坪小空間中聆聽音樂,請試試一對LS3/5a,加上一部中低價位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您會發現原來聽音響聽音樂也可以這麼單純。以新喇叭來說,或許LS3/5a已經不再划算。但是以二手市場的價位而言,考慮到15歐姆版LS3/5a同時還具有歷史收藏價值,我認為這是最值得購買的一對二手喇叭。

Clements Little 「D」 Wood

這對喇叭當年在台上市的時間並不長,加上代理推廣並不積極,所以並沒有很好的銷售成績。不過,純以聲音做工用料而論,我認為它是一對非常值得考慮的喇叭(尤其是在二手市場)。這是二音路二單體的設計,高音使用絲帶單體,極高頻延伸無論量感或是質感都不輸給昂貴的Genesis或者Dynaudio;中低音使用一只長衝程小口徑單體,搭配傳輸線式喇叭箱,可以產生延伸足夠的低頻,同時保留中頻的厚度與質感。這對喇叭有二種型號,有wood字尾的使用木造喇叭箱,無論做工或外觀都好上一截,請記得要買這一款。在聲音特性上,它類似LS3/5A與TabletteⅢ的綜合體,耐聽之餘也有足夠的音響性,但是後級一定要夠力,否則中低音錐盆單體會追不上高音的絲帶單體。當年原廠設計的腳架是有仰角的,您搭配腳架的時候請不要忘記。

Dynaudio Special One

Special One是Dynaudio第一對採用所謂「萬中選一」單體的小喇叭,同時也是我個人認為該廠目前為止整體平衡度最高、定價最實在的一對小喇叭。如果您能找到一部夠力夠厚的後級(例如我前面推薦的P270),Special One所呈現的音響境界可能會讓許多更貴更大的Dynaudio感到汗顏。我個人最欣賞它的幾個優點:一是如絲綢般華貴的高頻與接近無休止的延伸能力,這方面絕對不是尋常平價小喇叭所能企及的;二是深不可測的功率承受與接近ATC水平的強大動態及聲音密度,聽起來實在很不像是在聽小喇叭;三則是它罕見的高平衡度與中頻厚度,這在Dynaudio%

--------------------------------------------------------------------------------
相关信息:

台湾音响论坛的老器材推荐,大家选购二手器材时可以参考参考。可惜北京二手市场不健全,所以玩二手器材的人... (22千字)(xiaofang 2001-12-22 13:22 阅读 114)
接着贴…… (22千字)(xiaofang 2001-12-22 13:25 阅读 27)
◎黃鴻鈞

光悅Rosewood

對於這顆唱頭有兩個遺憾,遺憾之一是從未在自己的系統上使用;遺憾之二是它已經停產了。我僅曾經在劉顧問的系統上聽過這顆唱頭的表現。這個唱頭最大的魅力,也是其他唱頭所無法企及的,就在於弦樂的質感以及歌唱人聲的美感,特別是巴洛克音樂,歌劇演唱者的喉聲能量無人能及。除了能量之外,女高音或女歌手的聲音毫不尖銳,就像真人在唱歌,毫無粗糙感覺,而且非常甜美。透過光悅Rosewood唱頭拾取LP上的溝痕,您絕對無法想像唱片罐頭音樂,也可以發出這樣的真實甜美音樂。只可惜製造唱頭的老先生已經退休,唱頭由他兒子繼續接手,如果有機會見到此唱頭,應該毫不考慮立刻買下來。這顆唱頭有多迷人呢?本人十月份將專程至日本尋找此唱頭,這樣的背書夠肯定它的價值了吧!

Theta GⅢ

過去我使用Mission PCM 7000 CD唱盤,長期使用之後掛點故障,因此開始尋找適用的唱盤。當時Theta GⅢ已經絕版,市面上正風行升級過後的Theta GV,因此二手市場出現了數量相當多的GⅢ。聽從劉顧問的建議先買進GⅢ,日後再慢慢尋找轉盤。我曾經與Sonic Frontiers SFD-2 MKⅡ比較,Theta GⅢ在動態及弦樂的表現上皆比SFD-2MKⅡ更好,而且GⅢ使用半導體,沒有真空管老化的問題,壽命不用擔心。唯一缺點為無法使用平衡輸入,因為多次實驗之後,平衡數位線聲音有比RCA數位線好聽的趨勢。如果尋找二手GⅢ,也建議找到具有平衡輸出者為佳。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很不好意思,倒不是捧我自己使用的器材,因為我目前正使用這一部前級。我一直喜歡Audio Research的產品,過去使用Infinity IRS Beta喇叭的時候,我使用SP-11前級以及M-300單聲道後級,不論喇叭或擴大機,兩者在當時皆創下了「高透明度」的新境界。SP-11為電源分離設計,內部使用六支真空管,升級為LS5 MKⅡ之後,真空管劇增為十支,但卻擁有更高的解析力及透明感,同時聲音也更溫暖,而且發聲能量更強,不但上下兩端的延伸更佳,人聲及弦樂的質感皆在SP-11之上。LS5 MKⅡ可以說是非常厚聲的前級,相較之下SP-11就比較明亮,並且稍瘦一些,不太適合現代的系統。LS5 MKⅡ也並非全無缺點,不太容易控制的遙控器,且全平衡式設計也阻隔了LP用家在器材搭配上的彈性。因為LS5 MKⅡ並無Phono設計,且大部分的唱頭放大器皆為單端設計,雖然可以轉接使用,但總是美中不足。

Counterpoint SA-4

這是少見的OTL加上OCL的設計,這種設計有個特色,當喇叭歐姆數越低的時候,其輸出功率便越差;但當阻抗提昇時,其輸出功率反而會提升。當時曾經以SA-4後級搭配15歐姆的Rogers 3/5a喇叭,表現相當優秀,SA-4幾乎可以說是Rogers 3/5a的最佳拍檔。由於輸出功率受限於喇叭的阻抗,因此不建議搭配阻抗過低的喇叭。Counterpoint SA-4後級使用的6LF6真空管在市面上比較難找,而使用SA-4時一定要注意散熱的問題,不論加裝風扇或拆掉機殼吹冷氣,只要散熱良好,SA-4就可以穩定快樂的工作。

Krell KSA 100(風扇版本)

這是Krell的成名作,採用純A類設計,並且曾經造成市場轟動。因為當時市面上出現了Apogee喇叭,它的低阻抗特性把當時的名機一一考倒,燒機掛點者不在少數,當時能夠完美驅動Apogee的後級,首推Krell。過去我使用Infinity IRS Beta的時候,也曾經使用Krell KSA 100負責低音柱,除了推力驚人以外,聲音質感也值得稱讚。它的聲音相當細膩,弦樂非常耐聽、好聽、溫暖,鋼琴顆粒感質感佳,人聲及各方面的表現絕對是頂級名機的典範。

Musical Fidelity F-18

Musical Fidelity F-18後級幾乎可以說是B&W 801的絕配,以預算上來說,如果買得起B&W 801喇叭,F-18的售價剛好與801相配,用家也許願意購買更昂貴的器材搭配,但效果不見得會比F-18好。曾經使用難推喇叭的用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擴大機輸出功率越大,聲音質感往往越差,但聲音質感好的擴大機,往往輸出功率又不足,經常陷於兩難的窘境。當然F-18不只能推801,其他難推的喇叭也沒有問題,以它的表現而言,足以與三、四十萬元級後級相較而不會退陣,可見實力之堅強。與我目前使用的mbl 9006相較呢?若以一部後級驅動GenesisⅡ喇叭,mbl 9006不見得全面勝過F-18 ,F-18的中低頻較9006強勁,但9006中高頻的質感又勝過F-18。如果每聲道各使用一部後級驅動,9006就有把握全面勝過F-18了,但此時9006的價格早已超過F-18太多了。

GenesisⅡ

過去嚮往大喇叭的氣勢,找到機會購進Infinity IRS Beta四件式喇叭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對喇叭與想像中是完全的兩回事,購進喇叭之後夢靨才剛開始。Infinity IRS系列確實讓喇叭的設計,造就出一種全新的趨勢,喇叭開始很強調細微的解析力以及誇張的極低頻延伸,但往往也讓喇叭開始變瘦變尖。GⅡ基本上不能把它想成是IRS Beta的升級版,因為相對IRS Beta而言已經是完全不同的設計。GⅡ的個性更溫暖、動態更大,聲音更中性且承受功率也加大,幾乎所有IRS Beta的缺點在此一掃而空。GⅡ最大的突破在於奉送用家的專用超低音擴大機,這真是一項體貼用家的超級福音。以前必須另購一套擴大機推IRS Beta低音柱,為了這部擴大機,往往傷透腦筋而難以解決,許多用家花了錢還不一定能搞定,但Genesis已經把大部分難題都解決了,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搞定擺位以及設定參數就行了。

Genesis GⅡ.5

如果您沒有很多時間也沒有很大的空間,調整音響的功夫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偏偏心中又想使用大喇叭時,GⅡ.5就非常適合您使用。Arnie Nudell確實對於設計喇叭很有一套,以目前市面上的喇叭而言,相同價位要突破GⅡ.5、GⅡ等喇叭的表現非常困難。這款喇叭的優點相信其他主筆已經詳述了,對於有心進階的音響迷,我要給予的意見是:如果見到GⅡ.5出現在二手市場時,一定要想辦法在第一時間搶下,市面上有很多人隨時密切注意這對喇叭,遲了就怕買不到!

ProAC Tablette

記得多年前認識李富桂先生的時候,曾經在他家聆聽Rogers 3/5a 15歐姆版,那裡的聲音讓很多人留下深刻的美聲印象,大家也普遍以為Rogers 3/5a 15歐姆版本是小喇叭的極限。但自從Pro AC Tablette出現之後,讓我對於小喇叭有更大的驚訝,深深體會到小喇叭也能夠營造出更大的空間感。Tablette的中高頻以及弦樂質感,完全不輸給Rogers 3/5a,兩者皆具有第一流的音質,但Tablette可以營造出比3/5a更大的能量、透明度、音場以及動態等,這些都讓小喇叭的極限再向前推進一些。但Tablette系列後來開始改款,聲音也逐漸走了樣,越更新的版本聲音越瘦,已經逐漸失去了過去甜美的質感,人聲及樂器的質感不若過去聆聽時的感動。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回想起來第一次見識到所謂的三度空間音場,就是十幾年前在李富桂家裡聽到的那套組合,當時的器材搭配為Rogers 3/5a加上Rogers超低音,並使用Quick Silver 60瓦管機驅動。而播放的曲子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西貝流士的芬蘭頌,這套組合發出的弦樂,一片一片地撲向聆聽者,聲音的質感極為柔美,真所謂絲綢般的光澤在此重現,感動得全身都起雞皮疙瘩!當時大家都肯定Rogers LS3/5a為小喇叭的經典之作,直到Pro AC Tablette的出現,才威脅到3/5a的地位。但隨後Tablette不斷改款,以不變應萬變的3/5a反而繼續穩坐寶座,一直到現在,3/5a傳奇仍然不斷被各階層音響迷所津津樂道。

◎李陵

Vimak DT800

我一直希望能想出一部價格合宜、又不會過分落伍的CD唱盤,最後還是只能選出這部價格不貲的Vimak DT800。DT800使用飛利浦史上最耐用最好聲的CDM9系列傳動結構,機箱紮實無倫,電源供應也遠勝尋常CD唱盤,加上Vimak著名的數位類比轉換線路,使得這部CD唱盤在二手市場之中格外引人注目。Vimak器材對於墊材與電源線向來敏感,請盡量多方面嘗試。輸出有多段可調,我個人偏好較大的輸出,取其較富男子氣概,您當然也可以視個人口味來調整,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根據曹醫師與劉仁陽前輩的經驗,Vimak的器材經過修改可以更上一層樓,這也是您選擇DT800時一個值得考慮的重點。

Proceed PDT2

一言以蔽之,在同價位裡您不可能買到更好聲的CD轉盤。我曾經在包括劉仁陽前輩家中的幾處場合聽過這部停產已久的CD轉盤,迄今為止PDT2已經擊敗過多部價位更高的CD轉盤,其中不乏名廠旗艦產品。可惜的是,自從PDT2好聲的消息傳出以後,代理商僅存的幾部陳年庫存早被一搶而空,二手市場上供應量也相當有限。PDT2的好處在於中頻厚實,低頻與極低頻的份量、衝擊力、與延伸都是一流中的一流,系統頻寬愈寬,愈能體會到PDT2的好處。不過,Madrigal出品的器材對於電源好壞有傳統性的敏感,這方面您必須特別留意,否則上述的好處都會大打折扣。搭配的數位類比轉換器以美系Theta或者Sonic Frontier個性上最適合。同廠的PDP2也不錯,只是一樣要注意電源。

ARC LS2

在我離開台灣之前,這部只用一根6DJ8真空管的ARC前級二手價格不貴。我不知道它現在要賣多少錢,只要仍在五萬元以內且狀況正常,我建議您看到趕快搶。我聽過的前級不少,但是真正會讓我想拿錢出來購買的二手前級,目前就只有LS2這麼一部。LS2的聲音屬於傳統的ARC聲,空間感強烈、音場寬深、動態強、定位準、層次感井然,非常能討好現代音響迷的耳朵。唯一的小缺點是中頻稍微不夠厚實(與6010之類的比),所以在搭配真空管時要多花點心思。至於是否需要購買平衡端子的LS2B?我個人並不覺得LS2B聲音更好,也不覺得平衡式接法聲音更好,如果有得選,最好親耳比較過再作決定。

Music Fidelity P270

MF的大功率後級素來有幾個優點,一是聲底溫暖醇厚耐聽,二是驅動力紮實強勁,三則是價格與同等實力其他廠牌後級比較異常實在。不過,MF的後級也有幾個需要留意的地方,例如它多數使用平實材料,因此在購買二手貨前必須確定其狀況是否正常;其次是MF搭配前級相當挑剔,同廠前級又不一定是最佳搭配,經驗之中以搭配ARC最能發揮出好處。MF的後級也可以改,最便宜的方式是修改喇叭輸出端子的一小段線材。Prime AV廖主編的一部P270就更換了他自光華商場購得的一段多芯鍍銀線,結果聲音之好讓改機高手也嘖嘖稱奇。想改MF後級的音響同好們不一定要花大錢,有時平價零件一樣可以出現奇蹟。

BBC LS3/5a(15歐姆版)

作為一對小喇叭,BBC LS3/5a的優缺點都是明顯的。它的二端延伸不是最好的,音場不是最寬深的,動態不是最強的,但是整體而言卻是中頻段最迷人的,同時也是平衡度最好、最耐聽的。我不習慣在碩大寬深充滿空氣感的音場裡聽不到低音大提琴,我也不願意為了那十幾公分的音場寬深度犧牲中頻的厚度,所以我選擇了重買LS3/5a。如果您也像我一樣,需要在三、四坪小空間中聆聽音樂,請試試一對LS3/5a,加上一部中低價位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您會發現原來聽音響聽音樂也可以這麼單純。以新喇叭來說,或許LS3/5a已經不再划算。但是以二手市場的價位而言,考慮到15歐姆版LS3/5a同時還具有歷史收藏價值,我認為這是最值得購買的一對二手喇叭。

Clements Little 「D」 Wood

這對喇叭當年在台上市的時間並不長,加上代理推廣並不積極,所以並沒有很好的銷售成績。不過,純以聲音做工用料而論,我認為它是一對非常值得考慮的喇叭(尤其是在二手市場)。這是二音路二單體的設計,高音使用絲帶單體,極高頻延伸無論量感或是質感都不輸給昂貴的Genesis或者Dynaudio;中低音使用一只長衝程小口徑單體,搭配傳輸線式喇叭箱,可以產生延伸足夠的低頻,同時保留中頻的厚度與質感。這對喇叭有二種型號,有wood字尾的使用木造喇叭箱,無論做工或外觀都好上一截,請記得要買這一款。在聲音特性上,它類似LS3/5A與TabletteⅢ的綜合體,耐聽之餘也有足夠的音響性,但是後級一定要夠力,否則中低音錐盆單體會追不上高音的絲帶單體。當年原廠設計的腳架是有仰角的,您搭配腳架的時候請不要忘記。

Dynaudio Special One

Special One是Dynaudio第一對採用所謂「萬中選一」單體的小喇叭,同時也是我個人認為該廠目前為止整體平衡度最高、定價最實在的一對小喇叭。如果您能找到一部夠力夠厚的後級(例如我前面推薦的P270),Special One所呈現的音響境界可能會讓許多更貴更大的Dynaudio感到汗顏。我個人最欣賞它的幾個優點:一是如絲綢般華貴的高頻與接近無休止的延伸能力,這方面絕對不是尋常平價小喇叭所能企及的;二是深不可測的功率承受與接近ATC水平的強大動態及聲音密度,聽起來實在很不像是在聽小喇叭;三則是它罕見的高平衡度與中頻厚度,這在Dynaudio家族中是不多見的美德,即使不加超低音也相當耐聽。當然,Special One所使用的Variovent設計對後級驅動力的無理要求則是您在購買之前所必須認識的。在聽過這麼多對的Dynaudio之後,不論價位或者設計,這仍然是我唯一想要長期擁有的Dynaudio。

Genesis IM 8300(F)

記得當年香港音響前輩Leo初次在CES聽到這對喇叭時(搭配一對同廠Servo 12超低音)的評語竟然是「這對喇叭可以『撕裂空間』」,可見得IM 8300實力之雄厚。當然,IM 8300不能與現在的Genesis大喇叭相比。不過對於能力有限的人來說,IM 8300其實也夠好了。IM 8300最重要的設計在於Arnie獨家的圓形絲帶高音單體,這顆單體延伸漂亮不說,最重要的好處是質感極佳,已經可以讓人領略「高貴」二字何義。修改自MB Quart的金屬材質中音半球型單體後來也用在Genesis V上,雖然中頻不特別厚實,卻十分中性。至於碳纖維的低音單體則也是日後在Genesis各款喇叭上常用的,有著反應精準、乾淨俐落的特性。在搭配調整正確的狀況之下,IM 8300其實可以與許多十萬元級的喇叭平起平坐,甚至尤有過之。

ProAc TabletteⅢ

在ProAc前後多款Tablette之中,我特別偏愛TabletteⅢ。與前一款產品比較之下,它的高頻更滑順、質感也更好。與後一款Tablette 50比較,除了低頻延伸略輸之外,它的整體高頻延伸與質感還是較佳。個人認為買ProAc Tablette系列的目的就是要聽中高頻以上的部份,所以我寧取TabletteⅢ而不取Tablette 50。音響迷們有機會時可以比較看看,看您是不是認同我的說法。玩TabletteⅢ最好能加超低音,可以得到類似小型Genesis系統的樂趣。如果您的預算不能負擔一對高價超低音,則最好能買類似Mirage之類雙向發聲的超低音,調整起來比較容易。當然,若是您有辦法找到當年Rogers搭配LS3/5A用的LB-1就更好了,又便宜音色又合,只是擺位上要稍費思量。

Ruark Rhapsody

其實,會選上Rhapsody與聲音的關係並不大,反而是它獨特的造型與做工有關係得多。純以聲音而言,Rhapsody屬於標準的Ruark聲底,樸實、自然、中頻中性偏緊、高頻乾淨略帶甜味、低頻質感優良但延伸有限,並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地方,但是Rhapsody仿古董英國傢具式的造型與Ruark超一流的木工手藝使得這對喇叭憑添不少收藏價值。似這種尺寸的五斗櫃,以同樣的木工品質在加拿大可能可以賣到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加幣。我記得Rhapsody當年的台幣定價大概是三四萬,想到這裡就不由得要深深後悔當年為什麼沒有貸款買下一對紫杉木的Rhapsody。只可惜Rhapsody停產久矣,二手市場也從未見到有人出售這對喇叭,看來這輩子大概是買不著了。

◎楊德宜

EMT 981

環顧這十年來停產的數位器材,唯一會讓我想找一部來永久收藏的就只有EMT 981了。這部專為錄音室設計的專業機種功能超強,比起第一代的EMT 980顯得成熟許多,充滿專業氣息的另類外觀更是令我心動不已。即使在EMT 981剛面市時,標準的16位元解碼線路就已經稍嫌老舊,但是它偏偏就能夠提供飽滿且正確無誤的聲音,讓眾多發燒友懷疑EMT好聲的祕訣究竟為何;有人說它的電源做得好,有人認為零件嚴謹篩選配對才得以好聲,更有人揣測機箱的外型尺寸正確才是重點。我可以很確定的是,以EMT 981的專業品質與原廠售後服務來說,用家可以放心大膽的繼續使用到CD末代。許多發燒友至今仍將它當作CD轉盤使用,所以很難在市面上看到二手貨。

Class'e DR-6

前一陣子到本刊資深主筆李富桂先生家中拜訪,對他不輕易更換器材的堅持印象深刻,而整套系統中最讓我希望擁有的,當然首推這部Class'e DR-6。DR-6不是Class'e有史以來最貴的前級,但絕對是他們家最暢銷、最富盛名的經典器材,許多人當年以它搭配同廠純A類25瓦後級(外型一樣其貌不揚),接連發出「可以聽過世」的驚歎號!無論從「音響二十要」的任何一個項目來評斷,DR-6都肯定不能登上榮耀的最高峰,不過說起平易近人的聲音個性與價格,還有它在唱頭放大級溫潤柔順的表現,都會讓人忍不住把它當作長期相伴的好朋友;相信這也是在耐用程度以外,李兄至今還捨不得將它換下來的原因。

Mark Levinson No. 26XL

Madrigal公司在「20」時期一共生產過三部前級,其中採用鐵弗龍線路板的No. 26SXL售價最高,面市時間最短,同時也是二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產品。為什麼我會推薦原始版的No. 26XL?主要還是取其價格合理與堪稱為里程碑的形象。第一代No. 26XL面市超過十年,當初未加裝任何額外配備的情況下價格約十多萬元,在今天器材價格動輒上百萬的市場中比較簡直是小兒科;二手行情相對之下非常保值,不過擁有的可行性也高了許多。要能符合我心目中的「經典器材」標準,除了聲音表現、Hi-End精神與品牌形象以外,製造品質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單以前級這個種類來說,No. 26XL絕對是我會第一件想到的器材。

Gryphon DM-100

什麼是「經典器材」?能夠讓那些有機會擁有卻失之交臂的人感嘆不已,或是曾經擁有卻一時鬼迷心竅輕易讓出的人大呼後悔,這樣的標準夠嚴格了吧!我已經不只一次聽過前任Gryphon DM-100的用家說:「那真是一部好後級,可惜......」可惜什麼?因為工作溫度太高,放在家裡會心驚膽跳,最後只好為求安全放棄好聲。其實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純A類高熱的器材不少,只不過DM-100的體積不算碩大,重量也和No. 23相去不遠,自然很容易讓人以為它正在超額工作,惹得用家神經兮兮也就不足為奇了。DM-100的聲音溫暖異常,驅動力也是可圈可點,若是再將Gryphon家族慣有的精緻藝術氣息考慮在內,這部後級絕對值得收藏。

Jeff Rowland Model 7F

我一直很納悶一件事:為什麼早期的Jeff Rowland二手行情始終不好?就拿這對每聲道350瓦的後級來說吧,您得花多少錢才能夠找到製造品質相等,金屬加工層次一樣精細,還有驅動力同樣堅強的器材?不容易吧!所以Model 7F更是讓我覺得格外值得搜尋。這套Jeff Rowland的昔日旗艦曾經出現過幾個版本,不過還是以最新的「7F」最受音響迷青睞,本刊資深主筆鄭澤孝至今還捨不得把它換掉。建議您如果在二手市場上見到Model 7F,狀況、價格又深得您心,不妨放心大膽的搶下來收藏。

Krell KRS-200

Krell在KSA-250之前的每一款產品都令我心動過,不過若是談及想要擁有的慾望,自然非昔日旗艦KRS-200莫屬。與今天音響市場充斥著「霸王級」擴大機的情況作比較,您可能不覺得這部純A類200瓦的單聲道後級有什麼了不起。不過KRS-200的重量在當年可是世界第一,同廠亦是發燒至極的KMA-400功率輸出比它多了一倍,重量卻只有一半不到!這下子您就該知道KRS-200是「有料到極點」的產品 - 每一級獨立正負電源供應,1,800VA的環形變壓器,還有每聲道12只大功率MOS-FET作並聯推挽輸出。KRS後來被新旗艦KAS系列所取代,四件式機箱設計更為嚇人,不過KRS系列不但二手價格較為合理,外觀造型也是我個人認為Krell最有個性的一件設計。

Mark Levinson No. 20.5XL

若是將當年的美金售價與台幣定價換算,Mark Levinson與Krell無疑是最值得本地音響迷購買的高價產品。就我個人的看法,Mark Levinson在No. 20.5XL初期的價格最合理(事實上應該說非常划算),而No. 20.5與No. 20.6之間的產品差異,又不若最早No. 20昇級至No. 20.5來得大;加上Madrigal從來不吝於為用家提供升級服務,所以我認為No. 20.5XL最值得音響迷極力搜尋,日後若不滿足還可以請代理商昇級為No. 20.6XL。許多人覺得No. 20系列體積碩大,功率卻只有No. 23的一半實在不太划算,事實上您只要深入瞭解它源源不絕的供電能力有多驚人,還有那罕見貨真價實的純A類工作模式,就不難想像為何Madrigal會將它列為「Reference」等級的指標性產品(另外兩款為後來的No. 33與No. 33H)。無論是哪一代的No. 20系列後級,在二手市場上都是稀有動物,想要收藏的人可得多費心搜尋。

Threshold S-550e

過去十年來出現過的經典後級不少,不過若將「比較能夠負擔的價格」這項因素考量在內,我只能想得出兩款:Mark Levinson No. 23.5與Threshold S-550e。不過No. 23.5後來價格大漲,相形之下S-550e更是抵買。Threshold在同一時期推出了兩個後級系列 - 純A類的「SA」系列,以及A/AB類的「S」系列。這兩個系列的每一款產品都相當不錯,可是考慮到Threshold向來對保護線路興趣缺缺,純A類的工作狀態似乎有些危險,所以我只推薦「S」系列最頂級的S-550e。這部後級在五十瓦以內仍是純A類工作狀態,AB類則可以輸出多達250瓦的功率,對付大多數的喇叭絕對遊刃有餘。新視聽主編廖斐森多年前在「音響論壇」編輯部時即是S-550e的用家,至今還常常聽他說:「好器材,沒留下來真可惜。」

Cello Amati(AR單體版)

最近聽過幾款以老AR單體為主體的喇叭,愈覺得那派「老AR萬歲」的人堅持得有道理 - 聲音自然迷人的程度,確實不是現代喇叭能夠模仿的。不過標榜老AR單體的喇叭設計不少,唯一能讓我心動想收藏,甚至完全不用擔心製造品質的也只有Cello Amati了。這款喇叭在多年前紅極一時,有些多金之士還指定非「可利安」音箱材質不買,更有用家以Cello專用腳架將兩對Amati「夾」起來使用,氣勢、音場規模都不是一對Amati所能比擬的;不過這款喇叭原本就稀少,要想找到兩對狀況一樣好的更是難上加難。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Cello至今仍然提供全新的Amati,不過單體已經改為Dynaudio的產品,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聽比較一番。

Sonus Faber Elacta Amator

前兩期才評論過Elacta AmatorⅡ,這是否代表著第一代產品比較好?當然不是那個意思。整體而言,Elacta AmatorⅡ改變的幅度頗大,幾乎可以說是外型相似的另一款設計,所以自然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聲音特色來。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第一代Elacta Amator的價格相當合理,而且早期產品的製造方式非常近似義大利高級傢具,自然非常值得收藏。至於這款喇叭的好處呢?這些年來它早已成為Hi-End小喇叭的代名詞,好處還需要我多說嗎?

◎江俊德

Marantz CD95

這是我的第一部CD唱盤,購買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它的重量令人意外,好像裡頭裝了石頭一樣;它的外觀漂亮,下壓式的面板內暗藏許多按鍵;它的動作穩重,承片盤動作時幾乎沒有聲音;它使用兩顆皇冠級Philips TDA 1541晶片(包括目前Marantz旗艦級數類轉換器及Philips最高級的CD唱盤仍然使用此晶片)。說穿了,它其實就是過去Philips最高級的分離式數位系統LHH 1000的合體,因此內部電路非常紮實,改機之後效果更是令人意外的好,因此不少資深音響迷家中仍然保留著這一部古早的CD唱盤 - 雖然目前它已經值不了多少錢了。

Proceed PDTⅡ

這部CD轉盤應該要感謝劉顧問的細心發掘。過去音響論壇評論此轉盤時,竟然只給予兩顆星的超爛評價,後來劉顧問的轉盤壽終正寢,向許多代理商借來不同廠牌、不同價位的轉盤一一挑選,每部轉盤在系統上接受一視同仁的測試,試圖找出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轉盤。結果這部外觀奇醜無比的轉盤雀屏中選,消息一傳出紛紛跌破大家的眼鏡,但是實際一聽,卻又不得不令人信服,在劉顧問的口中,PDTⅡ足以與無限價位的轉盤相較而面不失色,但,它終究還是停產了,我手腳加速在代理商剩下最後五部時搶下一部。現在有那些人使用這部轉盤?包括過去賴主編換下了Denon DCD-S1、郭世鼎換下了CEC TL-1,黃鴻鈞以及我目前都是這部外觀「奇醜」、評價極「爛」轉盤的忠實用家。您有興趣嗎?睜大眼睛在二手市場尋找了!

Theta GⅢ

自從劉顧問從Theta GⅡ升級至GⅢ之後,就沒有隨著Theta改款的腳步隨著升級。主要原因是:他認為GⅢ的聲音比GⅤa更適合他的系統。我也曾經帶著不同的DAC到他的系統上試聽比較,結論是:我自己也要找一部GⅢ才行,因為GⅢ真的很棒。GⅢ的特色在於擁有強大的衝擊性,以及沈且穩重的極低頻,這對於使用大型系統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聲音要素之一。內部使用DSP做數位濾波運算,每聲道使用兩顆BB PCM 63PK DAC晶片,經過類比濾波之後,加上輸出電流極大的BUF 03功率Buffer元件輸出,因此論輸出電平、輸出電流,都勝過絕大部分數類轉換器。而升級後的GⅤ主要就是修改類比濾波之後的電路,並且使用Analog Device公司的OP作輸出(mbl 1611內部也使用相同廠牌的OP),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強大的衝擊性及氣勢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較溫柔纖細的聲音。

Sonic Frontiers SFL-2MKⅡ

其實值得推薦的前級不只一部,至少在我眼中符合標準的就有mbl 6010以及Audio Research LS5MKⅡ,但相信其他主筆會對它們做第一推薦,因此我來介紹另一部值得購買的前級:Sonic Frontiers SFL-2。推薦的理由之一當然是聲音的表現,相較之下SFL-1的「活力」比mbl及ARC LS5MKⅡ還多,因此有人說它聽起來有點「衝」,但在我的系統上反而需要強悍點的個性。理由之二是它的二手價格不高(若以原價來說應該說很慘吧!),以現在市面上的行情來說,非常抵買划算。理由之三是:它採用電源分離式設計,真空管放大,內部猛料塞滿整個機箱,就算以目前的價格買材料,還不見得買的齊全呢!唯一缺點是:沒有遙控。

Krell KSA 300S

這是過去賴英智的參考後級,也可以說是少數輸出功率超過300瓦的大電流後級,重量超過一百公斤,厚重的鋼甲以及臉盆大的2KVA變壓器,都讓我對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部純A類後級,使用獨創設計的「持續動態偏壓」設計,面板上有四個指示燈,隨時指示目前的偏壓狀況。包括賴兄在內等人認為KSA 300S的聲音過於笨重呆板,蠻力雖強但卻像大拖車一樣快活不起來,但我卻認為拿來推速度快的喇叭或低音部份,擁有難得的強大驅動能力。新一代的Krell FPB後級已經改善這個缺點,但似乎又失去了以往厚重沈穩的低頻,可見擴大機要全面性的討好並不簡單。這部後級目前價格讓人覺得和藹可親,但不是每位音響迷皆適用,如果您的喇叭需要蠻力,又想擁有名牌,需要將速度拉慢一些的,Krell KSA 300S後級值得考慮。另外還有功率較小的KSA 200S,目前價格應該更划算。

B&W 801MKⅡ

B&W 801MKⅡ大家都知道,應該也有機會在不同的場合聽過,但卻很少人有機會聽過第一代或第二代的801。如果您對聲音的欣賞角度與我相同的話,我想您應該不會反對「第二代801比第三代801好聽」這句話。第二代801擁有更飽滿的中低頻份量,然而金屬高音卻溫潤得很,完全沒有一絲「金屬」的味道。801難推嗎?第三代也許是,但第二代保証比第三代輕鬆許多,也許是Run-In的時間夠久懸邊早已軟化,使用一般的綜合擴大機就可以擠出鬼太鼓的極低頻,不要說您懷疑,連我實際接觸之後也覺得莫名其妙。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低音單體橡膠懸邊老化。

Daihoquest DQ-30i

這一對喇叭在台灣還沒來得及紅,就已經停產退出江湖了。這是我在台北蔡法官家中聽到的,它的外型像是把Quad靜電喇叭拉高,高、中音單體使用開放式設計,與過去曾經紅過一時的Alon相當類似(或現在的AR Limit系列也採用類似的設計)。DQ-30i的特點在於擁有蓬鬆及延伸的低頻,其音色及音質都在水準之上,並且擁有極低的音染,使用一部6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就可以讓它飛天鑽地。DQ-30i的效率頗高,不須要大功率後級也可以享受大動態的氣勢,而且聲音還非常迷人!

GenesisⅡ.5

Arnie Nudell離開Infinity成立Genesis之後,簽名系列中第一對售價低於一百萬元的喇叭,包括劉顧問、士林曹醫師、賴英智以及主筆郭世鼎等,都曾經使用過這對喇叭,效果如何就不必我多說了。但為何這麼好的喇叭要停產呢?GⅡ.5與GⅡ、GⅠ一樣使用弧型大障板,面板寬度比GⅡ還寬,專利設計的平面鋁帶高音前三後一,中音則是條狀鋁帶,低音單體前後各一,並使用專用伺服擴大機驅動。由於體積較小,因此適合一般家庭擺設,然而其中低頻厚度卻往往比調校不當的GⅡ還理想,發聲能量在同價位中幾乎找不到對手,但也請用家不要吝嗇對擴大機及線材的投資。當然它現在則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之一。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說來也許會令您感到意外,這也是我的第一對喇叭,而且我買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就是3/5a(當時我還不算是音響迷,購買時一萬六)!它的好就不必我多贅言了,如何的稱讚都是多餘的,買它的時候我還在唸書階段,平時聽音樂需要一對小喇叭,利用自己DIY的30瓦擴大機,就這樣渡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現在想起來真是令人懷念。小喇叭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聲音越來越甜美,完全感覺不出它哪裡難推,溫溫順順的聲音完全沒有火氣。五年之後低音橡皮懸邊潰爛,在過去的中華商場請人重新修補之後以原價出讓。現?
奇怪,这个坛子贴不上太长的帖子? (17千字)(xiaofang 2001-12-22 13:27 阅读 42)
◎楊德宜

EMT 981

環顧這十年來停產的數位器材,唯一會讓我想找一部來永久收藏的就只有EMT 981了。這部專為錄音室設計的專業機種功能超強,比起第一代的EMT 980顯得成熟許多,充滿專業氣息的另類外觀更是令我心動不已。即使在EMT 981剛面市時,標準的16位元解碼線路就已經稍嫌老舊,但是它偏偏就能夠提供飽滿且正確無誤的聲音,讓眾多發燒友懷疑EMT好聲的祕訣究竟為何;有人說它的電源做得好,有人認為零件嚴謹篩選配對才得以好聲,更有人揣測機箱的外型尺寸正確才是重點。我可以很確定的是,以EMT 981的專業品質與原廠售後服務來說,用家可以放心大膽的繼續使用到CD末代。許多發燒友至今仍將它當作CD轉盤使用,所以很難在市面上看到二手貨。

Class'e DR-6

前一陣子到本刊資深主筆李富桂先生家中拜訪,對他不輕易更換器材的堅持印象深刻,而整套系統中最讓我希望擁有的,當然首推這部Class'e DR-6。DR-6不是Class'e有史以來最貴的前級,但絕對是他們家最暢銷、最富盛名的經典器材,許多人當年以它搭配同廠純A類25瓦後級(外型一樣其貌不揚),接連發出「可以聽過世」的驚歎號!無論從「音響二十要」的任何一個項目來評斷,DR-6都肯定不能登上榮耀的最高峰,不過說起平易近人的聲音個性與價格,還有它在唱頭放大級溫潤柔順的表現,都會讓人忍不住把它當作長期相伴的好朋友;相信這也是在耐用程度以外,李兄至今還捨不得將它換下來的原因。

Mark Levinson No. 26XL

Madrigal公司在「20」時期一共生產過三部前級,其中採用鐵弗龍線路板的No. 26SXL售價最高,面市時間最短,同時也是二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產品。為什麼我會推薦原始版的No. 26XL?主要還是取其價格合理與堪稱為里程碑的形象。第一代No. 26XL面市超過十年,當初未加裝任何額外配備的情況下價格約十多萬元,在今天器材價格動輒上百萬的市場中比較簡直是小兒科;二手行情相對之下非常保值,不過擁有的可行性也高了許多。要能符合我心目中的「經典器材」標準,除了聲音表現、Hi-End精神與品牌形象以外,製造品質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單以前級這個種類來說,No. 26XL絕對是我會第一件想到的器材。

Gryphon DM-100

什麼是「經典器材」?能夠讓那些有機會擁有卻失之交臂的人感嘆不已,或是曾經擁有卻一時鬼迷心竅輕易讓出的人大呼後悔,這樣的標準夠嚴格了吧!我已經不只一次聽過前任Gryphon DM-100的用家說:「那真是一部好後級,可惜......」可惜什麼?因為工作溫度太高,放在家裡會心驚膽跳,最後只好為求安全放棄好聲。其實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純A類高熱的器材不少,只不過DM-100的體積不算碩大,重量也和No. 23相去不遠,自然很容易讓人以為它正在超額工作,惹得用家神經兮兮也就不足為奇了。DM-100的聲音溫暖異常,驅動力也是可圈可點,若是再將Gryphon家族慣有的精緻藝術氣息考慮在內,這部後級絕對值得收藏。

Jeff Rowland Model 7F

我一直很納悶一件事:為什麼早期的Jeff Rowland二手行情始終不好?就拿這對每聲道350瓦的後級來說吧,您得花多少錢才能夠找到製造品質相等,金屬加工層次一樣精細,還有驅動力同樣堅強的器材?不容易吧!所以Model 7F更是讓我覺得格外值得搜尋。這套Jeff Rowland的昔日旗艦曾經出現過幾個版本,不過還是以最新的「7F」最受音響迷青睞,本刊資深主筆鄭澤孝至今還捨不得把它換掉。建議您如果在二手市場上見到Model 7F,狀況、價格又深得您心,不妨放心大膽的搶下來收藏。

Krell KRS-200

Krell在KSA-250之前的每一款產品都令我心動過,不過若是談及想要擁有的慾望,自然非昔日旗艦KRS-200莫屬。與今天音響市場充斥著「霸王級」擴大機的情況作比較,您可能不覺得這部純A類200瓦的單聲道後級有什麼了不起。不過KRS-200的重量在當年可是世界第一,同廠亦是發燒至極的KMA-400功率輸出比它多了一倍,重量卻只有一半不到!這下子您就該知道KRS-200是「有料到極點」的產品 - 每一級獨立正負電源供應,1,800VA的環形變壓器,還有每聲道12只大功率MOS-FET作並聯推挽輸出。KRS後來被新旗艦KAS系列所取代,四件式機箱設計更為嚇人,不過KRS系列不但二手價格較為合理,外觀造型也是我個人認為Krell最有個性的一件設計。

Mark Levinson No. 20.5XL

若是將當年的美金售價與台幣定價換算,Mark Levinson與Krell無疑是最值得本地音響迷購買的高價產品。就我個人的看法,Mark Levinson在No. 20.5XL初期的價格最合理(事實上應該說非常划算),而No. 20.5與No. 20.6之間的產品差異,又不若最早No. 20昇級至No. 20.5來得大;加上Madrigal從來不吝於為用家提供升級服務,所以我認為No. 20.5XL最值得音響迷極力搜尋,日後若不滿足還可以請代理商昇級為No. 20.6XL。許多人覺得No. 20系列體積碩大,功率卻只有No. 23的一半實在不太划算,事實上您只要深入瞭解它源源不絕的供電能力有多驚人,還有那罕見貨真價實的純A類工作模式,就不難想像為何Madrigal會將它列為「Reference」等級的指標性產品(另外兩款為後來的No. 33與No. 33H)。無論是哪一代的No. 20系列後級,在二手市場上都是稀有動物,想要收藏的人可得多費心搜尋。

Threshold S-550e

過去十年來出現過的經典後級不少,不過若將「比較能夠負擔的價格」這項因素考量在內,我只能想得出兩款:Mark Levinson No. 23.5與Threshold S-550e。不過No. 23.5後來價格大漲,相形之下S-550e更是抵買。Threshold在同一時期推出了兩個後級系列 - 純A類的「SA」系列,以及A/AB類的「S」系列。這兩個系列的每一款產品都相當不錯,可是考慮到Threshold向來對保護線路興趣缺缺,純A類的工作狀態似乎有些危險,所以我只推薦「S」系列最頂級的S-550e。這部後級在五十瓦以內仍是純A類工作狀態,AB類則可以輸出多達250瓦的功率,對付大多數的喇叭絕對遊刃有餘。新視聽主編廖斐森多年前在「音響論壇」編輯部時即是S-550e的用家,至今還常常聽他說:「好器材,沒留下來真可惜。」

Cello Amati(AR單體版)

最近聽過幾款以老AR單體為主體的喇叭,愈覺得那派「老AR萬歲」的人堅持得有道理 - 聲音自然迷人的程度,確實不是現代喇叭能夠模仿的。不過標榜老AR單體的喇叭設計不少,唯一能讓我心動想收藏,甚至完全不用擔心製造品質的也只有Cello Amati了。這款喇叭在多年前紅極一時,有些多金之士還指定非「可利安」音箱材質不買,更有用家以Cello專用腳架將兩對Amati「夾」起來使用,氣勢、音場規模都不是一對Amati所能比擬的;不過這款喇叭原本就稀少,要想找到兩對狀況一樣好的更是難上加難。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Cello至今仍然提供全新的Amati,不過單體已經改為Dynaudio的產品,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聽比較一番。

Sonus Faber Elacta Amator

前兩期才評論過Elacta AmatorⅡ,這是否代表著第一代產品比較好?當然不是那個意思。整體而言,Elacta AmatorⅡ改變的幅度頗大,幾乎可以說是外型相似的另一款設計,所以自然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聲音特色來。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第一代Elacta Amator的價格相當合理,而且早期產品的製造方式非常近似義大利高級傢具,自然非常值得收藏。至於這款喇叭的好處呢?這些年來它早已成為Hi-End小喇叭的代名詞,好處還需要我多說嗎?

◎江俊德

Marantz CD95

這是我的第一部CD唱盤,購買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它的重量令人意外,好像裡頭裝了石頭一樣;它的外觀漂亮,下壓式的面板內暗藏許多按鍵;它的動作穩重,承片盤動作時幾乎沒有聲音;它使用兩顆皇冠級Philips TDA 1541晶片(包括目前Marantz旗艦級數類轉換器及Philips最高級的CD唱盤仍然使用此晶片)。說穿了,它其實就是過去Philips最高級的分離式數位系統LHH 1000的合體,因此內部電路非常紮實,改機之後效果更是令人意外的好,因此不少資深音響迷家中仍然保留著這一部古早的CD唱盤 - 雖然目前它已經值不了多少錢了。

Proceed PDTⅡ

這部CD轉盤應該要感謝劉顧問的細心發掘。過去音響論壇評論此轉盤時,竟然只給予兩顆星的超爛評價,後來劉顧問的轉盤壽終正寢,向許多代理商借來不同廠牌、不同價位的轉盤一一挑選,每部轉盤在系統上接受一視同仁的測試,試圖找出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轉盤。結果這部外觀奇醜無比的轉盤雀屏中選,消息一傳出紛紛跌破大家的眼鏡,但是實際一聽,卻又不得不令人信服,在劉顧問的口中,PDTⅡ足以與無限價位的轉盤相較而面不失色,但,它終究還是停產了,我手腳加速在代理商剩下最後五部時搶下一部。現在有那些人使用這部轉盤?包括過去賴主編換下了Denon DCD-S1、郭世鼎換下了CEC TL-1,黃鴻鈞以及我目前都是這部外觀「奇醜」、評價極「爛」轉盤的忠實用家。您有興趣嗎?睜大眼睛在二手市場尋找了!

Theta GⅢ

自從劉顧問從Theta GⅡ升級至GⅢ之後,就沒有隨著Theta改款的腳步隨著升級。主要原因是:他認為GⅢ的聲音比GⅤa更適合他的系統。我也曾經帶著不同的DAC到他的系統上試聽比較,結論是:我自己也要找一部GⅢ才行,因為GⅢ真的很棒。GⅢ的特色在於擁有強大的衝擊性,以及沈且穩重的極低頻,這對於使用大型系統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聲音要素之一。內部使用DSP做數位濾波運算,每聲道使用兩顆BB PCM 63PK DAC晶片,經過類比濾波之後,加上輸出電流極大的BUF 03功率Buffer元件輸出,因此論輸出電平、輸出電流,都勝過絕大部分數類轉換器。而升級後的GⅤ主要就是修改類比濾波之後的電路,並且使用Analog Device公司的OP作輸出(mbl 1611內部也使用相同廠牌的OP),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強大的衝擊性及氣勢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較溫柔纖細的聲音。

Sonic Frontiers SFL-2MKⅡ

其實值得推薦的前級不只一部,至少在我眼中符合標準的就有mbl 6010以及Audio Research LS5MKⅡ,但相信其他主筆會對它們做第一推薦,因此我來介紹另一部值得購買的前級:Sonic Frontiers SFL-2。推薦的理由之一當然是聲音的表現,相較之下SFL-1的「活力」比mbl及ARC LS5MKⅡ還多,因此有人說它聽起來有點「衝」,但在我的系統上反而需要強悍點的個性。理由之二是它的二手價格不高(若以原價來說應該說很慘吧!),以現在市面上的行情來說,非常抵買划算。理由之三是:它採用電源分離式設計,真空管放大,內部猛料塞滿整個機箱,就算以目前的價格買材料,還不見得買的齊全呢!唯一缺點是:沒有遙控。

Krell KSA 300S

這是過去賴英智的參考後級,也可以說是少數輸出功率超過300瓦的大電流後級,重量超過一百公斤,厚重的鋼甲以及臉盆大的2KVA變壓器,都讓我對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部純A類後級,使用獨創設計的「持續動態偏壓」設計,面板上有四個指示燈,隨時指示目前的偏壓狀況。包括賴兄在內等人認為KSA 300S的聲音過於笨重呆板,蠻力雖強但卻像大拖車一樣快活不起來,但我卻認為拿來推速度快的喇叭或低音部份,擁有難得的強大驅動能力。新一代的Krell FPB後級已經改善這個缺點,但似乎又失去了以往厚重沈穩的低頻,可見擴大機要全面性的討好並不簡單。這部後級目前價格讓人覺得和藹可親,但不是每位音響迷皆適用,如果您的喇叭需要蠻力,又想擁有名牌,需要將速度拉慢一些的,Krell KSA 300S後級值得考慮。另外還有功率較小的KSA 200S,目前價格應該更划算。

B&W 801MKⅡ

B&W 801MKⅡ大家都知道,應該也有機會在不同的場合聽過,但卻很少人有機會聽過第一代或第二代的801。如果您對聲音的欣賞角度與我相同的話,我想您應該不會反對「第二代801比第三代801好聽」這句話。第二代801擁有更飽滿的中低頻份量,然而金屬高音卻溫潤得很,完全沒有一絲「金屬」的味道。801難推嗎?第三代也許是,但第二代保証比第三代輕鬆許多,也許是Run-In的時間夠久懸邊早已軟化,使用一般的綜合擴大機就可以擠出鬼太鼓的極低頻,不要說您懷疑,連我實際接觸之後也覺得莫名其妙。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低音單體橡膠懸邊老化。

Daihoquest DQ-30i

這一對喇叭在台灣還沒來得及紅,就已經停產退出江湖了。這是我在台北蔡法官家中聽到的,它的外型像是把Quad靜電喇叭拉高,高、中音單體使用開放式設計,與過去曾經紅過一時的Alon相當類似(或現在的AR Limit系列也採用類似的設計)。DQ-30i的特點在於擁有蓬鬆及延伸的低頻,其音色及音質都在水準之上,並且擁有極低的音染,使用一部6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就可以讓它飛天鑽地。DQ-30i的效率頗高,不須要大功率後級也可以享受大動態的氣勢,而且聲音還非常迷人!

GenesisⅡ.5

Arnie Nudell離開Infinity成立Genesis之後,簽名系列中第一對售價低於一百萬元的喇叭,包括劉顧問、士林曹醫師、賴英智以及主筆郭世鼎等,都曾經使用過這對喇叭,效果如何就不必我多說了。但為何這麼好的喇叭要停產呢?GⅡ.5與GⅡ、GⅠ一樣使用弧型大障板,面板寬度比GⅡ還寬,專利設計的平面鋁帶高音前三後一,中音則是條狀鋁帶,低音單體前後各一,並使用專用伺服擴大機驅動。由於體積較小,因此適合一般家庭擺設,然而其中低頻厚度卻往往比調校不當的GⅡ還理想,發聲能量在同價位中幾乎找不到對手,但也請用家不要吝嗇對擴大機及線材的投資。當然它現在則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之一。

Rogers LS3/5a(15歐姆版本)

說來也許會令您感到意外,這也是我的第一對喇叭,而且我買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就是3/5a(當時我還不算是音響迷,購買時一萬六)!它的好就不必我多贅言了,如何的稱讚都是多餘的,買它的時候我還在唸書階段,平時聽音樂需要一對小喇叭,利用自己DIY的30瓦擴大機,就這樣渡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現在想起來真是令人懷念。小喇叭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聲音越來越甜美,完全感覺不出它哪裡難推,溫溫順順的聲音完全沒有火氣。五年之後低音橡皮懸邊潰爛,在過去的中華商場請人重新修補之後以原價出讓。現在值不值得再尋找15歐姆版的3/5a?我認為已經沒有必要了,即使找到單體可能也狀況不良,新版的3/5a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聲音就會逐漸進入狀況,聲音同樣溫潤柔美。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義大利的產品總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各種人的注意,不可否認它曾經是我夢寐以求的喇叭,即使它的聲音過於渲染、不夠中性,但卻很迷人。最早期的Electa Amator側板使用榫接處理,鋸齒狀的接縫看起來在心中就揚起一股高級傢具的感覺,前後板以硬牛皮緊繃,充分運用義大利傢具的處理方式來製作喇叭。中期之後的Electa Amator榫接處理不見了,只剩下旗艦Extrema繼續沿用此技術,雖然聲音沒有明顯變化,但總令人留下一些遺憾。張典齊醫師曾經把這對喇叭與B&W Silver Signature 25做比較,說它們是世界上最貴也最值得購買的小喇叭(以當時的角度而言),賴英智在使用Alon及Genesis之前也以它做為參考喇叭,。曾經在音響論壇任職的李陵、陳弘志、何文哲、廖斐森等人,曾經都是Sonus Faber的愛用者,即使今日我已經使用大喇叭,仍然對它念念不忘,可見它對我的吸引力。

◎賴英智

Theta GⅢ

盡管喊得震天架響,24 Bit的未來仍未明確,我唯一推薦的Theta GⅢ數類轉換器只有20 Bit解析力,應可安然渡過本世紀。要找GⅢ最好是原廠的平衡式版本,也不需要加裝HDCD附件,它的廣大音場、飽滿音像、豐沛低頻與實實在在的樂器質感,都是值得稱道的。有些人或許認為GⅢ的高頻不夠細緻精巧,表現有點粗線條,不過習慣了Theta的補藥,卻常會嫌其他產品過於纖細苗條呢。改良過的GⅤa有更快的速度與更好的細節,高頻也圓潤了,但中低頻卻少了(還是比別人多),它是GⅢ之外的另一選擇。喜歡高貴華美的,只能找mbl或Sonic Frontiers了,不過GⅢ的二手行情不算太高,還是相當吸引人的。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在LS2達到真空管/晶體混血的技藝高峰後,ARC改變方向所推出的全真空管/全平衡式前級,一口氣用了十隻6922的雙三極管。除了因為全平衡端子使用稍有不便外,LS5 MKⅡ的聲音表現難以挑剔,劉仁陽顧問還說這是買不起MBL 6010者的最佳選擇。LS5 MKⅡ比第一代產品更透明,又沒有MKⅢ那麼的清亮,它的高音圓滑而溫暖,質感軟中帶著韌性,三度空間感極佳,栩栩如生的音像尤其令人稱道,只在極低頻的凝聚與權威性上稍有保留。以它搭配同廠的VT-150後級,對愛樂朋友絕對是世紀末的最佳選擇之一。目前LS5 MKⅡ二手行情仍然不錯,比較傷腦筋的是如何幫它找到好真空管,ARC原廠有售特選的低雜音蘇聯管,可郵購;要不然就必須一次更換四支輸入級的真空管。

Gryphon DM-100

每邊輸出100瓦的純A類晶體後級,DM-100的單聲道版本就變成ReferenceⅠ,用來驅動像Genesis四件式喇叭等大傢伙都不成問題。丹麥的工藝設計讓DM-100擁有威猛無比的外觀,使用時與它的溫度相輝映,巧的是Gryphon的聲底也偏向暖調,揮灑出來的色彩相當濃郁,低頻的龐大雄偉與源源不絕的能量,正好是老闆佛萊明的寫照,Genesis過去就以Gryphon當作參考器材。有朋友用DM-100推大食的Sonus Faber Extrema喇叭,除了醇厚的音質誘人外,極高的密度與逼真的重量感,都會使人對Gryphon大為折服。在香港買DM-100划算至極,但如何把裝甲雄獅扛回來將是大問題,同時它是純A類後級,雖然大量用了耐高溫且昂貴的Rifa電容,健康狀況仍須特別留意。

Jeff Rowland 7F

第一代的Model 7單聲道後級早在1984年就推出了,歷經數次改良,Model 7F在1991年問世,整個線路構造已經非常接近後來的Model 8與Model 9。目前Jeff Rowland 7F的二手行情來說,同樣的價錢到哪買輸出功率350瓦的單聲道後級?何況Jeff Rowland的金屬加工一流,線路也很紮實,用再久也不怕壞;而且它家的擴大機一脈相承,聲音都很類似,用再久也不怕落伍。如同吃素的設計者一樣溫文儒雅,Jeff Rowland 7F的聲音柔軟沒有火氣,速度、暫態與透明度或許不如一些新產品,但音樂性卻是它最強的地方,用來搭配Martin-Logan、Apogee、Magnepan等平面喇叭恰能相輔相成,前級用Cello、Spectral等也是很好的建議。

Krell KSA-300S

前代產品KSA-250大受好評,但純A類所帶來的高溫與高故障率同樣傷腦筋,於是Krell在1992年推出劃時代的新擴大機,包括旗艦KAS與輸出功率300瓦的KSA-300S後級。此一系列擴大機利用快速自動偏壓的方式,讓所有輸出功率都保持純A類狀態,不用時又毫無溫度,在1Ω負載時可輸出2400瓦,加上近百公斤的重量,誰敢說它不是大力士!KSA-300S比KSA-250的中頻稍輕一些,又比新的FPB系列擁有更佳的暖度與飽滿度,在速度、透明度與解析力方面則比FPB系列略有不及。無論推任何喇叭都是一副悠哉模樣,達到輕鬆自若的感覺,這是KSA-300S最令人心動的地方。以目前二手的KSA-300S來說,它大概是故障率最低的純A類後級了。

Mark Levinson No.20

所謂的No.20系列包括1986年推出的No.20、1989年改款的No.20.5,以及1992年二度改款的No.20.6,這是M.L.繼ML2(輸出功率25瓦/8Ω)之後唯一的純A類後級。只要是正式代理商的產品,都可以付費進行升級,把輸入級的線路板換掉,因此哪一型倒無所謂,二手行情也不一樣。輸出功率100瓦(400瓦/2Ω)的No.20單聲道後級,千萬別小看它,潛能無限的推動力只怕新產品都有所不及。一般M.L.的擴大機都過於中性以至略偏冷調,在No.20身上同樣找不到什麼染色,不過它有少見的細緻嚴謹質感,中頻平順舒暢,低頻的控制力一流,動態對比也氣勢滂沱。不過早期No.20賣得不多,想在二手市場尋找要多費點力氣。

Genesis Ⅱ.5

在Genesis的大傢伙中,GⅡ.5無疑是最抵買,也最容易達到良好效果的。四件式的Genesis喇叭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擺設,更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調整,反而不如一體式的GⅡ.5來得方便。它的中高音單體與GⅡ相同,音域直上30KHz;每邊兩隻12吋低音附上一台伺服擴大機,能輕易發出20Hz以下極低頻(就看你房間夠不夠大),兩片大翅膀倒是佔了不少面積,因此小房間仍然不適合它發威。比起新款的G300或G350,GⅡ.5的高頻延伸、暫態反應與透明度略遜一籌,但是中低頻的飽滿與渾厚又扳回一成,整體平衡度一流。另一個好消息是GⅡ.5很容易推動,60瓦的Pass Lab後級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再仔細調整低音伺服擴大機的相位與高通、低通,GⅡ.5立刻就能撐開一幅特麗七彩大畫面。

Martin-Logan Aerius

這是Martin-Logan最小型,可能也是最成功的靜電/錐盆單體混血喇叭,第一代產品在1992年推出,96年改款後稱為AeriusⅡ。雖然SL-3、Monolith、Quest等其他Martin-Logan的混血喇叭擁有更寬廣的音域,只用了20公分低音單體的Aerius卻在速度的一致性、分頻點的銜接上更加成熟,幾乎找不出缺點了。最重要的是Aerius售價合理,容易推動(89dB),體型小巧容易擺位,非常適合一般人使用。台灣前代理商結束營業後,銀行拍賣了一批Aerius,每對兩萬元不到,錯過之後連我都很懊惱,幸好二手Aerius也很便宜。唯一要注意的是靜電振膜一段時間後必須更換,請先確定零件來源無虞或使用狀態。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1988年推出的Electa Amator,持續暢銷到去年才大改款成AmatorⅡ,但這對Sonus Faber的開山作已經成為小喇叭中的經典產品了。大約編號1000以前的Electa Amator,音箱上每塊胡桃原木都是手工榫接的,以後逐漸改成膠合製造,前者當然更有收藏價值。天然原木美色,窈窕誘人曲線,加上有中型喇叭規模的聲音表現,都是Electa Amator吸引人的地方。雖然Sonus Faber後來推出旗艦Extrema與昂貴的Guarneri Homage,以及許多徒子徒孫們,不過個人以為Electa Amator是平均表現最好的一對喇叭(可能與它用了頂級Dynaudio單體有關)。把它放在雲石/原木腳架上,配上質感好、驅動力強的擴大機,無論用看的或聽的,它都是藝術品。

Stax Lambda-Signature+SRM-T1

很多人可能不曉得,Stax在95年底曾暫停營業,公司從株式會社改成有限會社後才又重新出發。老闆換人後,也許聲音傳統將會調整,老的Lambda-Signature+SRM-T1靜電耳機系統就更令人懷念了。新的Nova Signature、Classic、Basic系列耳機由於振膜改良,在衝擊力與頻寬方面都有進步,但老耳機一方面用真皮的頭帶與耳墊(現在都是人造皮),一方面有較柔和的聽感,呈現出不同的趣味。SRM-T1是Stax第一部真空管放大的驅動器,Stax曾經製作過超級的純A類擴大機,這方面的技術不錯,只要換上好的真空管,這套耳機組合絕對可媲美數十萬元級的音響。Stax是唯一能在二手市場買到的耳機(其他品牌店家根本不收),不妨試試運氣吧。




扬声器世界三剑客


  世界上名牌扬声器不计其数,但除了少数厂家有能力自己开发制造单元外,绝大部分牌子的音箱都是采用他人制造的单元。而在芸芸喇叭世界,真正获得认同的喇叭单元只有Dynaudio、Eton、Focal、JBL、KEF、Scan、Seas等二十来个牌子。在它们中间,我认为有三个品牌的音箱有必要专门挑出来撰文介绍,这不仅是因为全世界有许多名牌音箱在使用他们的单元,更在于,它们基本上代表当代音响美学的三大流派,他们的风格也几乎影响了全世界扬声器设计的潮流。它们就是丹麦的Dynaudio、法国的Focal和美国的JBL。

  忠实精确的Dynaudio


  发烧友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Dynaudio的。但大部分人都误以为它是丹麦品牌,其实它只是在丹麦生产而已,而它的掌舵人是德国人,它的公司总部包括研究和开发部门也都在德国,实际上Dynaudio的全身几乎都是德国血统。

  既然是德国的产品,就会留下深深的日尔曼烙印。德国产品的品质早已深入人心,精确、严谨、可靠、高科技和高完成度,使人们对德国产品总投以超乎其他的信任。Dynaudio单元也一样,事实上它在扬声器世界中的地位犹如汽车中的“奔驰”,早就奠定了老大哥的地位。在80年代末,Dynaudio的高音单元就能做到瞬时输入1000瓦功率而波形不失真的惊人指标,它的顶级高音Esotar T-330D更能达到瞬时输入2000瓦而保证波形不失真! Dynaudio有一款二分频书架箱Micron,高音是Esotec D-260,不但分频点低达1.5KHz,而且竟只用一阶分音。别的品质先不说,单就承受大功率这一点,其他产品就被Dynaudio远远抛离。

  Dynaudio喇叭单元毫不妥协的高超品质,源自德国人传统的一丝不苟,但它也带有德国人传统的固执: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死也要坚持。这一禀性很鲜明的反映在他们的设计哲学和市场观念上。其实只要Dynaudio愿意,他们完全能够修改设计去迎合大部分发烧友的口味,但这么多年来,他们丝毫不为市场所动。由于Dynaudio仿佛是在为自己制造单元和音箱,所以发烧友对Dynaudio音箱的声音评价也一直呈两极分化,毁誉参半。Dyna以它拥有的关键技术和高超制造能力,始终追求最忠实的还原,最高的线性,最低的失真。它的声音中性,没有染色,质感好,瞬态反应快。喜欢这种声音的人倾心于它的理智,不喜欢的人则嫌它的声音不厚实,不开扬,味道平淡如水。

  事实上,追随Dynaudio风格者,还有德国Eton,美国Thiel、Avalon,英国ATC,澳洲的Duntech等喇叭品牌,众多采用这些单元的扬声器创立了当代音响美学中的所谓“纯水派”。这一流派讲究声底干净和真实,高透明度和高分析力,重质不重量,为求失真低而甘愿放弃驱动效率,所以所设计的音箱都十分难推,一般的功放很难让他们发出好声音。

  Dynaudio的单元是这一派扬声器选用最多的单元,而且不少品牌总将其用在它们的旗舰级产品上。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品牌,还有像Cello、Dunlavy、Eggleston、MBL、Paragon、Red Rose、Rockport、Ruark等都是Dynaudio单元的爱用者。Hi-End界大名鼎鼎的Mark Levison不但设计Cello音箱时爱用,在他新创的Red Rose音箱上还继续用Dynaudio单元。接收采访时, Mark被问到设计好音箱的秘诀,他回答竟然就是要用“Dynaudio的单元”。

  正因为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喇叭单元,所以不但Hi-End厂商爱用,音箱DIY一族也爱用Dynaudio的单元来制作他们的“土炮”。不过一份价钱一份货,Dynaudio单元的价钱也是最贵的。Dynaudio前任“高音王”Esotar T-330D零售每对要价人民币7000元,而且是不二价;Dynaudio球顶中音Esotar M560二手价每对都要超过10000元人民币;但这并不算Dynaudio家族中最贵的,Dynaudio新旗舰Evidence上那4只配对高音总价竟然超过十万元,如果零售的话每只要30000元!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相比之下,Seas最新的顶级高音E011(T25CF002)每对才1300元;Scan前任顶级高音D2905/9300每对才800元,即便它最新的顶级高音D2905/9900每对也不过2900元,不到T-330D价钱的一半。因此Dynaudio的单元质素很好,但性价比却很差,这也是使用Dynaudio单元的喇叭价格通常都比较高昂的原因。

  在产品最为人捧场的情况下,Dynaudio却宣布从2000年开始不再对外出售单元。放着能赚的钱不赚,Dynaudio之高傲可见一斑。

  如果你了解Dynaudio单元的制造过程,就不难理解它们为何昂贵又难求。所有Dynaudio单元不论高音、中音还是低音,从头到尾一共要完成86道检测工序,如此繁琐而严谨的检测能发现制造过程中任何的瑕疵,保证了最终产品的素质。

  Dynaudio的高音一直坚持用丝膜软球顶,他们认为这种材料音染最小。至于振膜用何种丝质,做成何种形状,就属于秘密,旁人无从知道。Dynaudio惯用六角形的纯铝线绕制音圈,这样线与线的间隙最小,占空比最高。虽然磁液冷却会对瞬态反应有影响,但Dynaudio认为用磁液利大于弊,仍坚持使用。Dynaudio在控制失真和提高单元承受功率方面掌握了鲜为人知的关键技术,外界只能对其各项惊人指标感到不可思议。

  Dynaudio的低音单元一直采用与众不同的内磁路设计,也就是磁钢在中间,音圈在外面。所以从外观看防尘罩特别大,振膜的面积小。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能把振膜的分割振动控制在最小程度。

  Dynaudio低音单元的音圈与骨架并不是用胶水粘合的,它自有独一无二的做法:绕音圈时在骨架内塞一个金属芯。音圈绕好后对金属芯加热,使其膨胀,直到音圈紧紧地箍进骨架。因为音圈与骨架是同种材料,膨胀系数相同,这样音圈再热也不会散架,永无脱胶之虞,而且散热效果还特别好。

  国内的“惠X”音箱曾仿制Dynaudio,但多年来亦只仿到外观,仅举二例:一、Dynaudio低音单元防尘罩上有一圈凹槽,那是安装音圈时插入钢片,以确保音圈安置在磁隙中央。音圈安装后这些钢片就抽走,因此留下了凹槽。“惠X”没有这种安装工艺,但也照搬Dynaudio这一圈“凹槽”,单元完成后在防尘罩处“加工”几个凹槽,以追求“形似”。二、Dynaudio讲究线性,它的低音是短冲程设计,而“惠X”为增加低频量感,不顾失真指标,结果弄成了长冲程。其实,Dynaudio内里乾坤不是那么好学的。

  Dynaudio不但做最好的单元,它的音箱制作也是第一流的。Dynaudio的箱体还是用传统的高密度纤维板( HDF ),不过它采用三明治多层设计,箱体内部的支撑及各个面的阻尼等措施做得很好。Dynaudio的总裁曾说,精湛的工艺影响了Dyna的音箱产量。他举了一例:拿一把直角尺量任何一款Dynaudio的音箱,你会发现都是最标准的90度,分毫不差,而其他音箱很难做到。

  其实箱体是否做到90度并不是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Dynaudio将每一步都做到一丝不苟,分毫不差,精确异常,Dynaudio正是凭这种精神成为了今日扬声器制造领域的领军者。

  明快高效的Focal


  Focal是法国最著名的扬声器品牌。它的创建者Jacques Mahul原本是数学系的才子,毕业后先在大学里教了二年书,而后抵挡不住自己对音响的狂热爱好,投身到法国当时最大的喇叭单元制造厂Audax担任工程师。Audax第一款软凸盆高音单体就是他设计的。1979年,在为Audax工作了五年后,Mahul在自己家族所开的France-Filieres机械工厂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立了Focal和JM Lab两个品牌。前者是扬声器单元的牌子,后者是成品音箱的商标。

  Focal工厂所在的Saint-Etienne镇素以精密的机械加工著称,Focal自然享有这方面的优势。Mahul的机械厂不但完成所有Focal单元的制造,而且连Focal单元的生产工具亦不假人手,绝大部分由该厂自行设计并制造。其中包括一座庞大的高音单元自动生产机器。Focal在这方面能力甚至超过了Dynaudio。

  说到Focal单元,发烧友最熟悉的就是其著名的内凹式高音和黄色Kevlar振膜单元。事实上1981年Focal推出内凹式高音以前,传统高音单元都是外凸半球形。Focal通过研究发现高音单体声波的扩散与振膜的形状无关,只与振膜的大小有关。与外凸式高音相比,内凹半球形高音音圈与振膜接触的机械强度更强,传递音圈振动的速度也更快。因此Focal大胆地做出这种至今仍是全球唯一的设计。这种高音为Focal带来极大声誉,Focal从此跻身世界一流单元制造商的行列。Focal的创造力在1987年又有了充分体现。这一年它发展出三明治式PolyKevlar振膜,Kevlar是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的一种特殊纤维,是制造避弹衣的材料。由于它质量轻、强度高,非常适合用来做中音和低音单元的振膜。与其他厂家的做法不同,Focal在上下二层Kevlar之间夹了一层很薄的树脂,形成三明治结构,比单纯Kevlar取得更理想的物理特性。这种鲜艳夺目的黄色振膜一度成了JM Lab音箱的标志。

  Focal的单元设计极具独创性,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和幅度领先于其他厂商,其技术革新范围涵盖了振膜、磁路和音圈等各方面。而且从诞生之日起,Focal似乎就是为效率而生。凡它的单元,无论高音、中音,还是中低音和低音,一律为高灵敏度的设计。Focal经典的内凹半球形高音经过20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5代了。目前最高级的高音TC90TdxB是它的镇山之宝,只用在旗舰Utopia系列上,未对外发售。老板Mahul说TC90TdxB如果零售要2000美金一对。如此高价的原因是TC90TdxB内部用了比黄金还贵的Telar57材料。那是一种有极高磁导率但局部磁滞回线又很线性的昂贵金属。这款高音的Tioxid振膜是由纯钛附上一层7微米的纯结晶质二氧化钛制成,磁路采用六粒矩形状钕铁硼磁体呈放射性排列,用极高导磁率的Telar57做导磁柱。钕铁硼磁体具有最高的磁能积,使该高音的磁通密度达1.98T,拥有95dB的高灵敏度。

  在JM Lab Utopia系列中大出风头的6W4454B中音;6W4452中低音和13V7511低音单元是新技术的结晶,它们的振膜和磁路都是全新的设计。原先的PolyKevlar振膜,后来研究发现有内损耗过小的问题,Focal为此花了几年的时间寻找更理想的振膜材料,新的灰色W三明治振膜是在二层玻璃纤维之间夹一层发过泡的树脂,再以6吨的压力挤压成型。这种W音盆的制造非常耗时,从冲压、切割、修边直到完成要30分钟。而原来的Kevlar只要十几秒就能做一个,虽然生产成本高,但新振膜不但有高强度低质量的优势,而且内阻尼也提高了。同时Focal为低音单元开发了MVF技术,这种设计可以消除振膜有害的反向振动。新技术既保持了单元的高灵敏度( 96dB ),又进一步降低了失真,使音质获得大幅度提高。

  综观Focal的发展过程,它一直有几大标签式的鲜明特色。一是单元的效率都很高。无论高音、中音还是低音,灵敏度几乎全在90dB以上,有不少更高达96dB。而其他顶级的牌子,如Dynaudio、Scan、Eton等,灵敏度都在80多dB,最高的也只到90dB而已。

  二是音色明亮,分析力高。这明显与法国的地理与气候有关。法国南部长长的海岸线每年要吸引不计其数的游客,那里阳光明媚,碧海蓝天,充足的日照令人印象难忘。因此法国单元的音色不会象伦敦的天空那样常年阴霾。

  三是声音活泼开朗,生气勃勃。用Focal单元制作的音箱,声音大都快上快下,干净利落。如果说ATC的声音象胆机的话,那么Focal单元的声音就是典型的晶体管声音。

  Focal的特点,使得众多使用他家单元的音箱品牌在声音上也拥有如出一辙的特性,形成了当代音响美学中的所谓“劲浪”派。这一派的特点有:音箱的灵敏度普遍都比较高;音色鲜明;解析力高强;细节丰富;声音活泼快速;质感强烈。这一派的代表性产品有Chario、Kharma、Opera、Wilson Audio等。

  Wilson Audio从第一代旗舰WAMM开始就一直使用Focal内凹式高音。十年前David Wilson先生曾在上海开声示范这对售价达120万元的巨无霸,一时成为全城议论的话题。Wilson Audio最经典的WATT/Puppy从第1代到最新的第6代,高音一直用Focal的内凹半球形高音,只不过型号越用越高级。身高超过1.8米,重量超过362公斤的X-1 Grand SLAMM,不但高音用Focal内凹式高音,连12寸和15寸低音单元也用Focal。这几款比人还要高大的音箱灵敏度最低的也有93dB,最高的则达到97dB,只要7瓦的功放就能推动。

  正是Focal单元的高灵敏度才使“劲浪”派的音箱能够拥有高效率。这是Focal派得天独厚的长处。因为效率高,随便什么功放都推得好;因为效率高,小喇叭有大喇叭逼人的气势。记得当年听Opera的Divina,个头小小的书架箱重播“喇叭花”的发烧片《多手仔》,竟产生出落地大喇叭的强劲的能量,它的中低音正是Focal单元。

  当DVD-Audio和SACD这类超大动态的新音源来临之际,市场越来越需要高效率的单元。Focal以它的效率超卓,在新时代开始阶段已处于领跑位置。

  令人怀念的JBL


  30岁以下大陆发烧友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面世的Hi-End音箱如数家珍,但对产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号角音箱却所知甚少,有人甚至还怀疑那些古董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在拥有世界上最大Hi-End音响市场的日本、美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等地,这些古董喇叭的需求和销路不但一向很稳定,而且一些吃香的经典名器更有身价日涨的趋势。

  如果有机会聆听那些威名可入史册的号角喇叭,它们的音效会令人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扬声器设计在这半个世纪中到底有何进步?事实上,播放一把人声、吉他或者比较简单的乐器合奏,50年前的JBL Hartsfield或Western Electric 757A所营造的逼真度,肯定会胜过当今最昂贵的Wilson或Avalon喇叭。当今的高级喇叭在分析力和高低频延伸方面无疑有超越古人的表现,但说到中频的厚度、质感,和那种让人一听难忘的感染力,不得不承认二战后Hi-Fi启蒙时代的杰出音箱确实很难超越。

  JBL是古董喇叭中声誉最卓著的厂牌。创始人James.B.Lansing是音响史上罕见的设计奇才。此君不但一手创建了JBL,而且当年美国另一大音箱名厂Altec的经典之作也全部都出自他的手笔。与JBL同时代的名厂如Altec、Klipsch、Jensen、Electro-Voice和Westen Electric在70年代后要么不复存在,要么一蹶不振,只有JBL一枝独秀,不但当年名作如林,更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箱制造厂。

  50到70年代的JBL经典名器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其原因在于JBL声音有种独特的气质和味道。用文字形容就是JBL中高频会给人一种明快、活跃和充满劲力的感觉。它的低频则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弹性和圆润感。整体而言,JBL声给人生猛活泼和阳光遍地之感。从感性角度讲,JBL擅长重播音乐中光明和欢乐的一面。事实上,JBL声听得多是会上瘾的,因为它表达感情的方式非常煽情,听惯JBL再听其他喇叭便会觉得淡然无味。难怪不少人一生只听JBL喇叭,就算换喇叭也一定要换JBL的。

  JBL最值得书写的是它50年代到70年代那段辉煌岁月,因为他家那些足以载入音响史册的名器几乎都诞生在那段时期。而今虽然JBL产量变成世界之最,但Hi-End的精神却不复存在。这是大公司发家后的通病。D31050是JBL单声道时代第一款真正Hi-Fi的作品,使用当时新开发的175DLH号角单元加两个15寸的低音单元D130B。这两个单元都是Lansing先生设计的杰作。D130B是JBL首次采用钴磁的低音。钴磁原本是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研制出来用于雷达上的高能量磁体,用来做喇叭的磁体自然性能极佳。当时钴磁的生产技术已发展成熟,Lansing正好将它用来做喇叭磁体,即大名鼎鼎的Alnico V。由于成本高昂,JBL用了钴磁三十多年后,终于在1979年改用价格低廉的铁磁,从此低音再也没有原先的爆炸力和能量了。

  D30085“Hartsfield”

  这款采用号角之王375和15寸低音150-4C的音箱,为JBL奠定了最高的声誉。被誉为声音与造型皆美的梦幻名器。因为是折叠号角设计,它在声箱制作上下足了功夫和成本,每只音箱重达250磅。JBL把当时最好的单元全用到Hartsfield身上。375驱动器是JBL在整个50年代独领风骚的珍品,它有4寸的振膜和2寸的喉管,可同时拥有高输出与低失真的效果。150-4C延续了D130与D130A的设计,采用钴磁铁,扁平线绕制的音圈有4寸大。Hartsfield的中音与高音开扬奔放,与前负载式的低音达成天衣无缝的音色平衡度。它播放人声、吉他和钢琴的像真度确实胜过不少当今最高级最昂贵的音箱。它最煞食之处是重现录音中的气氛和现场感,那种真的一样的乐器音色与质感会让人忘记和原谅它低音延伸不足的缺点。Hartsfield效率奇高,输出仅几瓦的三极管胆机竟是它的最佳搭配。

  Olympus C50 S8R

  这是JBL60年代最重要的旗舰级产品,同一时期生产的Paragon虽然更贵,但其设计与现代Hi-Fi理念相距甚远。事实上JBL在Olympus之后无以为继,直到二十多年后才有同一级数的家庭用顶级喇叭面世(即K2 )。Olympus是三路设计,采用075高音,375中音和LE15低音。JBL60年代初期开发的LE系列低音用足靓料,但效率就低多了。Olympus的中高音明朗活泼,热情洋溢,低频龙精虎猛,慢歌味道可能不及Hartsfield,但它胜在更富生气和动态,讲到播放爆棚音乐时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力,它肯定胜过Hartsfield。

  号角喇叭在30到60年代曾盛极一时,由于设计和原料等因素,它在70年代迅速衰落,在家用场合几乎被动圈式喇叭完全取代。象地球上其它消失的文明一样,与今天大行其道的动圈喇叭相比,这些老爷号角喇叭依然有它先进的地方。经过有见识的音响杂志和资深发烧友的推广,它们的身价从80年代开始直线上升。如今一对状态全新的JBL Hartsfield售价达到二十多万港币,可见它的价值被市场肯定程度。而且在国际市场上,JBL的众多名器就象古董一般具备保值功能。玩音响花的钱非但不贬值,而且出手时还能赚些,对于80年代后面世的喇叭这是不可能的。但这确实发生在JBL古董喇叭身上,也许这就是JBL古董喇叭的威力和魅力。(胡学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