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的记忆

 晶莹的珠珠 2019-02-20
今天是传统的元宵佳节,这是我离开家乡,头一次在家陪父母过节。
家乡的元宵佳节虽没有城市热闹,但却觉得温馨而亲切。脚踩着乡土,头顶着故乡的云,心里踏实无比。
傍晚,街上一改往日的宁静,来来往往的行人,穿梭不断,使整个小山村也热闹起来。走在街上,迎着飘飞的雪花,感觉很惬意。虽是云遮月,但节日的灯光,照在脸上,披在身上,一种祥和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小山村。吃过晚饭,从父母那里出来,远远就望到空中人们放的孔明灯,在山的那边,“星罗棋布”,将整个夜空照得通明。起初我和弟妹还真以为是星星,可颜色觉得不对啊!弟弟说那是孔明灯,我才恍然大悟。是啊,每逢这个节日,人们都要给已故在天堂的亲人,送上一盏明灯,寄托无限的哀思。有的是祈福,承载着一年美好的心愿。桥台上,每隔一段,都有蜡烛,一直延伸到河边。这也是给已故的亲人送灯,照亮天堂的每一个角落,使亲人在节日里不受孤单寂寞之苦。今年的雪小,记得有雪的元宵佳节,都是把蜡烛插在雪堆里,在雪的映衬下,灯光也分外明亮。
走在街上,给我的感受家乡的人,越来越少了。记得女儿小的时候,每逢这个节日,婆婆喜欢出来溜达,说“十五走百病”,我都是一手一个,生怕走散了。我所在的国有企业,那时效益蒸蒸日上,每年元宵佳节都要燃放烟花爆竹,节日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各林场的大客车,乘满一车人,下来观看烟花。街上人山人海,就连铁路桥上,办公楼的屋面,近处的山上,都是人。文体活动中心,有奖猜灯谜活动,屋内屋外,街上,车水马龙。“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可如今山村的人们,随着儿女的长大,都走出了山里,人越来越少了。走进山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在这里曾工作的人们大都是大中专毕业生,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分配而来。他们的后代,如今的年轻人,都去了大都市,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有的在外成家立业,父辈也跟了过去。企业的效益不如以往,国家对国有林区全面禁伐,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些都是形成人少的原因。
这个小山村,位于长白山脉系,是最后一个建立的国有林业局所在地,是吉林省最后开采的林区。我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就来此工作,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因此对它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虽没了往日的辉煌,但总令我留恋。因这里有我太多的过往和曾经,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我依然爱它,它仍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人生到了哪个驿站,它都是我忘不掉的思念。
2019.2.20(992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