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缇室飞灰;律吕调阳——律历一体与候气(6)

 是无为而无不为 2019-02-20

(2015-11-09 08:58:38)


(6)候气实验的废止和候气文化的延续

按现代科学的观点,历法与音律之间是找不到直接的联系的,在古代,候气实验也是屡试屡挫,只是因为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才使它在历史上前后一直存在近两千年。但在历史上,反对候气的声音一直存在,到明中后期发展成为朱载堉等人对候气说的猛烈批判,到清初,更因为卷入中西法之争的“历狱”,到康熙八年,候气实验被彻底废止。

古诗词中偶尔也能找到对候气思想怀疑的语句,如宋代张镃的《丁未立春》:

今岁春从底处回,非关缇室动葭灰。

幽人昨夜池塘梦,已见新春草际来。

“底处回”就是问“何处回”,写立春,很多诗人不由自主地就会在笔下淌出“律管”“飞灰”,这位张镃也想到了,但偏偏说春回与“缇室葭灰”没有关系,真够非主流的。

再看元代耶律铸的诗《春自来》:

日月双飞翼,天地一遗卵。无天地不卑,无日月不满。

时序相代谢,曾不偏寒暖。昼夜互乘除,曾不有长短。

因究万物情,凝神顿舒缓。断知春自来,何须候灰管。

原文后面有一句诗人自注:“西天诸国历议亦云:天地之形如卵。”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诗人想法的钥匙。受西来的阿拉伯天文学的影响,学界已经认识到大地是个球形,这样基于“大地是平的”产生的地中、分野等思想就都靠不住了,候气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所以诗人最后说“断知春自来,何须候灰管”。

至于钱谦益的诗《续次敬仲韵》,对候气的怀疑就更深了:

偷得微生万事慵,灰飞缇室候初冬。

毕箕风雨难凭准,枘凿方圆费弥缝。

钱谦益生活于明清之交,曾仕两朝,虽然没赶到康熙朝对候气实验的彻底否定的时代,但肯定知道明朝朱载堉等人对候气的批判,所以诗的前两句看似是传统提法,但后两句说,星占学中的“月离于毕雨滂沱”、“月离于箕灰扬沙”都是没凭据的,就好像方榫头与圆铆眼对不上一样。暗含的意思是:候气也是这样的。

康熙朝后,虽然候气实验在西法的冲击下从司天机构销声匿迹,但候气观念作为文化现象一直长盛不衰,康熙之后的雍正皇帝,某年冬至,忽发诗兴,作诗一首,其中就写进了候气:

殿角星疏报曙钟,乾乾无逸每忧农。葭灰协律云占岁,粉絮翻阶雪应冬。

时对神明持敬念,日临兆庶用中庸。愿言四海升平共,莫道尊安属九重。(《长至日题于至诚不息轩》)

在这里“葭灰”完全是一个文学性的意象,是诗歌中的情感载体。以“葭灰占律”入诗,是中华诗歌文化近两千年的一个传统,到清朝时也没有因候气实验停止而被抛弃。

清代的宫廷歌辞中,也有很多提到葭灰和候气的句子,如《御殿庆贺禾辞桑歌》:

“(升座)遂平阳回玉琯春,华阙晴晖映紫宸。……(还宫)允平淑气转瑶阊,缇幕葭飞启百昌。”其中“玉琯”“缇幕”“葭飞”都与候气有关。

朝廷早废除了候气,但作辞者,甚至皇帝自己,好像毫不在乎地就把候气写入歌词与诗中,可见候气观念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生命力。

渐次东风长绿苔,已看葭管动飞灰。

慢惊邓禹封侯岁,不羡相如作赋才。

这是晚清闺秀诗人俞庆曾《岁暮书怀和弟韵》中的句子,近代这样写候气的诗作仍然很多,如周绍昌的《和郑斋同年落叶诗》:

高柯交戛万年枝,无榭荒凉九曲池。满地月痕人去后,一天秋色雁来时。

辞根蓬转真无奈,候管葭吹会有期。惆怅御沟流不尽,题残凤纸费才思。

周绍昌为光绪十二年(1894)进士,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直隶省内务司司长,平政院评事等职务。

笔者在网上随意检索,就能查到很多以候气葭灰为内容的对联,有的有出处,有的没有出处,难辨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但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无关紧要,这里引用只是想借此说明,候气观念导致的律管葭灰意象成为一种长盛不衰、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就可以了。

试举几例有代表性的、字句优美的对联如下:

一阳启葭琯 七政会玑衡

葭琯飘灰土圭测日 书云备物候雪占年

飞动葭灰围炉饮酒 数残莲漏击钵催诗

春追南枝梅花破腊 日行北陆葭莩飞灰

葭管飞灰璇闺溢喜 萱闱爱日宝婺腾辉(贺女孩十一月生日)

葭琯应时梅花多姿吐艳 鹿车表德母寿不老长生(祝十一月母寿)

葭官动飞灰,爱日迎长正,喜一阳初复 莱衣试舞彩,寿星期耀还,欣二老同庚(祝十一月双寿)

雪点梅花昨夜不知五六出  灰飞葭管小阳初入二三分(现代人何淡如作,贺朋友夏历十月新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