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里的道是什么,德是什么?

 初上旅途Lzg 2019-02-20

《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为《道德经》,是因为它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广为流传的通行本《道德经》中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应该称为《德道经》。不过这并非主要问题,值得思考的是:道和德分别指什么?

“道”的本义是道路,人走路必须遵循着道路,因此“道”又被引申为道理、规律。在《道德经》中,“道”指万物最终极、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规律。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具体规律,但万万千千的具体规律又可以总结为一个最为抽象的共同规律,那就是道。

道这一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所有的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道德经》认为,事件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的,比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这些现象虽然相互对立,却又相互成就,因为对立双方不能独立存在,正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对立的现象不仅相互成就,还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祸与福的相互转化。

第二,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对立的现象相互转化,它们都朝着对立面运动。因此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向一个方向发展到极点,再向对立的方向运动,最后回到起点,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比如月亮圆缺循环,四季轮回变化,人的生死交替……

那么德又指什么呢?古人在解释《道德经》时说,“德”就是“得”,是人得之于道的东西。也就是说,道是最普遍的规律,而道体现于人身上,就是德。换言之,德是人道,是人必须遵循的准则。

与道对应,德也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事物的反面。因为一切事物的相反相成,相互成就相互转化,因此重视事物的反面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所以,一般人都想有为,有德之人却是无为;一般人想要争,有德之人是不争;一般人多欲,有德之人寡欲;一般人争强、处上,有德之人守柔、居卑。

第二,归根复命。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回到起点,即归根复命,人也不例外。人生的起点是婴儿,所以有德之人也要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特点是柔弱,所以人也要柔弱,而不是处处逞强好胜。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