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克莱佩达的名称起源有很多说法,一说认为 Klaipeda 是库洛年语中“均 匀”的意思,klais/klait 代表平坦、开放、自由,ped 则是按摩脚底、地面;另一说是来源于 Samogitian 的民间词汇,指的是镇里的沼泽地形。 区位 克莱佩达位于立陶宛的西部,西临波罗的海,是立陶宛在波罗的海唯一 的海港,交通位置重要且富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克莱佩达为立陶宛第三大城 市,全县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该市。 历史 波罗的海海港是 1252 年由条顿骑士团所建立,1254 年时克莱佩达被授予鲁贝克城市权,条顿骑士团使这个地区皈依了基督教。1422 年的《梅尔诺海 和约》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克莱佩达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 1919 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这是欧洲未变动时间很久的 边界之一。1525 年克莱佩达在普鲁士公爵的统治下,改信路德教派。这开启 了该城市港口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兴盛,因为普鲁士领地是波兰采邑,在之后便成为波兰立陶宛邦联的一部分。得益于近尼曼河河口的地理位置,这个边 界城市成为了与隔邻立陶宛联络的港口。它经历过多次的重建,并且在 75 年之后有大批的克莱佩达居民死于瘟疫。1871 年统一的德国创立之后,克莱佩 达成为了德国最东北边的城市。 1919 年克莱佩达被列为协约国的保护地。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克莱 佩达这一块地区与德国分离,并且成为法国占领之下的一块自治区。不过, 1923 年在布德瑞斯上校指挥的立陶宛部队攻击下,法国部队离开了这块地区。 1923 年国际联盟决定它归属立陶宛。克莱佩达于 1939 年 3 月 22 日在德意志 第三帝国合并奥地利、苏台德地区与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也遭到合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 1944 年年末开始一直到 1945 年,克莱佩达居民在激烈的战火下逃离此地。这个城市在 1945 年 1 月被苏联红军占领,并归还给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 地理 克莱佩达地理位置优越,是波罗的海东岸最北的不冻港,是俄罗斯、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主要出海口之一,也是东西方海运、公 路、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克莱佩达港是一个多用途深水港,该港已被欧盟确定为地区优先发展的港口,也是该地区唯一获欧洲投资银行拨款扩建的港口。 经济 克莱佩达是立陶宛人均国民产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个县之一,该县 主要的工业行业有:船舶制造和修理、交通运输、木材加工、食品、轻工业、 建材、家具和纸板、石油开采、捕鱼、旅游等。克莱佩达县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是:海陆空交通便利,连接欧洲东西、南北过境运输走廊;拥有大量受过 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投资环境优越,外国投资集中。 克莱佩达自由经济区就在该市,离市中心和港口不远,占地 205 公顷。 它是立陶宛第一个自由经济区,也是目前立境内唯一已运营的自由经济区。该区主要吸引以下行业企业入区:轻工、电子、金属加工、汽车、仓储和转 运、服务业。克莱佩达自由经济区的优势是:靠近港口、高速公路、铁路,交 通便利;水、电、天然气、通信条件齐备;服务完善,手续简便。 文化 宗教文化,在每一个国家信仰往往是必不可缺的,通过信仰人们的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才会达到满足,而克莱佩达人是信仰天主教的,他 们不喜欢在别人面前窃窃私语,不愿意在吃饭时发出咀嚼的声音,而且不喜欢别人问他们的工资、年龄等。他们在公共场合和客人见面时一般是握手礼, 在好朋友见面时是拥抱礼,在亲戚朋友见面时还可以用吻礼,吻额头、吻面颊、吻手背都是比较常见的。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吃烤的食品,也喜欢吃土豆,他们尤其喜欢吃由 土豆泥、奶渣和肉末做成的甜饺子。除此之外,立陶宛人还有一些饮食嗜好: 他们喜欢吃熟透了的食物,不喜欢吃咸的,喜欢吃微辣的。口味也非常特别。在社会习俗方面,他们特别重视礼节,在和别人交谈时,总是温文儒雅,说 话声音也只限于对方听到就行,而且他们特别注重女士优先,不管是行走、 乘车,他们总是遵循女士优先。 旅游 克莱佩达有着如画般美丽的建筑景观,建于 13 世纪至 18 世纪的建筑与德国、英国和丹麦的建筑景观类似。此外,克莱佩达附近的尼林加与帕兰加还是立陶宛非常受欢迎的海边休闲胜地。2007 年建立的 34 层的大楼是当地最 著名的景点,游客们远远便能望见其雄伟壮观的身姿。13 世纪条顿骑士团设立的克莱佩达城堡是不容错过的景点之一。由波罗的海的海浪不断涌上海岸, 另一侧则被库洛尼亚礁湖所包围,经过强风和过度的伐木使沙丘变成极不稳 定的库洛尼亚沙嘴也是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于 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景观之一,北半部属于立陶宛,南部属于俄罗斯。 克莱佩达还有如古老的城堡博物馆、著名的立陶宛海洋和海豚博物馆、 奇异的钟表博物馆等景点。 |
|
来自: 陆一2 > 《世界国家地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