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的临终布局是怎样的?

 小天使_ag 2019-02-20

当公元223年刘备驾崩,整个重担就全都交付到了孔明的肩膀上,这一年的孔明42岁,正值黄金壮年的末期,本应是心智和气力最完备的时候,本应该可以一展宏图壮志,可是刘备留给他的不是大好河山,而是一片烂摊子。诸葛亮在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大小事务都得自己亲自过问,主政11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恶劣的西北战场上,所以身体最终还是吃不消了,仅仅53岁时就病逝了。

公元234年二月,在经过了长达3年劝耕休息的苦苦准备后,蜀军再次北伐,并与魏军在五丈原展开了对峙,可谁也没想到,到了八月份诸葛亮就病倒了,而且病情恶化的很快,这也是超乎他本人所预料的,为今之计只有撤军,所以他对身后事做了一些安排:杨仪主管撤军事宜,费祎辅助,魏延、姜维二将则为大军断后。杨、费是谋臣文官,总揽全局,魏、姜是战将负责抗击敌人追击,这样的安排咋一看似乎很完美,但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临终布局存在一致命漏洞,而这也直接为蜀汉灭亡埋下种子。

这样安排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杨仪和魏延两个人大打出手,险些导致这支精锐全军覆没。究其原因,这两人都是有才无德的家伙,平日里也只有老大诸葛亮能镇得住,老大一死,二人也就谁也不服谁,最终二人互相告状,甚至兵戎相见,结果魏延被杀,蜀国丧失一员可与魏国抗衡的猛将。

杨仪本是关羽手下的功曹,因为办事能力不错而被推荐到了成都中央,成为了刘巴的部属。可他性情乖张,总是和领导作对,刘巴很生气,大老板刘备也很生气,所以就把他下放了,直到诸葛亮主政之后才又把他召入了丞相府,一直做到了长史,相当于副丞相的位置,也就是说他的职务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可见其能力还是有的。

魏延同样也是臭脾气,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处不好,但同样也深受丞相赏识,所以大家也都对他礼让三分,享受着当年关羽的待遇,可唯独杨仪不买他的帐,处处与其针锋相对,一点都不避让,二人都是诸葛亮最受赏识的人,自然也要在丞相面前争宠,这些诸葛亮都是看在眼里的,平日里也没少劝谏和居中调和,他们也卖领导的面子,所以一直也没将矛盾扩大。

最后一次北伐时,杨仪主要负责的是后勤部署工作,也就是打杂的,而魏延则是先锋,手上有兵权,职务是前军师,并假节,也就是说他有独立调动军队的权力,是当时军务上的实际一把手,而杨仪只是丞相府的人,虽为长史,但性质也只是一个幕僚,所以当听说杨仪要指挥自己的时候,魏延心中自然就不乐意了。

对于这些事情,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为何他偏要这样安排呢?其实他这也是无可奈何,大军若是交给魏延,以他的脾气必定会继续率军前进,而他自己是对付不了的司马懿的,到时候蜀军必定溃败。所以他最后也交代了,若是魏延不同意,就随他去吧,主力若是撤退,魏延也就没有能力进攻了,自然会乖乖回去,这已经是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在当时能够想到的最好解决方案了,至于杨、魏之间的矛盾,他怕是无暇顾及了。可杨仪却为了一己私心,不想让魏延回去,最后破坏了丞相的良苦用心,导致两败俱伤,虚耗了蜀汉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