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苇渡江话芦苇(中)

 骄阳飞雪 2019-02-20

从百度上读“一苇渡江”的故事,大同小异。以撇开不敬而言,本人以为本故事有二个重点。
一是有崇洋之嫌,应了俗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更有胜者有理之说,若个性强的达摩过江后一事无成,也不会有今天的故事,更不会有今天的推崇了。
二是有抑本土宗教之意,神光法师法道也不差,能感动玩石点头,知真相后,仍虚怀追赶行为实在可敬。因此,读佛教故事的核心是互敬真诚,助人有份。
翻看有关史籍,一苇渡江是历史上芦苇最露脸的事,其它能揣上桌关于芦苇的经典,少之又少。
关于杂文、散文个人抒发情感内容方面提到芦苇的是有,但与竹、白扬、松、白桦、牡丹等相比,又逊下去了,这一点,佛教里对一花、一叶、一草、一果、一粥、一点心意绝不偏颇,珍重世间万物,心存感恩万物。
我的出身地,沟河纵横,浅水深塘,宽窄长短有水之处,均遍布芦苇,幼时芦苇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随着岁月的积累,对芦苇更有不同的理解。
1。瘦竹芦苇是个宝。
多年前认识军旅画家孙大贵先生,在房顶上挂着红旗的中山门外苜蓿园住处,见他画竹,四个条幅,均是以竹为题。表达内容是风、雪、雨、夜四场景,看了之后,栩栩如生,夫人介绍画家经常在风雪雨夜之时立于紫金山竹林中写生,观察月光下的疏影,风动的竹叶摇曳姿态,经雨水冲洗后的潇洒碧翠,不畏冰雪的横斜挺拔,均以墨浓淡表现,不着一彩,过目不忘,非常敬佩。
芦苇陪伴我生长十多年,在农村阳春三月最早返青的当数芦苇,一个惊雷、一场春雨之后,尖尖芦苇钻出地面水面,赛着生长,一周下来,满河芦苇灰青一片,半月下来嫩绿遍野,端午前肥厚叶片是棕子专用食材,叶根两个相对的尖角,如阳澄湖大闸蟹的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