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在《我也有一个梦想》书中曾感慨。“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一旦成了螺丝钉,有谁会关心‘它们’的幸福呢?”
“知识流水线”:不是教育,是制造 是的,工具式的教育,这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就是将人在“知识流水线”上加工一遍,使之被“制造”成为能通过考试或毕业后能胜任某种工作的一颗螺丝钉,而完全缺乏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发挥,更缺乏让自己与整体社会良性互动的意识。
博雅与通识:造就“完整人”
孔子对美学、礼仪,修养、精神、品德、使命感,生死观、生活品位等的教育理念,放在哪个民族和时代都不同凡响。正是这样“君子不器”的教育精神,不拘泥于任一领域的素质教育,成就了历代华夏民族特有的士大夫精神和卓越人才的精神支柱。
“完整人”是熠熠生辉的生命 如公认的古代通才第一人——苏轼,论写诗填词做文章均独步天下;谈佛论玄不输当时的名僧佛印;运筹帷幄国家政治军事是其专长。此外他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绘画也精妙,还是音乐家,弹琴的能手,更是美食家,如此博采博采众长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少,我们熟知的很多近代、民国的知识分子亦如是,如林语堂、丰子恺、林徽因、傅雷等等。
纵观社会种种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得到良好的拓展,而所有这些综合素质正如一叶涉渡之舟,让专业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在今天人类教育发达的进步的现代社会却不再出现。
“精致的个人主义者” 如果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完整人”,而不是“螺丝钉”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家庭不教,学校不给,社会不倡,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会自动成了拥有雄厚知识的“原始动力人”。所谓“原始动力人”就是那些只为了出人头而进行攀援、算计的专业竞争者,人人都成为“精致的个人主义者”。这样的人既缺乏创造力、又无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忠诚度和勇气,而其中哪一项的缺憾都会使“才华”搁浅。
请在年轻时培养读书与思考的习惯
饭桌,书架与孩子
如今高收入高的中国家庭,往往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但中国有14亿的人口,不可能人人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只有让自己家中有书架,摆满开卷有益的书,注意自己饭桌上的谈吐和举止,从家长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做起。
让家庭这个小世界成为一个饱满丰富的文化园地,让孩子能汲取到苏轼的精神,李清照的格调,达芬奇的创造精神,托尔斯泰的担当,颜真卿的风骨,如是种种,去滋润他们的心灵,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这就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一生的最好馈赠,活出“完整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张乐华 幽兰国际女子学院创始人
|
|
来自: Tomsp360lib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