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文贵多改”举隅

 陈嘉珉图书馆 2019-02-19

世界上很少有一气呵成而一字不改的好文章。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也许有失偏颇,但它说明“文贵多改”的重要性。文章初写成了,总要进行修改,这是一个求精乃至精益求精的过程。贵州话有一个说法,“文字是挼出来的”,就讲写文章跟揉打面团、挼搓衣服一样,是个不断重复求精的过程。我们作文,只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且方法得当,那么经过多次修改的作品就一定会成为质量更高的作品。在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史上,有不少为文而勤“改”并善“改”的作家,这里举出三例来进行评述——

其一,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除了擅长散文创作之外,亦善为绝句。其绝句诗造意新颖,语言精粹,风格雄健。他的《泊船瓜洲》就是一首很有影响的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清人洪迈《容斋续笔》第八卷记载说:吴中人士藏有作者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前“到”、“过”、“入”、“满”四字,一字比一字更能反映出春风兴起、春意浓浓的特点,但作者喜迎春风,胸怀春意,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并未到此而止,他驰骋着多姿多彩的想象,连改十来字,终于选用了最为精当的“绿”字。形容词“绿”字更能充分而形象地描绘出新年之初春风徐起、春暖花红、遍地皆绿的美妙景致,给人一种意境清新的感觉。于此尤见作者为文苦心修改,以达文字精工巧丽的可贵精神,真可谓“苦心经营”了。

其二,与王安石同时代的欧阳修,也是北宋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内容关切实事,文笔简明典要,深入浅出而又纡徐婉转,富有情致。他的《醉翁亭记》就是一篇极其优美的山水游记。这篇游记的第一句是“环滁皆山也。”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说,欧阳修作文,常要修改到绝妙处才罢手。有人买他的《醉翁亭记》手稿,文章开头说“滁州四面有山”,叙述达数十字,其后改定,只说“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一改,不仅大大减少了文字数量,使文句显得精炼干脆,而且用一“环”字和“皆”字,语气显得短促,形象地描出滁州被群峰环抱、林壑优美的风景。

其三,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他很注意语言的加工锤炼。“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便是他留下的名句之一。传说贾岛赴京应考,一天他骑在驴上赋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他想改“推”字为“敲”字,但又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只好骑在驴背上不停地吟哦,并且用手做推、敲的姿势,认真体会,冥想苦吟。不觉撞着韩愈,他便向韩愈说明了原委,韩愈告诉他用“敲”字好(见《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引自《刘公嘉话》)。为什么用“敲”字好呢?我想韩愈一定是认为:“敲”的动作符合僧人谦恭识礼的优雅行景和身份。由此后人便把斟酌字句、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是其来历。当然,贾岛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只凭冥想苦思,在修辞上做文章,这对搞创作来说是本末倒置的,不过他的“推敲”之功还是应当给予肯定并值得借鉴。

上述事实说明,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修改确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对文章的“草图”、“毛坯”进行严格加工,方能使其更为完美,更加精粹。

(原载1986年第1期《黔西南报通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