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元宵节卖萌,中青报岂能用“搞事”开头

 冰剑穿心 2019-02-19
                   作者:冰剑穿心


    元宵节到了,各地开展各式各样花灯会展,吸引不少游客,据说故宫也耐不住寂寞,竟然要“搞事情”。看了《中青报》这样的文章开头,让笔者容颜失色,还以为故宫出了什么大事。再读原文,原来故宫要在紫禁城上开展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既然是一件举国同庆的喜事,何必是“搞事情”?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网言网语非常流行,那些“惊束体”更加受到作者和自媒体人喜欢。文章的题目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楷体派”,全都是自媒体派。标题不设悬念,不用问好像那根本就不叫标题,题目的字数越来越多,几乎都成了索引。网上也有人专门开设课程教授此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屁大点事非要吹成天那样大,吹东风偏要说西风没有来,你知道啥原因?掌握100个标题党,够你吃一辈子。据说这就是流行时下的“知音体”。还有什么“震惊体”“夸张体”等等笔者在此不逐一而论。《人民日报》曾经批此类标题党叫赚了眼球,丢了情操,痛击标题党是网络一大毒瘤。


    看到标题党无人不痛恨,无人不喊冤,直呼上当,骗我的流量。但是标题党的流行度依然不减,甚至由自媒体向传统媒体传染,一些传统媒体面对全媒体时代网络体,也是架不住诱惑,纷纷追风跟进,从而使这类风气越来越盛行。读者在一边大骂,作者却在另一边数钱。面对标题党如此泛滥,难道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吗?《著作权法》规定了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标题党”的歪曲诽谤等行为,也可能损害原作者或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权。“标题党”可能还伤害了公民的知情权。面对浩淼的网络大海,可惜一部《著作权法》也是捉襟见肘。不过最近笔者见到某著名网站限制标题字数不能超过48个字符,差不过24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和空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的题目不能过长,实际上也是一种从技术角度对惊怵标题的遏制。


    昨天看到人教版教材改了几个被大家误读的汉字读音,立马就引起好多人的反对。遵循历史,遵循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坚守的,为了给错误正名,却要抛去规则。好的东西往往被歪曲,歪曲者反而堂而皇之成为正妻,这明门正娶的反而成了旁门左道,甚至成为错误被打入冷宫。其实错与对原本就是属于大家遵守的规则约定。然而一旦好多人打破了这个规则,振臂一呼,竟然成了时髦。由此笔者想到,不知道鲁迅的《药》只有一个字题目的文章,放到今天还会有人看吗?文章的震撼力能否再次惊醒中国人?


    其实,标题党源自于网络纷争,他们争夺的就是读者的关注权,最终目的就是流量,有了十万+的流量,那文章就成了爆款,也算是名利双收的事。然而这种剑走偏锋行为实际上就是扰乱视听,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有媒体总结“标题党”的六大乱象是正题歪做违反正确导向、侮辱调侃突破道德底线、无中生有违背新闻真实、断章取义歪曲报道原意、夸大事实引发社会恐慌、格调低俗败坏社会风俗。这其中,无中生有和断章取义几乎是“标题党”的通病。


    文章的标题原本是一门艺术,但“标题党”却是文章成了变味的艺术。如果靠题目吸引人,最终的内容却读之味如嚼蜡,当你为了流量赚的盆满钵满,而读者回报的却是呸!呸!呸!。不知道这路最终还能走多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