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时代的路亚

 闲情偶的 2019-02-20

路亚,是英文LURE的汉语音译,即拟饵钓鱼用一种带有鱼钩的小道具,经过竿与轮的花样操作在水中产生泳姿(硬饵)、光泽(亮片)等进而吸引具有攻击型的鱼类注意,当鱼进攻时将其捕获。带有鱼钩的小道具通常是模拟栩栩如生的自然小鱼、小虾、昆虫等。

度娘上讲,传说在19世纪初,美国钓鱼人豪顿氏在河边与朋友闲聊,手中把玩这一个小木片,一不小心,木片掉进河里,一条不知名的鱼立刻窜出叼走了木片。这个偶然的小事,触发了豪顿氏的灵感,此后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路亚饵(拟饵)。暂且当这个传说属实,但说在19世纪初,美国豪顿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路亚,肯定是太低估了人类的智商。


《齐齐哈尔文物》一书,记录了发现于嫩江中游、泰来县江桥镇一件青铜时代诱鱼器。这里也是我的家乡。如下图:


书中对诱鱼器的外观描述部分:“诱鱼器是青铜时代人群常用的一种捕鱼工具。该器物系用嫩江盛产的大型蚌壳雕刻磨制而成,器身呈扁长椭圆状,背部略厚,腹部稍薄略呈弧形,两端形状磨制大体相似,一侧像鱼的头部,上端对钻有一小凹坑表示鱼的眼睛,脊背和尾端边沿各对钻一孔,可能用来系鱼钩之用,器身两面正反方向刻有交错的斜条状网格纹,似鱼的鳞片。蚌壳易于雕琢,本身亦有荧光,非常适合做诱鱼器,文中没有记录该诱鱼器的尺寸,黑龙江省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出土两件类似诱鱼器提供了参考。


肇源小拉哈出土的两件诱鱼器

编号10长为10.4公分,编号11长为9.3公分诱鱼器都这么大,当时鱼得多大呀因属于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出土遗物我仔细看了下,只有三件小型青铜遗物,并没有铜鱼钩。

与属于嫩江中游的泰来江桥不同,小拉哈遗址属于嫩江下游流域,为目前发现最早的黑龙江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但与泰来县江桥镇实际距离并不远,不到200公里。


本人藏品,尺寸近9公分(可见当时诱鱼器的尺寸是有大概标准的),此诱鱼器据传出于呼伦贝尔地区,单面刻划,另一面原生态,类似于小拉哈遗物。


这种诱鱼器是如何使用的呢?

《齐齐哈尔文物》一书推断了诱鱼器的使用方法:“诱鱼器使用的时候,将前端的穿孔系上绳索,抛入江河之中往回拽,诱鱼器被绳索拉动后像一条游动的小鱼,大鱼发现后会迅速的讲诱鱼器吞入腹中,系在诱鱼器上的铜钩便将大鱼钩住。”江桥镇及小拉哈遗址出土的共三件诱鱼器虽然均属于青铜时代遗物,但并没有铜鱼钩共出的记录,无论如何,这里提供了一种诱鱼器可能的使用方法,但真实的使用方法是否如文中推断或是还有其他?

西伯利亚的现代民族学研究资料提供了参考。


1930年,苏联民族学家卡普林对外贝加尔的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进行调查时征集到骨质诱鱼器(图3),并观察到使用方法。冬天,埃文基人在河的冰面上搭设小型桦书皮帐篷,帐篷建在冰窟窿上,冰窟窿的直径是帐篷的四分之三或二分之一,帐篷内是昏暗的,目的是不让鱼从水中看见亮光。诱鱼器腹部穿孔系上破布头代替鱼的腹鳍,北部穿孔系上绳索,绳索穿过一块木板后栓于短木棍上。在冰面上现将短木棍固定好,再把诱鱼器放入水中,在冰窟窿周围设置好鱼叉,晃动木板让诱鱼器游动,当真鱼游来时用最近的鱼叉击刺。楚科奇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在海洋冬季病冰窟窿中捕鱼时也使用类似诱鱼器。

埃文基人的诱鱼器大体形态还是和考古资料一致的,只不过更加具象,增加了腹鳍的伪装。另外,楚科奇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在海洋冬季冰窟窿中捕鱼也使用一种诱鱼器(海中动物牙制成),钓鱼竿长约50公分,杆头挂有5米长的鱼线,线头拴有诱鱼器(下图1-5)及鱼钩,。


以上两个东北亚现代民族学证据提供了青铜时代诱鱼器的另外一种使用可能——很可能更接近于事实的可能。冬季之外,东北亚地区的江河流域同样并不封冻,更适宜渔网捕鱼,这种捕鱼方式相对于诱鱼捕捞产量巨大。

就此大概可以推断,此类诱鱼器使用于东北亚的青铜时代,用于食物匮乏的冬季捕鱼,很可能鱼脊部穿线悬挂,并配合鱼叉而不是鱼钩使用。

PS:大学寒假时,记得一次和父亲兄长去江面打冰窟窿捕鱼,为了动动身子,也是为了打打牙祭。冰封的江面毫无遮拦,江风伴着飞雪刺骨扎脸。父亲爬冰选好地儿,指挥我和兄长打冰窟窿、掏冰,不一会就热火朝天,脸上的毛发都被呼出的哈气结了冰霜。冰窟窿打好,用走竿下网,起网,伴随着网出来的,当然还有活蹦乱跳的鱼,出了水的鱼到了冰面,不一会就挂了一层冰霜,弯弯的冻在哪了。父亲是老家出名的打鱼高手,做了一辈子渔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