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大学出现在明末清初,1594年,欧洲传教士在澳门创办圣保禄公学,就是澳门现在的标志性景点“大三巴”所在地,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南怀仁等历史名人都出自该校。晚清时期出现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山东登州高等学堂,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近代大学的代表。而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 说到北洋大学的创立,先要提到一个人,就是清末追随李鸿章,在天津为官二十多年的盛宣怀。1870年,盛宣怀经人推荐成为时任湖广总督李鸿章的幕僚,李调任直隶总督后,盛宣怀也到天津负责经办洋务,成为李鸿章的左右手。 (盛宣怀等直隶官员) 盛宣怀主持创办过轮船招商局、电报局、津海关道、华盛纺织总厂,接受张之洞邀请到武汉接办汉阳炼铁厂、筹办芦汉铁路。在“洋务派”掌握的轮船、电、煤、纺织四大行业中,盛宣怀直接掌管三大行业,是清末洋务派中最大的官僚资本家。 正是因为长期从事洋务实业,盛宣怀才明白,培养高级人才和兴办新式教育是当务之急。在出任津海关道之后,他找到了一个叫丁家立的美国人,希望与他联手共办新式学堂。丁家立1882年来华,四年后以学者身份在天津从事文化活动,开办了中西书院,自任校长。盛宣怀的提议得到了丁家立的全力支持。 甲午海战失败,“兴学强国”成为朝野共识,盛宣怀将《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呈递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后经光绪皇帝下旨,1895年10月,北洋大学堂在天津创立,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长);丁家立任学堂总教习。北洋大学堂也将“北洋”打头的序列推向巅峰。 (北洋大学堂) 天津海河西岸原有博文书院,筹建期间因经费紧张宣告终止,只好把建成的校舍抵押给银行,空置了七八年。盛宣怀集资从银行赎回校舍,利用博文书院校舍开办了北洋大学堂。如今这里是海河中学所在地。 北洋大学堂由清廷批准建立,本应由国家拨款。但鸦片战争之后国库空虚,拨款无法到位。盛宣怀凭其办理洋务的优势,从财政税收及电报邮政收入中,每年提取五万二千两白银作为学堂经费。可以说如果没有北洋实业,也就没有北洋大学堂。 (天津大学) 盛宣怀重金聘请洋人教习,每年每名洋教习薪水高达两千四百两白银。学生也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1895年首次招生,仅香港考生报名应试者就多达千余人,最后只录取了十余名,百里挑一。 北洋大学堂以西方先进大学为标准,以美国著名大学为蓝本,头等学堂分为工程、矿冶、机械、法律四学科。盛宣怀认为中国过去的学校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所以他要求北洋大学堂必须循序而进,不容紊乱。 在盛宣怀看来,大学最应该学习专门科学技术,语言文字不过是工具。因此当有人提出将第一批六十名学生分别改学法、德、日三国文字时,盛宣怀断然拒绝,认为这种做法是“为小失大,弊莫甚焉!” (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北洋大学堂创办的第二年,盛宣怀离开天津,到上海筹建南洋公学,即今日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他调走后,北洋大学堂督办都由津海关道兼任,而实际的学堂事务便由总教习丁家立负责。丁家立也以“校长”身份在学堂公文签字和著作上署名。 1899年是北洋大学堂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第一届学生在读完四年课程后毕业。翌年,北洋通商大臣堂裕,颁发了“钦字壹号”即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获得者是法科学生王宠惠。后来王宠惠成为民国外交部长、总理,也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第一个中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洋大学堂先是被美军所占,后成为德军兵营。事后丁家立亲赴德国交涉,从德国政府索赔白银五万两。后来他在天津北运河畔“西沽武库”遗址重建了北洋大学堂。三年后,北洋大学堂新校舍正式复课。 诗人徐志摩曾在北运河边的校舍短暂学习。1916年,徐志摩就读北洋大学法科预科,选修逻辑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课程。在津期间,他常与住在德租界的表弟蒋迈伦、蒋复璁兄弟交往,有时一同去游海河边的俄国花园,这是天津从前风景最美的地方。1917年下半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法科,离开北洋大学。 (徐志摩曾就读北洋大学) 北洋大学堂初创时有工、法两大学科,丁家立又增设了铁路专科;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培养翻译人才;开办师范科,培养师资。到1906年丁家立离校时,北洋大学堂的校园环境、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学生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 位于北运河畔西沽的北洋大学堂旧址,如今仍存有南楼、北楼、团城三座建筑,均建于30年代。南楼、北楼是三层砖混结构楼房,红砖墙面,建材全部由德国进口。南楼现为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门上有牌匾“北洋工学院”。北楼现为河北工业大学第五教学楼。团城是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整体似中式四合院,曾是北洋大学办公地。 1912年,北洋大学堂改称北洋大学校,第二年又奉令改称国立北洋大学。50年代初,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校名延续至今。 (北运河畔的北洋大学旧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