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流浪地球》 (贾道儒行) 今年正月,《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走势十分强劲,好像是在一夜之间,随着口碑发酵和影迷追捧,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火到社交媒体上到处是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人们争相讨论着同一个话题,进而吸引传统媒体跟进。连央视最权威、最王牌的新闻联播也作了报道,称《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的科幻大门,赞赏电影带动了全民的观影热潮,是一部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有的评论还把2019年定为国产科幻大片的元年,其热门程度远远超过“春晚”与“春运”。 那么,这样一部演员阵容不算强大、导演既年轻又缺乏名气的电影,其火爆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初二下午,我带着疑惑走进了影院,看完,给我的第一感觉确实震撼。这是因为剧中的特效,采用了好莱坞式的场景制作,气势磅礴、壮阔宏大,犹如身临其境,每个画面都处理得十分到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印象深刻。然而整个故事,又并不是惯常的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好莱坞风格。这部电影反倒向观众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当我们的文明面临不可避免、无法抗拒的灾难时候,你会怎么做?从电影中,我们没有看到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而仅仅是一些普通的小人物,面对灾难奋勇抗争,尽管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他们选择了希望,将所有的努力累积了起来,完成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各自灿烂的人性给出了答案。 看了电影后,我又把刘慈欣写的原著找出来读了。虽然电影仅截取原著中很小的一个章节进行二度创作,但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原著的灵魂。我们看了太多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当世界末日或灾难来临时,好莱坞的设计是人类放弃地球,通过探索移居到其它星球。而《流浪地球》的设计,则是人类将地球直接带走,带着地球去流浪。别具匠心。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完全是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坚守这一价值观的体现。坚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情怀是对生活的希望,坚守是筑起希望的基石。这就是电影与原著一脉相承的灵魂所在,已经上升到了探讨人性、乃至于哲学思考的层面。坚守与放弃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选择,从根本上说就是中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电影虽然有模仿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痕迹,但贯穿于电影的灵魂已经是中国式了,如此就配了国人的胃口,也接了地气。我想,这大概就是电影取得成功、引起国人内心深层次共鸣的真正原因。 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由来已久。《流浪地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尝试,更符合国人的传统审美观。 西方文化的生成主体,无论是从最早的源头,还是后加入的元素,都是基于游牧民族的生活背景为创造基础。早期的游牧民族是以家庭核心为单位,四处奔跑狩猎,逐草而居,繁衍生息,流动性很强;从大航海时代起,持续不断地向外扩张,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贸易霸权,崇尚商业的价值高于一切(西方文化实则上就是商业文化的代表)。这种建立在游牧民族基础上的西方文化,是一种扩张性、重利性文化思维,造就了冒险、进取、开拓、迁徙的特质,突出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事实上能够将个人理想与英雄品质完美结合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好莱坞正是把这种虚构的个人英雄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了所缔造的科幻电影中,如《星球大战》《遗忘星球》《星际迷航》等。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成为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也是好莱坞科幻大片蕴藏各种极端文化价值观的根源。 在中国,自古就有农业生产的萌芽,农业生产发展快,技术也很成熟,较早地进入发达的农业社会,因此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农耕文化的基础就是土地,中国人习惯于稳定地在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不喜欢冒险,反感抢掠,厌恶战争,以和为贵;讲究血脉亲情与邻里和睦,突出集体的力量;土地就是命根子,是家园,没有土地就不能生活。这样的文化思想,通过礼教不断地融化、固化更大的群体,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映射到现代社会,就是中国人喜欢置地买房子,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居乐业。如今,这个五千年农耕文化的国度,飞速地实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国人心底一直压抑着对于工业文明的渴望终于爆发,就想看看能够展现我们现代工业文明的东西。《流浪地球》生逢其时,敏锐地把握住了在五千年未有之质变当中,国人心底埋藏着的这个爆点。难能可贵的是,主导电影的灵魂是坚守着不放弃不抛弃、粗犷地带着地球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破天荒去流浪的农耕文化思想。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占据着世界文化的主要地位,欧美国家对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决策仍起主导作用。当今世界,不同的文化对话交流与相互影响,乃至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流浪地球》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电影工业的代表作品,较完美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起到了阐述自己理念的目的,为西方认识中国打开了又一扇窗户。我以为,这是基于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在一个国与国之间互动越加频繁、误解误判却越来越深、人类的未来充满着更多未知的世界里,需要更多的中国价值观。 科幻电影不是科学。但科幻电影不仅可以开掘科学的娱乐功能,实现科学在大众娱乐生活方面的价值,而且科幻电影本身所体现的思想价值,还可以成为国家形象构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幻电影领域,能够体现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的一流科幻大片,长期处于缺席状态,《流浪地球》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在硬技术上《流浪地球》可以比肩好莱坞了,但在软实力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刘慈欣与导演郭帆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科幻的挚爱已经走出的这一步,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要知道,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名不见经传或微不足道的开始,开始意味着成长,也许不久的将来,伟大的科幻电影就来自于中国制造。 2019年2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