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是英文LURE的汉语音译,即拟饵钓鱼,用一种带有鱼钩的小道具,经过竿与轮的花样操作在水中产生泳姿(硬饵)、光泽(亮片)等进而吸引具有攻击型的鱼类注意,当鱼进攻时将其捕获。带有鱼钩的小道具通常是模拟栩栩如生的自然小鱼、小虾、昆虫等。 度娘上讲,传说在19世纪初,美国钓鱼人豪顿氏在河边与朋友闲聊,手中把玩这一个小木片,一不小心,木片掉进河里,一条不知名的鱼立刻窜出叼走了木片。这个偶然的小事,触发了豪顿氏的灵感,此后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路亚饵(拟饵)。暂且当这个传说属实,但说在19世纪初,美国豪顿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路亚,肯定是太低估了人类的智商。 《齐齐哈尔文物》一书,记录了发现于嫩江中游、泰来县江桥镇一件青铜时代诱鱼器。这里也是我的家乡。如下图:
编号10长为10.4公分,编号11长为9.3公分(诱鱼器都这么大,当时鱼得多大呀),因属于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出土遗物我仔细看了下,只有三件小型青铜遗物,并没有铜鱼钩。 与属于嫩江中游的泰来江桥不同,小拉哈遗址属于嫩江下游流域,为目前发现最早的黑龙江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但与泰来县江桥镇实际距离并不远,不到200公里。
这种诱鱼器是如何使用的呢? 《齐齐哈尔文物》一书推断了诱鱼器的使用方法:“诱鱼器使用的时候,将前端的穿孔系上绳索,抛入江河之中往回拽,诱鱼器被绳索拉动后像一条游动的小鱼,大鱼发现后会迅速的讲诱鱼器吞入腹中,系在诱鱼器上的铜钩便将大鱼钩住。”江桥镇及小拉哈遗址出土的共三件诱鱼器虽然均属于青铜时代遗物,但并没有铜鱼钩共出的记录,无论如何,这里提供了一种诱鱼器可能的使用方法,但真实的使用方法是否如文中推断或是还有其他? 西伯利亚的现代民族学研究资料提供了参考。
埃文基人的诱鱼器大体形态还是和考古资料一致的,只不过更加具象,增加了腹鳍的伪装。另外,楚科奇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在海洋冬季冰窟窿中捕鱼也使用一种诱鱼器(海中动物牙制成),钓鱼竿长约50公分,杆头挂有5米长的鱼线,线头拴有诱鱼器(下图1-5)及鱼钩,。 以上两个东北亚现代民族学证据提供了青铜时代诱鱼器的另外一种使用可能——很可能更接近于事实的可能。冬季之外,东北亚地区的江河流域同样并不封冻,更适宜渔网捕鱼,这种捕鱼方式相对于诱鱼捕捞产量巨大。 就此大概可以推断,此类诱鱼器使用于东北亚的青铜时代,用于食物匮乏的冬季捕鱼,很可能鱼脊部穿线悬挂,并配合鱼叉而不是鱼钩使用。 PS:大学寒假时,记得一次和父亲兄长去江面打冰窟窿捕鱼,为了动动身子,也是为了打打牙祭。冰封的江面毫无遮拦,江风伴着飞雪刺骨扎脸。父亲爬冰选好地儿,指挥我和兄长打冰窟窿、掏冰,不一会就热火朝天,脸上的毛发都被呼出的哈气结了冰霜。冰窟窿打好,用走竿下网,起网,伴随着网出来的,当然还有活蹦乱跳的鱼,出了水的鱼到了冰面,不一会就挂了一层冰霜,弯弯的冻在哪了。父亲是老家出名的打鱼高手,做了一辈子渔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