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秦纪三》(三)

 liuhuirong 2019-02-20

读《资治通鉴·秦纪三》

(三)

楚王景驹在留(后为张良封地,在今徐州),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年轻人)百馀人,欲往从景驹,道(路上)遇沛公,遂属(投靠)焉。沛公拜良为厩(音:就,马棚)将。良数(屡次)以太公兵法说(劝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给他人讲),皆不省(明白)。良曰:“沛公殆(大概)天授(上天派下的)”故遂从不去。沛公与良俱见景驹,欲请兵以攻丰。时章邯司马尸二将兵北定楚地(平定楚北部地区),屠(屠城)(地名,符离附近),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向西),战萧(今萧县)西,不利,还,收兵聚留。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原来的部队)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半民:沛公得张良,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得到了一位引路人,这支队伍的本质就被改变了,因为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这支有勇的农民开始有了“谋”。更有趣的是刘邦的无师自通,而刘邦身边的人却对《太公兵法》如蠢牛听琴。难道刘邦真的有“天分”,难道刘邦真的有“天命”?
  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扬州),未下。闻陈王败走,章邯且(将要)至,乃渡江,矫(伪造)陈王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今盱眙),使使欲与连(联络陈婴)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属官),居县中,素信谨(讲信用,为人谨慎),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得二万人,欲立婴为王。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世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天上掉馅饼,还是小心点好),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其众从之,乃以兵属梁。

半民:陈婴以两万人投靠只有八千人的项梁,可见陈婴母子的谨慎,人说“枪打出头鸟”,又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群雄并起,争当“草头王”的时候,陈婴的选择无疑是另类的,其实也是更安全些,陈涉、武臣不久是例子吗?

这是不错的一种中国式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英布既破秦军,引兵而东;闻项梁西渡淮,布与蒲将军皆以其兵属焉。项梁众凡六七万人,军下邳(今江苏徐州)

半民:吴中八千子弟,一下子两支军队加入,足可见八百年之楚国的影响,反过来说,秦虽然形式上或者武力上统一了全国,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民族心理的统一还远着呢!

物质和精神,这对一软一硬的东西真有趣,软的东西易碎,但是持久;硬得东西坚固,却短暂。
  景驹、秦嘉军彭城东,欲以距(对抗)梁。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大逆不道)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今江苏淮安),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

半民:项氏杀景驹、秦嘉的理由实在荒唐,竟然以陈涉战败不知所在,景驹、秦嘉自立为楚王大逆不道为名而攻杀楚王景驹。陈涉十二月死,景驹一月立,到项梁攻景驹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了,陈涉整整失踪了四个月左右,如果还活着,作为起义军的龙头可能四个月音信全无不露脸吗?但项梁却抓着景驹,秦嘉没有陈涉尸体而拒不承认陈涉已死,还以此为借口兼并景驹势力,真是厚颜无耻。根本不把楚国放在眼里,毕竟景驹也是楚国的王室后裔。你可以打着项燕后裔的旗号,怎么就不准景驹打着楚王的旗号呢?这是个用实力说话的时代,幌子是要的,但也只是暂时利用的“遮羞布”罢了。
  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属沛),项梁使别将硃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硃鸡石军败,亡走胡陵。梁乃引兵入薛,诛硃鸡石。
  沛公从骑百馀往见梁,梁与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拔之。雍齿奔魏。

半民:这时候的沛公也是“有奶便是娘”,原来投奔的景驹被项梁给杀了,转而就投靠了前主子的敌人。这也是秦末乱世的普遍现象,不能以孔孟所谓的仁义道德论。“仁义道德”不过是富贵者的遮羞布,生死线上挣扎的人哪有那样的“苛求”。
  项梁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属颍川郡)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

半民:项羽的残暴由来已久。“原生态”的历史和后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不是一回事,义军也并不是真的“义”。
  梁闻陈王定(确定无疑)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商讨),沛公亦往焉。居鄛(音:巢,地名)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原该如此)。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壮大)。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怀王孙心于民间,为人牧羊。夏,六月,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眙。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半民:为什么范增会有“秦灭六国,楚最无罪”的话,难道韩、魏、燕、赵、齐就有罪吗?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三:其一,范增他们算是楚国人,楚国算是他们最接近的“祖国”;其二,东方六国中,没有谁像楚怀王那样被骗的“惨”,简直是玩弄于鼓掌中,同情弱者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楚国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是独立于中原文化之外的另一种“文化类型”,熊姓(或者说芈姓)一以贯之,相对于文化发达的中原文化,或者说姬姓文化,简直就是“外国”。姬姓(也有姬姓明确分封的姜姓齐国、嬴姓秦国,后来的赵国)国家的内斗可以理解,所以“楚最无罪”,所以有着强大的独立民族性格的楚国会发出谶语一般的口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张良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益树党(增加友军)”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司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半民:张良世代为韩臣子,趁机复国,但韩成的实力和战国时的韩国差不多,力量的不足,使他们只能在韩故地和秦军打游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