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深秋乌桕红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2-20
袁方

  时光过得真快,转瞬已步入古稀之年。然而,小时候每到深秋季节,故乡村头、道边、田埂上、山脚下,那如火焰般的乌桕树的红叶,仍时时闪烁在我的眼前,成为我对故乡永久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我在读初中之前,一直住在因一株五六个人手拉手才能抱得住的枝繁叶茂的大黄楝树和树下一座彩绘着《大闹天宫》故事的土地庙而得名的黄楝庙村。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美丽的小山村,村里相当一部分土地是稻麦两熟的水浇田,村子背后和村前小河对面全是养柞蚕的柞坡,当地叫蚕坡,而村头及村子的田耕上、柞坡边、河岸上,生长得最多的树种便是乌桕树,我们当地叫构蜡子树。

  乌桕树是一种奇特的树,它不仅是风景树,而且它又是生命力极强的经济树兼用材树。它属落叶乔木,秋天叶子变红,花黄色,种子外面有白蜡层,可用来制造蜡烛等,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树皮、叶子都可入药。每到春季,它和村子周边上的柞丛及其他树木一道,用绿色渲染出一道美丽的风景。初夏,它淡黄色的花串谢后便结出一串串裹着绿壳的果,那果和满树茂密的绿叶一道,把浓浓的绿意一直延续到秋天。但它的绿随着秋的延伸,渐渐为金黄色和深红色所代替,像火焰般燃烧在田埂上、山坡边和村头、道旁,以致那火焰般的红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随着叶子的变红,它果实的外壳也由绿变黑,然后干裂脱落,并随着红叶落地,把一树树白色的果实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初冬时节,无论距离远近,只要看见一树树耀眼的白,便知道那是等待人们收获的乌桕果。我们家乡人称乌桕果为构子或构蜡子,也有叫木子的。

  收获乌桕子是个力气活,人们站在或骑在树杈上,举着倒绑在长竹竿顶端、锋利的刀刃向上的镰刀,一下一下向上顶着结乌桕子的小树枝,一用力那果实便随着树枝落在地上,干这种农活,家乡人们叫扦构子。大的乌桕树要扦完一棵树的乌桕果往往得一两天。扦完后就连树枝带果实捆成捆扛回家,利用晚上或雨天把乌桕子摘下来,也有集中在打麦打稻场上,由妇女和弱劳动力专门去摘的。

  小时候,我曾亲睹过一次生产队组织的榨乌桕子油和自制蜡烛的全过程。那好像是1958年的农历腊月。生产队把收获的乌桕子先是派人在石碾上碾碎,然后蒸一下,再用稻草包成包,一次放一包在石磨扇上,上边再压一扇石磨扇,用一根一头插入在一棵大乌桕树上凿的树洞里的大木杠,以石磨扇为支点,由几个壮劳力抓住木杠另一头用力往下压,每压一次,就有乌桕子油流注到下边接油的大铁锅里。乌桕子油凝固点低,腊月天气,它一离开接油的大铁锅就凝固了。因此,负责制蜡烛的社员要不停地把裹着棉芯的竹签在刚榨出的放有红颜料的热油中,一下一下地蘸,直到蜡烛成型。看着制蜡烛的过程,好奇心重、爱凑热闹的孩子们都觉得十分新奇。至于那年每户到底分到了多少支由生产队自制的蜡烛,我已经记不得了。

  那年月,故乡农村照明有两种油灯,一种是煤油灯,一种是乌桕子油(我们当地也叫木油)灯。蜡烛主要供春节用。当时供销社和各代销点好像已有洋蜡烛卖,即由石油的副产品生产的蜡烛,因乡亲们把煤油称作洋油,所以就称那种蜡烛为洋蜡烛。点乌桕子油的油灯多是铁质的,状似老鳖,所以人们也叫老鳖灯。它的凹处放乌桕子油,灯口翘起一个小嘴,露出一小节灯芯,点燃后接近灯火头的凝固的白色乌桕子油就会融化。

  如今,故乡的乌桕树特别是那些几十年、上百年的大乌桕树,同老鳖灯一样难以寻觅了,但故乡深秋乌桕的那一抹红,依然深深地红在我的心里……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