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济美:挚爱与写作的一生你或许熟识张爱玲,听闻过苏青,但是应该不曾知道,有一位叫施济美的女作家,也曾是风靡上海文坛的一员。 施济美祖籍浙江绍兴,是“东吴系女作家”的领军人物,她的文学声誉在上世纪40年代曾在上海声名鹊起,名气仅次于张爱玲、苏青等当红作家。她的一生用过许多个笔名,诸如“梅子”、“方洋”,她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施肇夔更是一名外交官。 图 | 从右至左,施肇夔和父亲及弟弟 一个无论出身还是成就都如此体面之人,却在48岁时服毒上吊自杀,也许,是因为她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又或许,活下去的意义被摧毁了。 少年青葱时期的施济美,在母亲的熏陶下获得了很好的文学素养,1953年,在她15岁时,施济美考入了上海培明女中学校,结识了她一生中的挚友——俞昭明。而由此成为她一生中挚爱的,是俞昭明的弟弟——俞允明。 图 | 挚友俞昭明 关于挚爱由于同窗好友俞昭明的关系,在两家走动中,施济美很快便认识了俞昭明的弟弟俞允明,并且由此坠入爱河,1937年,施济美毕业以后,三人一齐考入了东吴大学,而俞允明在此后便同当时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转学去了武汉大学。 出于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武汉大学校址迁往四川乐山,而在不久之后,东吴大学也已从苏州迁往上海,相恋的二人纵然有千百般不舍,从此也只能相隔异地。 施济美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别也是她与俞允明的天人永隔。 初分离时,俞允明每隔一段时日就会往家里写信,一方面问候双亲,另一方面写给他的爱人施济美。而俞允明的父亲也很乐意请他这个未来的儿媳妇读信,从此,生活在沦陷区的俞、施两家人,便多了一个读信的乐趣。施济美的妹妹施济英还经常帮姐姐取信,每次取信时,有感于姐姐和未来姐夫的深情,妹妹都默念着:“战争快快结束吧,让允明和姐姐有情人早成眷属。” 图 | 施济美毕业 但是,妹妹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 好景不长,战争很快蔓延到了四川乐山,更糟糕的是,每每来信都很及时的俞允明,此时也已经两个月音信全无了。俞家二老非常着急,施济美和俞昭明二人更是四处奔走打听允明的消息,祈愿这只是家人多虑,但终究噩耗传来,在那一天,武汉大学发来电报:“俞允明在8月19日上午日机轰炸乐山时不幸遇难身亡,希节哀。” 1939年,19岁的施济美在读到这份电报时,便已心死了一次。 但她还来不及自我消沉,俞允明生前将俞家二老托付给施济美照料,二老年事已高,想必经不起丧子之痛。 于是施济美和俞昭明二人决定,向二老隐瞒允明遇难的消息,为了安抚二老担忧的心,施济美开始模仿俞允明的字迹写信给允明父母,方法奏效了,俞家父母果然以为儿子尚在人世,还拜托施济美给允明回信。 不知道施济美在回信中每每问及允明何时归来,心中该如何悲恸。 但她只能将这份悲恸深藏于心。后来,施济美尝试着将允明离世的消息告知俞母,不料俞母悲痛欲绝,不久便染病离世了。自责不已的施济美决定隐瞒俞父,再不提及,因此,俞父到死都不知道儿子已经过世。 图 | 施济美 关于写作施济美的处女作,是她于1936年4月10日在上海《寒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瘦西湖的船娘》,之后,她又发表《死的滋味》,逐渐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施济美作为海派中单独的个体,其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施济美小说主要有三个主题:“爱”的主题、社会现实主题、战争主题。她的作品更多的传达出了对于战争的不满、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光明的期待,文笔清新,有浓重的唯美气息。 而挚爱俞允明的离世,也对她后来的写作产生重大影响。 她痛失所爱却又难以抒发,便化悲痛为文字,在之后塑造的多个人物之中,处处都留有俞允明的斑驳剪影,她将自己毕生的爱情灌注进自己的笔墨之中,她痛恨战争,因战争剥夺了她的爱人,她厌恶现实,因现实的残酷让她几近崩溃。 图 | 图 | 从左至右,施济美、施济英、施济珍、施济民 也因此,有如此丰富的人生感触,她的文学成就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上海文坛上仅次于张爱玲和苏青的第三人。从1938年6月18日在《青年周报》上发表《死的滋味》开始,她的作品不断见于《万象》、《小说月报》、《紫罗兰》、《春秋》等刊物,以自身爱情悲剧为情感依托的言情小说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抗战胜利后,《凤仪园》、《群莺乱飞》、《圣琼娜的黄昏》、《井里的故事》、《鬼月》等名作相继问世。 图 | 施济美作品 本来,将挚爱写进书中,也算施济美悲痛过后的一种新的寄托,在文学作品上,她的爱人永远可以那么鲜活地存在。 但是天不随人愿,从1966年开始,她因为莫须有的指控,家里大大小小近一车的创作被洗劫一空。带走她作品的同时,也将她在1939年后的另一根人生支柱抽走了。也因为此,施济美如此才华横溢,留下来的作品却是寥寥无几。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一众作品和学生的书信中,施济美选择了优先抢救书信,这也是她身为教师的另一重身份的动人之处吧。 她寄托情爱的作品被批为“小资产情调”,她因爱人离世一生不嫁却被人讹为生活作风有问题,此后两年间,施济美的家不止一次遭受洗劫。 挚爱与写作,两手皆空,她已经不剩下什么了。她的一生很普通,从一而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写作事业曾经稿费丰厚,也仅仅作为兼职。 1968年5月8日,施济美被叫到学校去,回到家时,天已经很晚了。 施济英看见她姐姐郁郁寡欢地走上了楼。当时的情况,施济英在后来回忆中说:“当她走到楼梯转弯处时,她回过头看看我,脸色苍白,充满了忧郁和绝望,又默默地上楼走进她的卧室。” 这是妹妹看见姐姐施济美生前的最后一面。隔天,施济美被发现自杀于卧室之中,享年48岁。 施济美年少时觅得挚爱,可惜被战争剥夺,于是她寄情写作,却在中年被洗劫一空,接连打击,似乎也并不是她走向极端的彻底原因,到底什么才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已然不敢深究。只是不曾想到,让一个普通人死去,原来这么简单,只要把她普通的生活摧毁,如此一来,一位曾风靡文坛一时的才女,从此香消玉殒。 |
|