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是在内心建造一个世界

 皇家libary 2019-02-19


蓉蓉

 

前几天读了核聚老师《废话的力量》,又一次觉醒起来,今天学习了大概有11个小时,一直复习,但还有仍不能解决的。今天学习过程一直比较平静。越挖的深,越觉得自己的基础漏洞太多,有些问题耗的时间长有点让自己不安。效率只能说一般,因为学习习惯不好,遇到不太会的,会不自觉的拖拉思维,抠住小点出不来,忘记了大的思路方向。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忘记5分钟的或者说每分钟的目标。只有时时刻刻思路清晰,不走神,目标达成,才能有真正的突破。之前因为每五分钟设置一个目标,让我的效率大大提升,并且因为太投入吃饭的时候也会想问题。但是懒散的毛病总会出来,我要时时刻刻注意。总结了下英语学不好的原因,发现处处都是漏洞,而且还不努力。打算按照核聚老师的来,背好的文章。一会儿预测明天学习量,一定要十分重视英语,一定要加专业课。

 

蓉蓉

 

我之前写的《废话的力量》,写得很失败。内容没有问题,但写得太委婉,以至于不容易读懂。文章发出去,想改已经来不及了。


文章的核心是棋神李昌镐的一句话: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微不足道的还是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想获取,那么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世间生存的严格法则。”


这句话无比重要,因为99.9%以上的人都没有意识到,即便为了获取“微不足道”的收获,一个人也必须付出代价才行。甚至,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行。这跟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模糊观念截然相反。这是有成就的人与普通人的重大差别所在。这种差别发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所以本就极难理解。

 

庆幸的是,有些读者读懂了。所以看到你的打卡日志,我很开心。当一个人做的一件事情的价值得到确认的时候,总会感到开心。这是人性。

 

学习这件事情很困难,原因在于,它的价值要很久之后才能兑现。而且我们很难知道准确的期限,也很难知道兑现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给自己制订宏大的学习计划、宏大的学习目标,因为宏大的东西让我们感到兴奋。而宏大的东西,也往往会给自己制造太大的压力,以至于压抑了思维。另外,由于我们认知水平的局限,难以做到计划周全,总有一些小状况出现,使得刚刚开始执行计划,就走了样,然后陷入焦虑。

 

这也是我一直主张“把握住自己能把握住的点滴”的根本原因。单词是点滴,概念是点滴,一个公式,一道题目,也可以算作点滴。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操作,方法是,每5分钟就回顾一下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

 

从你的学习实践来看,你已经体会到了五分钟目标能够让效率大大提升,而且进入高度专注的思维境界,甚至有些废寝忘食了。这个过程值得记录,值得回味,正如你今天的日志。

 

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循序渐进。

 

大的思路清晰是不容易想清楚的。如果一个点一个点的掌握,那么当掌握到两个点的时候,回顾起来,就形成了比一个点更大的思路;如果掌握了3个点,那么综合回顾3个点的时候,就形成了比两个点更大的思路;依此类推。当你清晰的掌握了10个点,综合回顾这10个点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思路。

 

如此,当你回顾的时候,能形成多大规模的思路,你向前看、或者解决一个大问题的时候,你的思路就能具有同等的思维规模。

 

所以,“抠住小点出不来,忘记了大的思路方向”的解决办法,就是循序渐进地把以往掌握的小点滴综合起来回顾,在笔记本上以各种方式排列组合它们,列表、绘图,都可以。直到非常清晰、非常熟练。

 

这样做,也能有效的缓解疲劳。因为,当深挖一个点的时候,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容易疲劳。而综合回顾的时候,是分散式注意,可以轻松的、丰富的联想。二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不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而且能够提升效能。

 

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讲的方法。

 

学,是模仿,是把所学对象往自己大脑里面搬运;深度模仿,必须挖掘所学内容的细节;因为要深度模仿,深度学习,所以,只能一点一滴的把握,在十分钟二十分钟这样的时间尺度内,不可能学到过多的东西。如果学的东西过多,容易造成大脑信息阻塞——“少则得,多则惑”。

 

把一点一滴的细节往大脑里面搬运,当然是力气活,所以容易疲劳。不但容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迷惘,实际上就是思维混乱。

 

这时候就需要思。所谓思,就是琢磨这些点滴之间的关系,琢磨刚刚学到的东西跟以前学到的东西有什么关系;甚至思考所学的东西可能有什么用,应该如何用,从哪里来的,等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大脑里的知识进行整理,乃至进行深度整理,建立力所能及的逻辑关系。

 

所以,“学”,相当于往大脑里搬运货物,而“思”相当于,对大脑里的知识仓库进行整理和盘点。显然,这两部分工作同等重要。

 

显然,仅仅是整理所学,也不行。即便大脑里的库存盘点整理的再清晰,但依然不够,还要增加,还要通过“学”的动作进行搬运。否则,容易厌烦,容易怠惰。库存不增加,劳动了但是收获感不强,动力就会降低。

 

如果理解了上述内容,那么“漏洞太多”,也就有了系统的办法来解决。

 

那就是,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往大脑里边搬运知识,同时,阶段性的综合回顾整理所学。有条不紊,扎扎实实。

 

这两者交替起来,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你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节奏。

 

如果每天都在增加知识,通过不断复习巩固不丢失,而且所学的知识都能整理的井井有条,那么,信心和乐趣,必然是与日俱增的。

 

当积累到某个特定阶段的时候,信心和乐趣会胜过怠惰、胜过焦虑,那个时候,学习的负担感会大大减轻。

 

在那之后,还要再过一段时间,人会在学习中产生对生活的信心。那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建设工作。

 

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是在内心建设一个世界。

 

我们自己既是设计师、又是工程师、同时又是一个建筑公司,图纸上的一笔一划都是我们自己描绘的,建筑材料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亲手打磨的。最终,我们在内心世界从无到有地、亲手建造起一座座知识大厦,每座大厦对应着具体学科。

 

显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大工程之后,人能够逐渐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想想一个人。这个人在砂石厂打磨过石头,搅拌过水泥,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干过包工头管理一群人施工,还画过图纸当过设计师,甚至还做过投资,找来资源从无到有构建了一支队伍,还亲自管理,最终把一座座大厦建成了。

 

这样的人对生活当然有信心了。我们在思维世界、在意识空间做着同样的事情。

 

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遵循着同样的自然法则。


祝循序渐进,从容不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