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当然,有人认为南京不属于苏南,南京是徽京,属于苏西。也有人认为扬州也可以算苏南。但一般公认的苏南城市,主要就是苏锡常加上南京、镇江。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2017年,五市的经济总量便超过了整个浙江省。放在世界上,就是一个瑞士的经济体量。人均GDP接近2.5万美元,与台湾地区相当,可以排到世界30位开外。其中,南京、苏州、无锡都已经突破了万亿。 一般认为,苏南的发展模式可以以苏南模式来代称。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人们过去总是以为浙江老板多,浙江农民厉害,其实苏南的农民也很牛。只是,在苏南五市那里,苏南模式的发展程度也并不相同。 首先,作为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京,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南京强项。南京的五大支柱产业里,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电力等,国企占比较较高。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以及江苏省会,南京的省会首位度问题一直受人诟病。但总比那些省会一家独大,兄弟皆穷要好。至于说到南京没有很好辐射苏北,反而辐射安徽的问题,这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去看。苏北发展相对较慢,与其怪南京头没带好,不如说是全省的的发展战略所致。 其次,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苏州,一直遗憾没有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苏州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接受到了上海的辐射。昆山市就已经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在上海关怀下成长出来的县域巨无霸。而上海的发展红利,还给苏州带来了额外的发展机遇:外资、台资的大量投入。但凡事有正反两面,在这些外来资金带来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赚取的大量利润也被带走了,只留给当地少量的发展资金。所以,苏州经济总量是高,但苏州本地的有钱人相对却没有浙江温州等地多。 再次,最能代表苏南模式的是无锡。1983年,费孝通曾说:“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苏南模式的基础在于原有的民族工业和后来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先有工业化,再走市场化。可以这么说,无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本土产业发展史,甚至比浙江温州更有代表资格。 又次,常州和镇江的发展选择。常州和镇江,就好像是苏南五市富豪团里的两个跟班小弟,而且是相互不怎么服气的好兄弟,老百姓之间最爱比的就是他们两个。常州离上海远了些,甚至有人说苏锡常要改成苏锡无常,上海辐射不到,南京又感觉靠不上。而镇江,如果看经济总量,会以为它在苏北,甚至有人说,苏南其实只有3个城市,南京不是,镇江更不是。常州和镇江相比,经济总量上常州强一点,城市化建设上好像也是常州要好一些,说到常州,外地人都知道有个恐龙园,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真恐龙。而说道镇江,外地人都知道的则是老陈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