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成功,都需要你留有余力

 昵称535749 2019-02-20

500

01

北京的早春,乍暖还寒。

风穿过几栋楼之间,发出杀猪般的呼啸。

六七级的大风天里,我和老克(就是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神奇大叔”)窝在一家烧烤店里聊天。

啤酒冒着热气,几粒红色的枸杞像花样游泳般在泡沫中起伏。

桌子上清一色的排开了,烤蘑菇、烤土豆、烤韭菜、烤洋葱、烤茄子……

恩,基本上这是一顿“养生烧烤”。

老克和我聊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红军和一些高级领导,有那么多能活到九十多岁、一百岁,而且头脑清晰,中气十足,个别过分的居然还能读书看报开会打麻将?

不知道这个奇葩的问题,有没有人曾经思考过。

我们分析了半天,得出了三个结论:

一是这些人都经历过各种枪林弹雨、勾心斗角,熬到现在啥都见过了,心态好,心理乐观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二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有很好的医疗保障,各种体检、特需,什么毛病都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物质条件和现代医学是才是人寿命提高的根本原因。

三是这些人到老了也不闲着,很多都还在工作,对大部分人而言,到60岁就退休了,但对高级领导而言,真正的工作才开始呢。这说明能找到事做,有生活的目标,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因素。

这三个结论,看起来都有道理,也很直观。

但我们仍觉得不够满意,因为现象实在太过典型,为什么偏偏在“老红军”和“高级领导”这两类人身上,长寿这么普遍呢?

最后,我们想到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结论:

很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是“老红军”“高级领导”,各方面条件好,才能身体好、活得长。

而正是因为他们身体好,才能在战争年代活下来,在和平年代上升得更高。

说白了,就是幸存者偏差!

02

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除了这句话,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些经典语录,“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等等也都出自于毛主席的之口。

他可以算作近代以来,第一个把体育锻炼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的人了。

毛泽东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是和他的体魄分不开的,所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写下了一篇不太著名的文章《体育之研究》。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毛泽东,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是关于体育的。

他这么说,同样也这么做。在长沙求学的时候,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热衷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他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在已经下霜的日子,他们露天睡觉,甚至到11月份,他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毛泽东后来自己曾说:“我喜欢体育锻炼,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长征结束后,斯诺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曾经给过他一个评价: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

那时候的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身体仿佛是铁打的。

可怕的是,这样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

03

俞敏洪在很多年前的一次演讲里,曾经开玩笑说: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当时就只做笑话听了。

现在才明白,最后一条很可能比前面的还难以做到。

因为那些更成功的人,他们有完善的医疗保障,有成功的心态,而且没有太多物质生活的压力,更容易获得长寿。

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精力旺盛。

比如早上四点就起的王健林,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李开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王石……

其实,不只是他们,几乎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有过那么一段“精力充沛到令人发指”的时间。

特别是读大学或者刚工作的前几年。

随随便便玩个游戏、看个剧都能十多个小时不合眼,一个星期通宵两三次就跟玩似的。

遇到工作忙起来,两三顿不吃也是常态。

这是年轻人值得骄傲的资本。

但再强的身体,再好的底子,都经不起折腾。

盛大陈天桥有一个弟弟,名叫陈大年。

当年也是互联网叱咤风云的人物,26岁的时候就和哥哥陈天桥一起成了中国首富。

一度每天工作15小时。

直到有一天,忽然毫无征兆地倒在路边上,救护车来之前,陈大年还有意识,他后来说了一段话,形容自己当时的想法:

明天早上一切还是如此,卖油条的卖油条,卖大饼的卖大饼,唯一的区别在于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这一次被抢救过来,死里逃生后,陈大年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每天朝九晚五,中午还要打打太极拳。

而王石在选择登山之前,也曾经有过身体几乎废掉的体验。他曾经说:“从1994年到1997年间,我的心肌功能是什么状况呢?按照5分制,我三年连续体检的结果都是心肌功能0分……我在去西藏登山之前腰椎有个血管瘤,压迫到我的左腿神经,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着觉。医生的诊断,几乎宣布我必须坐轮椅了,随时可能瘫痪。”

至于李开复,也不幸罹患癌症。

他在抗癌过程中,写了一本书叫《向死而生》。

这本书我看了。我想,像开复老师这么优秀的人物,在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后,所总结的人生道理,一定会是非常深刻。

那么,开复老师到底总结出了什么呢?

他总结了四条:(1)拥有健康;(2)创造“难忘时刻”;(3)尽力做好自己,不必改变世界;(4)活在当下。

在历经生死之后,他终于把拥有健康放在了第一位。

04

当然,前面写了那么多成功人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其实还隐藏了一条真相,不管是俞敏洪、王石、李开复还是陈大年,他们都已经很成功了,所以现在能关注健康,能整天登山、疗养、打太极。

他们之所以现在这样,恰恰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就是用健康换的事业。

所以,我们现在根本不可能在完全不伤害健康的前提下,就能轻易获得成功。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拼命,你凭什么竞争过他们?

我把这个点出来,是因为我并不想写成一篇鸡汤文,不咸不淡地说几句“身体很重要”,呼吁大家注意身体就行了。

我想要强调的是,在为事业拼搏的同时,年轻人做事必须留有余力。

老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二三十岁,是几乎所有年轻人最辛苦的时间,这个时间点去做任何工作,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你付出,很多人都是靠着透支身体来完成;但如果你在这个年龄段真的透支了身体,到了四十岁原本可以走上更高位置的时候,身体和精力却又支撑不了了。

打牌,先赢的是纸,后赢的才是钱。

人生只有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老克还说过一句特别狠的话:你要是英年早逝了,你孩子就得管别人叫爹,你老婆就得被别人睡,你的竞争对手就可以去你墓前撒泡尿……

《三国》里,诸葛亮五十出头就死了,司马懿则活到了七十多岁。

仅凭活的时间,司马懿就打败了诸葛亮。

要是诸葛亮身体好点,每天运动锻炼,劳逸结合,不至于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呢。

05

对我们而言,写文章、做方案、搞协调,乃至开会、发言等等这些看起来是脑力劳动的工作,都需要很强的体力做支撑。

没有充沛的体力,整天病怏怏、脑袋昏沉沉、做事慢腾腾,根本就做不了什么。

而所有精力旺盛的人,除了天赋异禀外,最关键的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张弛之道”。

其核心就是16个字:关注健康,调整自己;动态平衡,留有余力。

而关于如何动态调整自己,如何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快速恢复精力,我有几条独到的干货分享给大家:

一、腹式呼吸+冥想。

腹式呼吸和冥想的好处一大堆,但难点在于,腹式呼吸是反常规的,靠本能很难实现,所以需要不断去提醒自己。

而冥想则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你彻底放松自己,进入无我的状态。

这两者我都做不到,一忙起来连呼吸都会忘了,哪还记得腹式呼吸;至于冥想,只要一闭上眼,乱七八糟的事情和念头就纷至沓来,大脑根本得不到休息。

大概从前年开始,我开始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冥想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关注自己是否是用到了腹式呼吸,然后慢慢将呼吸频率降到一分钟5—6次。

这样集中精力地去想一件事,大脑反而什么都不用想。

这样形成习惯后,我每天中午午休都会用5-10分钟,规律地进行冥想和腹式呼吸,之后整个人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PS:男同学可以尝试下冥想的时候提肛,与做腹式呼吸有异曲同工之妙,坚持一个月后记得回来感谢我。

二、午睡+少时多睡。

中午一定要休息,哪怕只是5分钟趴一下也好。

有时候睡眠时间短,质量反而更好。

关于睡眠,我之前还分享过“少时多睡”,有点类似于读书时的“上课+间歇休息”的模式,在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后,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短暂闭眼睡几分钟,把餐后大脑明显疲倦的时间用于补休,而把其它整块的时间,用于写作、加班、处理工作。

效果十分明显。

三、在身体达到极限前刹车。

我们的身体有点像弹簧,在面对极度劳累时,很多时候都能恢复,但也有可能过了那个极限后,就再也恢复不了了。

我认识的一个搞审计的牛人,就当年高强度审计工作时,连续工作了几天几夜,发生心悸,至今仍然时不时就会感觉心跳过速或者漏跳了几次。根本缓不回来。

前面提到的陈大年,虽然后来非常关注健康,但休养到现在,身体也无法支撑高强度的工作。

他这个出了名的懒领导,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四、规律运动。

运动太多和过少,都对身体没什么好处。

十天不跑步和跑一次休10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每周做几次有氧运动也好,健身打球也罢,重要的是规律。

我当年为了建立规律,曾经把运动和美食结合起来,每次运动后都允许自己去吃一顿大餐(其他时候则尽量不吃大餐)。

用类似于条件反射方式,迫使自己建立起了每周固定的运动习惯。

五、相信科学。

这不是一句空话,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很容易去落实和验证的干货。

没病预防,有病就治,别信广告。

凡是目前的医学无法验证的东西,一概不信,其实很多骗钱的东西网上一搜就能看出来,但很多人就是先入为主地被骗了。

没病也能吃出病来。

相反,凡是现在医学已经成熟的项目一定要多去做。

很多人不喜欢检查。

但过了可以随意折腾的年龄,一定要重视体检,甚至在常规体检外,自己多花一些钱去测测骨密度、测测血液里的其他几项指标、测测脑CT……

每年都去做一次牙齿的全面护理,定期去做做按摩。

当你做好预算,会发现和日常开销相比,这种固定开销并不算多。

还记得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里写过,挣钱的目的,一是消费,二是投资。

用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上,是最划得来的消费和投资。

————

最后,再分享一个我自己恢复身体精力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吧。

逛公园。

陶然亭公园、北海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颐和园……如果你经常去这些地方,很可能会在周末的一大早碰到我。

我看着那些头发花白,生命已经步入倒计时的老头老太太们,在公园里跳舞的跳舞、打快板的打快板、唱歌的唱歌。

就觉得,只有像他们这样的老人,才真正明白生命的宝贵。

努力当然重要,但也一定要学会“惜命”,奋斗和健康,二者并非不可兼得,恰恰相反的是,许多人生成功的人,其实好就是二者能够平衡的人。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是元宵节,对许多人来说,过完今天,这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这一篇文章能在春日渐长的时光里,给你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