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终前告诫儿子,此人一有异动必须杀掉,否则会对你不利 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它也经常用来形容那些古代皇帝,在成功登基后将当初的功臣杀死的事情。其实这样的事情,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很常见的,尤其是朱元璋时期,毕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皇帝也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当然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就是安歇功臣树大招风,如果在有个性一点的话,碰到多疑的君王,最后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死路一条。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跟李世民有关的故事,当时李世民在临终前曾对儿子说,必须杀掉此人,不然大唐就要属于他了,这个人是谁呢? 其实在在中国古代,每当一位新的皇帝登基,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严,都会惩罚一些大臣,杀鸡儆猴让一些大臣臣服于自己的统治。其实李世民跟其他皇帝相比,对待功臣已经是比较宽容的了吗,当初在宣武门事变中,跟着他的十个人,最后差不多都得到了善终。但却有两员大将,李靖和李勣,他们为李世民建立自己的统治付出了很多,但是李世民临终前,还是对自己的大将的忠心表示怀疑,叮嘱自己的儿子,若有谋反之意必杀。李世民为什么对他如此害怕? 李渊是唐朝的第一任皇帝,但是他没有太多的能力,当他是皇帝的时候也没有给人民带来太多的好处。李渊应该非常感激他有一个像李世民这样聪明的儿子!李世民和他的父亲李渊在性格上完全不同。我们可以说李渊是一个胆小的人,并且做事情犹豫不决。但是他的儿子不一样,李世民是一个具有伟大战略和远见的人。隋朝末期,隋炀帝杨广一直都是不得人心的,李世民看到这些后,他找到了他的父亲李渊,他想让他起事,但是李渊一直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 要不是李世民的不断劝说,原本属于李氏家族的王朝就不知道会在谁的手中,所以李渊能够成为皇帝要感谢李世民。李世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政事上,亦或是对待人才上,如果他的能力不强的话,也就不可能招揽到那么多的能人强将了,因此刚开始李渊对这个儿子也是比较满意的,但也就是因为这样,他的很多兄弟都对他心生不满,甚至要设计杀掉他。于是李世民不得不奋起反击,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长(也就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等。 太宗皇帝能在战乱时代,慧眼识珠救下李靖,并且重用李靖,守住大唐边境,令匈奴人闻风丧胆。在和平年代也能知人善任,让贤臣也能与他共享荣华。却有一个大唐名将,他对李世民是有救命之恩,而李世民却在临死之前要杀他,并且丝毫没有感情可言,此人便是唐初名将徐世绩。徐世绩在隋末时期,跟随军阀起义,后来归顺李世民,之后凭借自己的智勇,辅佐李世民开疆扩土,他也被李世民誉为唐初三大名将之一,除了这个人之外,李勣这个人,当初也帮了李世民不少的忙。 李勣(ji)曾经辅佐过李密,当时帮助李密很多,但是后来李密因为战败所以去投奔李渊,当时李渊让李勣把李密的所有领地人口统计一下报上来,当时李勣并没有如实的回答,而是说他只听从李密的吩咐,这个人着实忠心,因此李渊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后来李绩跟着李世民到处打仗,立了不少的功劳,李勣和李世民也因为这段共事的时光产生深厚的情义,所以若是李世民让他做什么,他一定会尽力去做,不会耍什么手段,但是若是说起忠心,李勣对李世民的话是谈不上的,这一点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就看出来了。 本来李世民是想杀掉他的,但是这个人实在是很有能力和才华,再说还一起征过战,所以李世民还真是不舍得杀他。李世民因拥有军事权力而遭到太子李建成的诽谤。李世民开始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开始之前,李世民曾偷偷询问李靖和李勣他们的意见。李靖保持沉默,李勣说这是皇室事务,我不能发表我的意见。从那时起,李世民已经了解到李靖和李勣的才华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因为他们无法预测玄武门的变化在当时的后果,李勣不想站起来表态。最后长孙无极和尉迟敬德参与了朝代的建立,从这件事情上,李世民则是看到出来并非所有的大臣都献身于自己。 但是李世民是一个功于心计的人,在建立唐朝之后,并没有以把这些人一一铲除,而是让他们继续为大唐增光添彩。后来李世民就知道李勣是有才华的,也为李世民打下了很多汗马功劳,但他担心此人不能为自己的儿子所用,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想试探一下这个人。他下了一道圣旨,把李勣调到一个偏远小镇去做官,而此人非常聪明,他一下就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没有丝毫犹豫地接受了圣旨,毫无疑问的去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做官。当时李世民也是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这个人有移动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不然大唐就要属于他了。 因为李勣死实在是太聪明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非常听自己父亲的话,他看到此人没有丝毫犹豫,就去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不问缘由就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觉得此人可以为他所用,于是就把李勣请了回来。可以说李世民真的非常聪明,李勣也是技高一筹,但其实要想在一个复杂的朝堂中,活下去必要的聪明是必须的,要不然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不过好在李勣是一个聪明人,而李世民也不坏,所以他才能得到善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