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章摘句话元宵

 攒破烂儿的 2019-02-19

岁月如水,人生如歌,经典相伴



· 经典里人生,经典奉献·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随着春节的脚步来了,就像欲别还留的恋人,小聚于此,告别春节。

元宵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时又称上元、元夜、灯节。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自古至今,月亮是团圆美满、美好纯洁的象征,它有许多美称:婵娟、玉盘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有关月亮的美妙华章。

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理所当然倍加重视。

幼年时,母亲估计是怕我们在过年的氛围中乐不思蜀,忘乎所以,曾对我们说,元宵即元消,元宵一过,年便结束了。自那以后,脑海里便是元宵一过,就要开始一年的正经事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农村,有个习俗,过了初七便不再算拜年。元宵一过,勤劳的村民开始在农田里烧火粪忙活了。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又要为下一年辛苦劳作了。

作为一年告别春节的第一个节日,自古以来,元宵节很隆重,古时的元宵灯会,今天的闹元宵等,都是重要的表达形式。

自古至今,人们奔波于生计,而节日往往成为他们放下脚步,收拾心情,小憩歇息的驿站,千古之幽思便油然而生。

唐朝大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家佳节倍思亲。何止异乡客,佳节亲情自古相生相伴。

远在诗情勃发的唐宋,元宵节常常见诸于文人学士的笔下。

最著名的当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千古佳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那首词《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宵之夜,花市如昼,却不见故人,那种由喜到悲的落寞跃然纸上。此词的意境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诗《题都城南庄》不约而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另一吟咏元宵流传至今的当数南宋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将南宋元宵之夜的热闹繁华写得楚楚动人。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是写实,但为后人广泛生发,演绎升华,成为千古佳句。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则是晚年伤今追昔,充满了故国之思的悲凉。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苏东坡那首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写的是中秋之夜,却有令人错觉的元夜之思。他写过两首有关元宵的词,可惜淹没在浩瀚灿烂的宋词云海之中。

其一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元宵热闹与作者心境凄清的鲜明对比流露笔端。

唐宋名家李商隐、卢照邻、元好问、唐寅、姜白石、毛滂等的笔下都有关于元宵节的精彩文辞。

清朝清词三大家之一,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文武兼修的纳兰性德也有多篇关于元宵的词作。

其一《齐天乐·上元》:

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韶光忒浅。

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满眼元宵之夜的热闹喧哗与孤寂愁苦的相思之情。

在娱乐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也还有很多关于元宵的美好文章和音乐。


元宵,元消,年的气氛落幕了。

我们又要重拾行装再出发,远方虽有千山万水,心里依然是故园的家和春秋。

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我们为明年的节日积攒笑容,挥洒汗水,将团圆的期盼和念想收拾在每夜的梦回里。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故乡却在遥远的梦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发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